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原汶川桑坪中学复课学生:碧桂园是我永恒的乡愁

2018-11-07 17:07
来源:中国网

十年结缘,汶川的孩子们回来访亲动情落泪了

“十年了,我们无法忘记广东的亲人”

重访碧桂园复课点 汶川女孩写下了一首深情小诗……

原汶川桑坪中学复课学生:“碧桂园是我们永恒的乡愁”

“有些人,只看一眼,便是一生的牵念……”11月1日,来自四川汶川的朱熙激动地在朋友圈写道。刚刚,她与自己念叨了9年的小溪姐姐取得了联系,两人都特别激动,在电话里热聊了好一阵,思绪又被拉回到缘分开始的那一天。

2009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一周年,也是地震幸存者朱熙的生日。在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的主动资助下,她和桑坪中学的孩子们已经在广东五邑碧桂园学校异地复课近一年。想起那些遇难者和面目全非的家乡,她时时感到孤独无依、心力交瘁,只觉得生日该有的欢乐已经与自己无关。

常来探望学生的志愿者小溪却一直把这事放在心上。“朱熙,生日快乐!”那天她热情地把朱熙拉到一旁,并送上一只提前准备的小粉熊,真诚地希望这个令人心疼的姑娘能坚强地好好生活下去。那一刻,朱熙一直记得。

正是在碧桂园学校老师、志愿者们的贴心陪伴下,朱熙逐渐走出了地震带来的心理阴影。但结束异地复课回到汶川后,朱熙却与小溪姐姐断了联系。9年来,朱熙时常梦想着回到当初复课的学校,找寻那些帮助自己的好心人,这也是原桑坪中学1500余名复课师生的共同挂念。

2018年10月31日至11月3日,朱熙和当年异地复课师生一行9人踏上感恩之旅,前往广东重访当年碧桂园异地复课点,再见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广东亲人,一解近10年来的思念之情。

原桑坪中学复课师生回到碧桂园

“第二次见杨伯伯,千言万语涌上心头”

回访广东之前,张梦斯知道杨伯伯是个大忙人,但内心又特别渴望能再次见面——这位老人在汶川地震时捐赠5000万元,又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安排下,出资5500万元将桑坪中学师生接到广东碧桂园学校异地复课。

“我想即便只有50%的机会,我也要过来看看他老人家。”张梦斯现在是四川省人民医院一名护士,为了能够成行,她特意提前与同事调换了一周多夜班。

异地复课开学典礼(资料图)

张梦斯回忆说,第一次见杨伯伯是在2008年9月,复课的开学典礼上,“没想到他看起来特别朴素和低调,对我们也特别和蔼亲切。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他说‘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18岁之前没穿过新鞋子’‘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一颗奋斗的心’……”

这次见面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年13岁的王光强回忆说,那次听杨国强的一席话,心里就暗想:“虽然经历了地震,但我至少比杨伯伯要好一点,每年过年都有妈妈做的新鞋子穿,我以后是不是也可以像他一样成功呢?”他那时就立下一个心愿:一定要通过奋斗走出大山。

王光强向敬爱的杨伯伯表达感激

“那时候只知道杨伯伯帮了我们,心里很感激。”现在已在汶川从事扶贫移民工作的陈第利说,长大后才知道,这样一场1500多人的跨省异地复课,需要耗费那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自内心地感恩杨伯伯的善心善举,也很希望有个机会当面对他说一声谢谢。

听闻这次有机会见到杨伯伯,王雪燕、张梦寅提前半个月就开始为杨伯伯准备礼物。“10年前来的时候,我妈绣了一双厚厚的鞋垫,让我送给帮助我们的好心人,但一直没机会给杨伯伯。这次我就想,要亲手给他绣一双羌绣的鞋垫。”王雪燕说。

10月31日,飞往广东的飞机启程。“激动得好几晚没睡好!”陈第利说,“本来一直担心见不到杨伯伯,那天在碧桂园总部,突然听人说杨伯伯来了,一回头,他竟然就在身后,我一下子就呆住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说不出口……”那一刻,师生们眼中都噙满泪花。

复课师生参观广东科技馆(资料图)

“记得十年前你们来的时候黑黑的,瘦瘦的,小小的,现在都长大了啊!”杨国强特别高兴,还拿出当年与复课学生的合影比对,这张照片也一直挂在他的办公室。“真的很开心见到你们,你们就像我的孩子,看着你们健康长大、懂得感恩,我也很满足。”

“一砖一瓦,镌刻着我绝处逢生的青春年华”

带着激动与期待,师生们回访了当年复课的第一站——碧桂园实验学校(国良职业培训学校原址)、集中复课点五邑碧桂园中英文学校。

回访师生来到复课第一站

看到学校熟悉的教学楼,陈第利的眼泪唰地一下就流了下来,往事涌上心头。“那时候余震不断,家里房子塌了,我妹妹也在地震中没了,爸妈想着送我出来至少还能活命,来广东的时候我还想着可能也是跟爸妈的最后一次见面了……”

经过三天三夜的山路跋涉和30多个小时的火车,陈第利和第一批500多名师生到了广东。

回访学生王雪燕回到当年住过的宿舍

“刚来的时候都不会笑,耳朵里还嗡嗡作响,好像还处于地震之中。”陈第利站在当时的宿舍前回忆说,“还好有很多碧桂园的志愿者前前后后帮助自己。宿舍很整洁,学校为我们每个人准备了牙膏、牙刷、水盆、收纳箱、校服,还有指甲钳,生活用品都全了。”

“碧桂园的叔叔阿姨特别细心。”据王光强回忆,有一天室友念叨说牙膏用完了,结果晚上回宿舍,桌子上就有了一支新的牙膏。“有些同学水土不服,长痱子、长湿疹,校医室的哥哥姐姐都会很耐心地给我们配药。”

回访学生代表回到曾经的宿舍楼

当时念初三的陈代丽说,到广东异地复课是她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走出大山、第一次做课间操、第一次进图书馆……“第一次穿校服的时候我把裤子穿反了,每次做完课间操竟然还有酸奶、水果、面包等营养餐……那是我第一次喝酸奶,草莓味的很好喝,喝完我还把酸奶盒子撕开舔得很干净……”

尽管很多都是新鲜的,但陈代丽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刚开始都郁郁寡欢。地震时,就在房子将要垮塌瞬间,学校守门的一位老大爷用力把陈代丽推了出去,而老大爷却未能幸免,这成为陈代丽心头挥之不去的痛。

据时任校监梁炽娟回忆,为了抚平地震灾害在他们内心留下的创伤,学校特意为每个孩子都安排了心理辅导,很多大学生志愿者也经常过来陪伴他们。

同时,学校在每层楼都加装了公用电话,并定期给孩子们发IC卡,让他们通过交流逐步化解心理阴影。“经常下课就跑去排队打电话,听到家人声音就忍不住哭了,但擦擦眼泪还是告诉家人自己过得很好,吃得好、住得好,还长胖了……”陈第利说。

回访学生与当年的地球仪合影留念

教学楼后面有个巨大的地球仪,那是孩子们曾经最喜欢聚集的地方,想家的时候就过来转一下,找到“家”的位置。“我后来闭着眼睛都能一下子找到四川在哪儿,”说着,王光强又转动了一下地球仪。

复课学生第一次在珠海看到大海(资料图)

那时学校还组织了很多课外活动,帮助这些孩子开拓眼界,包括带孩子们去珠海圆“大海梦”、参观广东科技馆等等。几位学生都说,碧桂园学校安排这么细心周到,感觉跟亲生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没什么两样。

“在科技馆我第一次感受到4D的星空场景,好像爆炸的星球真的要撞到我。”陈代丽说,最难忘的是在珠海第一次见到大海,“我还捡了很多贝壳,后来做成了手串,直到现在还保留着”。在她看来,这手串承载着最珍贵的记忆。

“一年复课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学会感恩”

行走在熟悉的校园,回访师生们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当年的故事,寻找曾经走过的足迹——楼下的芒果树还在,教室的墙面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世界地图瓷砖上的颜色有些褪色了……

回访学生回到曾经上课的教室

10年过去,许多改变在这里发生,但不变的是复课师生们心底的感恩之情,这种感情随着时间流逝,反而更加浓烈深厚。

“我出生在汶川,却成长在碧桂园。”陈代丽深情回忆说,复课一年的经历让她改变很多,“学到最多的就是感恩,原来我以为这个世界上没有谁理所应当该对你好,但是来到这里,受到杨伯伯以及许多好心人不求回报的帮助,让我知道世上还是好人多,每每想起都特别感动。”

陈代丽与复课时的宿舍老师拥抱

如今业余时间,陈代丽通过销售家乡的农副产品,尽自己的能力帮助父老乡亲增加收入。碰上客人购买车厘子,她总是帮助挑选又大又红的。“这种水果我们当地叫做‘恩桃’,这是一份感恩果,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将大爱传递下去努力回报社会,这是我从碧桂园学到的!”

回访师生代表回到当年上课教学楼

通过读书走出大山的王光强割舍不下对大山的情感,大学毕业时看到家乡水果滞销,他主动放弃到大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返乡通过电商平台创业,帮助大山里的家乡人民销售农产品,带动更多人致富。如今,他已是四川阿坝州一家知名电商企业的负责人。

九寨沟地震后,朱瑶瑶(右二)参与灾后救援(资料图)

当年初二的朱瑶瑶、李玲等人则在心里埋下参军报国的种子,毕业后进入军营,用忠诚热血和奉献回报社会大爱。退伍之后,朱瑶瑶回到四川九寨沟县从事扶贫工作,2017年九寨沟地震发生时,她第一时间赶赴一线参与灾后援救。

“未来,我会把我们复课的经历告诉我的孩子,让他知道,地震后我们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其中就有一位和蔼可亲的杨爷爷,人的一辈子要懂得心怀感恩、帮助别人。”王雪燕说。

此次重访,陈代丽专门写了一首诗,表达复课师生们的心声与情意——:

我曾以为

世界永远不会好了

天崩地裂 天昏地暗

阳光再也透不过浓重的尘埃

走在碧桂园的校园中

吹着南国温软的风

阳光如金子般洒落一地

霎时间

刺破了我心中

深重的阴霾

我终于抬头

责任编辑:门秉谦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