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一名护士的“战疫日记”:愿和每一个病人病房外再见

2020-02-06 10:44
来源:新华网

朱倩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中医部骨伤科的一名护士。1月21日,她被抽调上了隔离病房。2月3日,在抗疫一线战斗了13天后,她“下火线”,回到酒店进行隔离观察,为期一周。

一篇写于1月27日的“战疫日记”,记录了朱倩和两个病人温暖人心的故事。

(一)

朱倩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今天上午,我常规去负压病房给两名已经确诊的患者做治疗,边做治疗边和他们交流:‘今天感觉怎么样?’

12床宋某某笑着说:‘已经不发烧了,说话都有力些了,精神也好些了。’

听罢,我打心底为他高兴:‘那就好,争取早点儿出院回家!’说完,我竖起大拇指为他打气。

他满脸的欢喜:‘等我出院了,我一定要好好感谢你,你们医护人员真的太辛苦了!’他也竖起大拇指。

‘等我出院的时候,我也要好好感谢你!’13床冯某某戴着氧气面罩,有点费劲地应声说道。

‘呵呵,我只是支援感染科的护士,等你们都出院后,我就回到自己科室啦!’我笑道。”

宋某某和冯某某分别于1月22日凌晨和22日晚进入隔离病房治疗,病情严重,至26日晚,已治疗了5天。这几天里,“三班倒”的朱倩,每天都要和他们多次“打照面”。由于两人情绪十分紧张,朱倩每次见到他们,都要宽慰几句。然而令朱倩万万想不到的是……

(二)

在日记里,朱倩继续写道:

“没等我反应过来,冯某某拿起手机认真地给我照了一张照片,开心地说:‘我把你照下来了,我记得你的眼睛,等我出院了就一层楼、一层楼去找你的眼睛!’

‘你叫什么名字?哪个科室的?’宋某某直截了当地问起我来。

‘我的名字嘛!留个悬念可以吗?’我笑着回应。

‘我们可以听声音,我们记得你的声音!’宋某某肯定地说。

‘好,就这样约定哦!你们一定好好配合治疗,好好养病,争取早点回家!我还等着你们看眼睛、听声音来找我!’那一刻,我瞬间被眼前的两个病友感动了!隔着厚厚的隔离门,外面好像有那么一缕阳光投射进来似的,病房里好像不再让我感觉那么冷冰冰。”

(三)

作为骨伤科护士,上隔离病房,朱倩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担心没接触过这种疾病,很多护理工作做不到位,影响工作质量”。

值班期间,忙个不停,她无暇多想。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酒店,躺到床上,她开始担忧:“要是自己染病怎么办?”

在日记的最后,朱倩写道:

“突然,我想到了女儿!因为疫情,我临危受命,听从组织派遣来到了感染性疾病科。今天,已经是支援感染科工作的第六天,从正月初一‘闭关’不能回家到现在,已经72小时没有见着家人,也不知道我的宝贝女儿在家还习惯吗?!”

(四)

从1月25日开始,为确保家人安全,朱倩住进了酒店,她9岁的女儿吴蕊粡跟着爸爸住进了爷爷奶奶家。

吴蕊粡上小学四年级了。1月21日接到上隔离病房通知的那天下午,朱倩正在收拾东西,吴蕊粡突然过来抱住她说:“妈妈,其实我很乐观的……”

朱倩一直以为女儿真的很乐观,直到后来她看到女儿写的一篇作文。

吴蕊粡在1月29日完成的这篇题为《不同的假期》的作文里这样写道:

“有一天,妈妈接到了医院的通知,让她去照顾得了新型冠状病毒的病人们,于是第二天妈妈就走了。

妈妈上一天夜班后,又是爸爸上一天夜班,所以他们没有时间管我。我有时候会想为什么要去的是妈妈而不是其他护士、医生,为什么不是爸爸现在连陪我的时间都没有了。虽然我这个想法很自私,但是我真的很担心妈妈和爸爸累倒、病倒。

我是怕妈妈粗心大意没保护好自己,也感染上病毒倒下……”

1月30日看到这篇作文的时候,朱倩哭了。

(五)

上隔离病房13天,朱倩发现自己瘦了,因为“裤腰大了”。

在朱倩“下火线”的前一天,宋某某从住院部四楼转到了三楼,做出院前复查,冯某某的病情也有了很大好转。

2月2日,宋某某出院。由于不在同一楼层,出院前他没有见到朱倩。事实上,到现在为止,他都不知道朱倩叫什么名字。当天晚上9时47分,他给朱倩发来很长的一条微信:

“我今天出院……我在楼下,对副院长女士说,我从入院到现在,甚至都不知道,照顾我的医生和护士的名字和长相……

我看到副院长女士都哭了,我想帮她擦眼泪的,但是我没有那样做!千言万语,感恩大家,请您代我向四楼照顾我的医生和护士说一声感谢!我今天没有来得及向他们说感谢!”

在这条微信里,宋某某称医护人员是“最可爱,最棒的人”。离开前,他给医院捐了1000元钱。

(六)

“你还会再回隔离病房吗?”2月5日晚,记者在电话里问朱倩。

“会啊!我们是第一批,现在休息,第二批下来了我们接着上。”

“你对你那篇日记还有没有特别想要补充的话?”

“其实,我很想说,愿和每一个病人病房外再见!”

这是所有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共同的心愿。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