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致富路上,书记带咱向前走

2018-07-05 08:5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有一种责任,一经扛起,再难放下。

在中国广袤农村,许多基层党支部书记以先锋战士之势,决战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成为基层党组织的“主心骨”、群众的“贴心人”。他们满怀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挚爱,无怨无悔地奉献。

办好“最大事”赢得民心

近日,记者来到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村党支部书记姚选正在蔬菜大棚忙乎。

村里种了8000多亩冷凉蔬菜,有西蓝花、菜心、冬瓜等10余种作物。这些年,在姚选带领下,村里实行土地流转,成立农业合作社,围绕冷凉蔬菜做文章,形成了从育苗、冷库储藏到包装箱制作等多个领域的产业链,2014年实现了整村脱贫,201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45万元。

姚选不只有想法,身上更有一股闯劲,他认定的事情会想方设法干成、干好。村干部王元明说:“群众对干部的信任不是凭空来的,必须把工作落到实处,要心系大伙儿。”

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青珍乡青珍村,位于青藏高原三江源区腹地,高寒缺氧、灾害性天气频发,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是青珍村党支部书记普华心里最大的事。

2015年,立足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的实际,青海省持续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调结构。普华苦口婆心地动员牧民将草场流转,入股成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

“早上雾还没有散去,普华书记就赶到牧民家为牦牛佩戴耳标并做好拍照、登记、编号等工作。晚上,他还拉着畜牧业专家在村委会谈项目、说产业。”合作社牧民罗达说。

青珍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不断壮大,入股人员达到130户562人,饲草种植面积2000亩,2017年底分红,户均收益近7000元。村里还完成了19套易地扶贫搬迁房建设,修建了村文化服务中心、两座蔬菜大棚和16公里的村级标准化公路。

高产的草地提高了载畜能力,四季如春的暖棚突破了畜牧业的季节性产量限制,牧民可以不用在“冬窝子”和“夏窝子”之间辛苦转场,老人妇女守在家门口剪羊毛、挤牦牛奶赚钱……有了普华这样的主心骨、领头人,村民信心满满。

心连心 手把手

西藏山南市隆子县隆子镇扎果村有一支远近闻名的农牧民施工队,成为村民脱贫致富“排头兵”。18年前,大巴珠创立了建筑施工队。

“是党把我从什么都不懂的普通老百姓培养成一名共产党员,没有乡亲们支持,没有藏汉民族团结,就没有我的一切。”大巴珠说。

大巴珠在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从事过工地上的搬运工、技术协助员等建筑工作,积累了施工经验和良好人脉。2000年后,他开始组织扎果青壮年承包建筑工地零活。2013年,农牧民施工队党支部成立,他担任支部书记。

施工队越干越大,于2016年成立了山南市永创发展建设有限公司,下辖企业包括扎果村农牧民施工队、扎果村砂石厂等。施工队员工人均年工资2.5万元,扎果村全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

隆子镇党委书记巴桑次仁说:“大巴珠致富不忘乡亲,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和致富带头人。”

在甘肃省舟曲县贫困村??东山镇谢家村,也有这样一位带头人,他叫谢村选,靠养鸡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鸡司令”。2016年,在群众的热切期盼中,谢村选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没资金,他帮助联系贷款,每年为合作社社员和贫困户免费发放土鸡苗;没技术,他上门提供圈舍修建、饲料加工、疫病防治和养殖技术指导服务;没经验,他从鸡的品种到饲养,从防疫到科学喂养,到市场销售,手把手帮忙……

在他的带领下,仅两年时间,全村入社农户达98户,养鸡总数达20多万只,实现入社农户年增收达2400元以上,土鸡养殖成为全村脱贫的“金产业”。

“为家付出,无怨无悔”

从1990年第一次被选为村干部至今,广西田阳县那满镇新立村党总支部书记罗朝阳在村里一干就是28年。

“一次,我走访调查,看见有个山村只有孤零零的一座房子,一个79岁的老太太一个人坐在门口,旁边有只猫,孩子都在外务工。当时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这些群众搬出去。”罗朝阳说。

在他的争取下,移民搬迁点“广新家园”2014年竣工,新立村和邻村的100多户群众陆续搬出了石山。

新立村曾经以种植甘蔗、红薯、玉米、黄豆等传统作物为主,2012年开始,罗朝阳带领全村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开展土地流转引进大企业,发展芒果、香蕉、火龙果等水果规模化种植。

村民陆忠和曾反对土地流转,现在,他每年可以拿1万多元的土地流转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后,他跑起了运输,日子越来越好。

“组织、群众信任我,我就要尽心尽力为他们做事。”罗朝阳说。

走进贵州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大坝村,只见一排排独栋三层小洋楼,宽敞明亮的乡村柏油路,还有金刺梨种植基地、蚂蚱养殖基地、贵州大兴延年果酒有限公司……

过去,这里很穷。1996年,28岁的陈大兴担任大坝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们种烤烟、种中药材、育树苗、养牛,试图走出一条致富路,但并不顺利。

2011年,陈大兴试种的30亩金刺梨大丰收,批发商愿意出价近200万元收购。但他不卖,搞了个金刺梨观摩会,还把育的苗免费送给乡亲种。他说:“要富大家一起富。”3年时间,陈大兴带领村民光育苗就卖了上千万元。

找准了发展路子,大坝村产业蒸蒸日上。到2017年底,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1.2万元,村集体固定资产规模过亿元,村集体经济累计1200余万元。

彝族村民王顺珍将4亩土地入股金刺梨合作社,和丈夫在产业基地务工,一年收入6万多元,“没有陈支书我们过不上这样的好生活。”

“大家小家都是一个家,为家付出,我无怨无悔。”陈大兴说。

(记者李惊亚、王大千、向志强、刘洪明、杨稳玺、张钦)

责任编辑:刘飞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