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破解乡村振兴三大难题在一线(3)钱该怎么投?

2018-12-20 13:30
来源:常州日报

乡村振兴,离不开资金投入。钱从哪里来,又该怎么投?记者在茅山丘陵地带的溧阳市农村采访时,受到不少启发。

政府投入“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把312个自然村串联起来干

茅山地区是革命老区,是当年毛泽东和党中央确定的全国六大山地抗日根据地之一。陈毅、粟裕率领新四军,在根据地人民大力支持下,转战溧阳、句容等地,谱写了抗战史上的壮丽篇章。

多年来,溧阳不少地方依然是荒山野岭。

曹山便是。

10多年前,林富春出任祠堂村党支部书记。这个村坐落在曹山脚下。为改变全村贫困状况,林富春与其他村干部连续3年“跑断腿、磨破嘴”,拉来一批又一批客商,希望合作发展项目。可是,没有一个愿意投资。

林富春心酸过后,咬咬牙,带领村民自己干。大家在荒山上栽下5000多亩桂花,建成2500多亩茶园、果园,并在山下挖池塘、筑堤坝,蓄水养虾。

接着,紫竹林、白露山、日日春等农业企业在附近相继开办出来。

就在曹山的潜力被挖掘出来之际,曹山一带与外界联系的交通不便问题凸显出来。

溧阳市在深入调查研究后决定,政府出手,一面拉“长板”,一面补“短板”。拉“长板”是依托曹山已有特色,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并发展“农业+旅游”;补“短板”是建设农村公路,为曹山打开一条大通道。对前者,每年按照有关资金使用制度执行;对后者,由市财政投入2300万元。

曹山区域内,除了祠堂村,还有4个行政村,共有15000多名村民。公路建设使这些村的干部和村民受到极大鼓舞。村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并且都合理定位,发展特色产业。其中,在“农业+旅游”上,村与村形成了优势叠加效应。

乡村振兴,钱该怎么投?溧阳由此获得启示。

针对全市各地山水不同样、“一村一品”初具规模、历史文化资源多而散的特点,该市一举投入6亿元,在今年5月建成了一条特殊的公路——溧阳“一号公路”。

这条公路长365公里,双向4车道,部分窄的路段2车道,串联起98个行政村、312个自然村、220个乡村旅游点和旅游服务点,并与天目湖等著名旅游景区相连。一路还设置了22个“驿站”和休憩点,并有多处与省道、国道和高速公路相通。后周村村民王金跃说:“从我家门口开车,可以一直开到天安门。”

312个自然村与天目湖等旅游景区组成“集团军”共同发展。通车7个月,这些村接待游客已超过90万人次。更重要的是,这些村在产业发展上渐渐打开了局面。由此,村民收入普遍比去年同期增加,其中有的村人均月收入增加了800多元。林富春说,祠堂村今年人均纯收入可达到1.6万元,比去年增加4000元。

溧阳“一号公路”成为全国“网红公路”。目前,沿线各村都在变着法子做出自己的特色。

像公路建设一样,对其他乡村设施建设,溧阳也注重精准投入。在支持乡村产业发展上,政府则牵头推出“政银担”信贷举措,并设立风险补偿基金。

在乡村特色不被“吃”掉的前提下,热情迎接“资本下乡”

杨家村成为蓝城集团“分公司”

浙江蓝城集团看中了江苏常州溧阳的杨家村。于是,杨家村村民忙开了。

蓝城集团主业是建设管理。现在,他们紧盯乡村振兴战略,发起了“资本下乡”行动。他们是在赴多地考察后,选定苏皖交界处的杨家村的。

项目建设部设在村委会。10月18日,执行总经理姚克荣说,这是一个“特色田园乡村”项目,名为“悠然南山”。项目总投资20亿元,由蓝城集团、溧阳市、戴埠镇、杨家村等共同出资,蓝城集团占70%。

为了营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境,项目建设部正在把每家每户打造成景点,把全村打造成“亲农景区”。同时,大力发展有机种植,营造古朴的农耕乐园,再结合风俗民情适当发展特色民宿。

杨家村有9个自然村、438户人家。由于大部分青壮年男劳力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人、妇女只能进行单一种植,每年亩均收入只有500多元。起先,村民担心蓝城集团要来“吃”掉村庄,让大家搬家,不少人不乐意;得知蓝城集团保证不外迁一户人家并要放大这里的特色优势后,家家户户主动签约。

现在,这里一天一个样。荒芜的土地被“复活”,分散的耕地被连成片,全村耕地从原来的1800亩增加到2000多亩。大规模有机农业生产所需的机耕大道、水利沟渠、现代化灌溉设备等,该修的修了,该建的建了,该添的添了。村容村貌大变样,道路景观、污水管网和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建设完成,美化庭院和装修民宅工程正在推进。目前,已有100多户农家庭院和民宅完成改造,户均花费30万元——村民不必掏一分钱。改造后的农家庭院和民宅,既有意境,又有情趣。

村民们对自己的未来也都心中有数。村民何泽军说:“我家土地流转了,可收租金;茶园入股了,每年有分红;我们夫妻俩经过培训,将到‘悠然南山’上班,每人每月工资能有4000元。村里还将建设各种各样的设施。蓝城集团也能赚钱。好事,真是好事!”

“资本返乡”带动力强大

沈祖富赚的钱都投在了山上

“我赚的钱,都投在了山上。”10月14日,沈祖富说。

沈祖富是天目湖镇三胜村人,今年56岁。早年,三胜村很穷。直到2008年,这里才实现水、电、路“三通”。沈祖富小时候常常吃不饱饭,一家人曾经连续3个月天天吃山芋、喝酱油汤。

后来,沈祖富外出谋生,在建筑领域闯出了一条路。沈祖富成为事业成功人士。

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思乡之情一天比一天浓。渐渐地,他对儿时就听说过的“乡贤”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他终于回到故乡。

他把乱石遍布的荒山流转过来,覆土植树;然后,创办生态农业园,带领村民一步一步发展现代农业。

为了与园区发展配套,他创办了园艺公司和休闲山庄。为了进一步在资金上支持园区,他创办了金属公司等。

这个园区包含大片丘陵,共有8万多亩地。目前,被用作产业开发的有1.5万亩,其余的都被植树造林。园区在开发建设上已投入数亿元,主要生产各种高品质水果、苗木、茶叶等,年产值达到1.2亿元。

沈祖富说:“能把钱投在家乡,而且看到效果,我很自豪。”

眼下,园区正在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并建立现代营销体系和服务体系。

“蓝莓,是我们的‘新生儿’。”园区蓝莓基地负责人崔建民手里抓着一把基地自产的蓝莓说。那些蓝莓,饱满、颗粒大、香味浓,市场上很难见到。

崔建民是吉林农业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是园区专门引进的人才。

园区既引进人才,也“引进”土壤。去年,为了改良土壤——增加有机质和硒含量,园区花大代价,专门从东北运来大量的腐殖土。然后,建设先进的排灌设施,采用国际先进技术栽培蓝莓。目前,园区一边着手扩大蓝莓种植面积,一边筹备新上蓝莓深加工生产线,并建立现代销售网络。

“到明年,蓝莓种植面积将占园区已开发部分的十分之一。”崔建民说,“蓝莓产业前景广阔。我们将生产蓝莓酒、蓝莓果酱、蓝莓饮料,还要萃取花青素。”

依托这个园区,沈祖富还推动了当地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种茶制茶,在这里有着悠久历史。但是,多年来这里的茶叶品种老化、品质不高。沈祖富率先引入白茶种植,并联合6家种植大户,成立专业合作社,统一生产标准,创造了每亩5万元的高收益。园区还与江苏、浙江、新疆等省和自治区的农科院开展紧密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并在去年引进种植了1300多亩珍稀品种茶树,生产黄茶、奶白茶和中白一号茶。

在沈祖富的带动下,三胜村成为富裕村,它周边的多个村也成为富裕村。方圆几十公里范围内的农户,仅种茶一项,户均年收入就超过5万元。在沈祖富带领下发展的各项产业,总计已惠及苏皖两省交界地带农民6万多人。(姜宏强 李金堂)

责任编辑:门秉谦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