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基层文保,常叹有心无力

2019-09-26 08:53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记者 蔡馨逸 冯源

作为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和见证者,众多考古遗址和田野文物如繁星般散落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谁在默默守望这些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见证?是一大批于无声处挥洒汗水的基层文保工作者。只是,与他们日夜相对的文物的巨大价值相比,他们自身发展的空间与可以凭借的资源有限,难免有捉襟见肘之叹。

捉襟见肘,同行在哪里?

今年62岁的老夏,是浙江绍兴市上虞区的一位基层文保员——不过,得加上“业余”两字。

1979年时,初中学历的老夏算得上是当地的“秀才”,被当时的上虞县文管会聘为业余文保员,这一干就是40年。上虞历史上是越窑的一大中心,中国陶瓷史上赫赫有名的青瓷,就诞生在这片秀美的土地上。如今,老夏最自豪的是,邻近的帐子山上,“从东汉到北宋,窑址都能找到”。

上虞烧制的青瓷,件件是无价国宝,但老夏如今也只有一年1200元的补贴。“我们主要还是靠感情做工作,时间长了,也确实喜欢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贝。”老夏说。

老夏的感慨也是上虞区文物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王坚梁忧心的问题——一方面,“上虞现在有4处国保、12处省保、56处区保,保护工作量大面广,文管所只有8个编制人员,其中还有3个人调去做其他工作了,如果没有全区100多位业余文保员,很多事没法办”;另一方面,现在愿意留在村子里干这个的,多半是老人,业余文保员队伍的青黄不接,已是现实。

采访中,多位基层文保工作者表示,目前基层的文物保护手段十分有限,“物防”“技防”谈不上,主要还是靠“人防”,但文物部门普遍人力不足,借重业余文保员或群众文保员是常态。不过,他们的身份在文物保护法中并未明确,因此合适的待遇保障也都无从谈起。文物部门许多干部呼吁,法律修订时应当多多考虑现实中基层文保这支“无名英雄”队伍。

有心无力,无权怎办事?

陕西一文管所所长说,文管所不但人员少、巡查任务重,还缺少有效的执法措施,比如遇到村民在帝陵周围埋人堆坟,文保员只能口头教育。即使获悉重大违法线索,文物部门也只能下达督办文件或通报批评,实际收效有限。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相较于大遗址的重要价值与保护利用的高难度,当前文保部门普遍存在级别低、协调能力不足等问题。陕西乾陵、法门寺博物馆和汉长安城遗址等文保单位都经历了管理权由省下放到县(区)的变化。

“我的切身感受就是管理下放到基层后,文物部门的话语权在降低。”一位基层文保工作者说。一处大遗址保护单位的负责人也表示,保护过程中遇到问题需要和国土、建设、林业等多部门协调,工作往往推进缓慢。

此外,不少大遗址集中分布区的文物部门反映,以经济指标为导向的考核设置让当地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矛盾凸显。一位文物部门负责人说:“不搞基础建设、不引进项目,考核排名肯定要垫底。搞项目开发,又可能触碰文物保护的红线,造成违法。”

这也是老夏日常头疼的事情。只要听说有土地需要整理,或者集体用地对外承包,他都要去了解一下,是否侵入了文保单位或文保点的范围。“特别是土地整理,国家是有钱补助的,文保单位周边不能动土,整理面积就少了,国家给的钱就少了。所以,经常就有人说我多管闲事。”老夏的语气颇为无奈。

保护有力,良策何在?

基层文物保护工作者普遍表示,让文物保护的手更有力,离不开政府“真金白银”的重视与支持,也离不开机制体制的创新。他们呼吁加强基层文保人员队伍建设,并运用多种手段保护文物;优化管理与考核体制,真正发挥基层文保部门的作用;提升文化自信,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

专家建议,在人员方面“专人专用”,拓宽基层引进专业人才的渠道,同时加强在岗文保专业能力培训。此外,可以推广在文物区域安装监控和遥感设施,只要有人动土,就能立刻定位信息传导至监控室。

针对文物保护范围大、等级高的保护区,应按照符合其保护利用需求的组织结构完善管理体系。在国家及地方层面,可由文物部门牵头,建立国土、规划、农业等部门联合参与的文物保护中心,随时处理文物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业内人士表示,除了发挥好文物保护部门的职能,还应在全社会普及文物保护的知识,特别是让文物所在地的民众产生历史文化自豪感,自觉参与到文物保护当中。此外还需要拓宽参与渠道,理顺参与机制,让有意投入文物保护的社会力量能够更好地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常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