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系统化推进河湖污染治理

2019-03-21 09:23
来源:半月谈网

图片来自网络

半月谈记者 王贤 陈刚 赵珮然

近年来,各地下大力气修复河湖生态,有效遏制了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然而,庞大的污染基数和发展惯性仍旧阻碍着治理进程。不得不承认,我国内河内湖整体污染问题依然严峻。

半月谈记者近期在云南、湖北、江苏等多个省市走访发现:河湖生态修复工程不断增多,形成点上突破、面上保护、多向推进的良好局面。

2016年,“千湖之省”湖北开展湖泊“拆网”攻坚战,武汉近两年投资500多亿元实施近800个“四水共治”项目,系统治污全面推进;第一大湖洪湖退渔还湖后,正在重现“浪打浪”的水乡美景;东湖水质由劣Ⅴ类提升为Ⅲ类,为40多年来的最高水平。

10多年来,江苏累计投入超千亿元治理太湖,在经济总量增长、人口增加压力下,太湖22条重要入湖河道水质全面改善,重点水功能达标率由22.5%提高到56.5%。

在云南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餐饮店、客栈门外张贴着“保护洱海,自动歇业”的通知。2017年以来,大理市要求洱海流域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内餐饮店、客栈全部关停,大量违章建筑依法拆除,截污治污有序推进,水质不断提高。

但是,河湖污染由于历史欠账多、治理见效慢。经过10多年大力治理,太湖蓝藻现象并未彻底改变;武汉88个重点湖泊中,仍有43.2%水质为Ⅴ类及以下。

武汉市河长制工作办公室负责人郭育军说,河长既没项目又没钱,成了“夹长制”,任务都下给各区,资金压力太大。一边费力治理、一边偷排直排的现象依然突出。

水污染防治专业性强,但治理团队却不专业。湖北某国家级开发区环保局6名干部只有个别人学环保专业。要监管200多家企业,根本管不过来。

治理河湖污染“概念热、落地难”。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任宪友说:“思想认识得到提高,但技术手段不够。比如治理黑臭水体,很多人不知道应该怎么做。”

河湖保护治理涉及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跨境污染风险不减。2018年9月发生的洪泽湖跨境污染事件中,江苏、安徽环保部门对于污水是源自哪省各执一词。此外,长期整治的洞庭湖、鄱阳湖等5个国家重要湖泊,由于统筹治理不到位等,2017年的水质仍为IV类及以下。

未来要迎接河湖生态修复与治理的严峻挑战,全方位、多角度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推进。

一是强化河湖保护规划,深化河湖长制。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多位专家建议,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规划约束力和引导力,以高标准系统编制河湖流域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规划。基层干部认为,应进一步厘清涉河湖治理管护部门的职责,深化河湖长制,探索推广实施河湖警长制、“双总河湖长制”,并赋予河湖长相应的经费和项目安排,让好制度落到实处。

二是实施“山水林田湖”一体化保护,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成体系保护修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圣瑞建议,保护洱海等重点河湖要科学划定禁止开发与限制开发的空间红线、水位调整和水资源调度的水量红线、水质下降和鱼类等水生生物变化调整的水质和生物红线、流域人口及产业发展与局部的空间及数量红线。

三是加强跨界流域监测数据分析共享,引导社会各方参与。设置更合理的交界省市水质监控断面,便于及早发现污染源、厘清突发环境事件污染责任、提高水质监测数据准确性。倡导社会力量参与监督,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形成“全民保护”格局。

四是多渠道、全方位增加投入,久久为功。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治水领域;加快培育治水产业链,打造产业闭环;加大专业监管、环保人才培养力度。

责任编辑:刘飞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