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教育>正文

醒醒吧,哪有那么多神童?

2018-05-11 14:58
来源:半月谈

山东莱阳“神童”事件一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

其人其事虽被认定为情况失实,有关信息纯属捏造,地方教育部门“核实不严”,但事件的发酵、传播,折射出当前崇拜神童、追捧神童依然大有市场。神童崇拜症的背后,急功近利、借机谋利、夸耀政绩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更有着对教育本质、成功人生的曲解与误读。

神童、天才令人应接不暇

神童之神,大抵是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符的技巧和才华。如果这能令成年人汗颜不已、自愧不如,那就再好不过。于是,所谓神童往往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依靠剑走偏锋式的独门绝技,标榜着成年人所不能,一下子跃入公众视野。

—— 年纪小、分数高,知名学府在招手。

每年进入高考录取阶段,总有几段这样的新闻夺人眼球:12岁湖北神童考入中科大、13岁贵州神童考入中国农大、14岁女生成为一本院校的大一新生、15岁神童拟考港大博士……

高考尚且如此,中小学生接连跳级更是屡见不鲜。面对学校组织的升四年级知识水平测试,来自湖北襄阳7岁小娃娃的测试结果为合格,遂如愿升入四年级。

——一技之长傍身,成为耀眼明星。

2007年,一名8岁的小女孩夺得海口马拉松女子组第二名。年龄与成绩的反差,加上马拉松赛事的艰苦,令这名小女孩一夜成为媒体的宠儿。在随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马拉松成了她的名片,甚至一度占据了生活的全部。

在一档国内热播的大型科学竞技真人秀节目中,也时常出现神童的身影。通过电视荧屏,听力灵敏、心算惊人、记忆力超群的神童们无不给观众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紧跟社会热点,“95后”“00后”站立风口。

16岁少女成立科技公司、17岁少年担任企业高管,在让人感叹“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同时,也为在商海沉浮的他们捏了一把汗。

人人皆可造神童?

甘罗十二岁为上卿、幼年曹冲会称象,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人们对神童的推崇由来已久;自古英雄出少年、出名要趁早,历经近现代历史变革后,年轻人也被寄予国家振兴的厚望。

虽然真正的神童只有少数,但这难以阻止许多家长走上培养神童之路。在他们身后,始终有着家长热切的期望与无边的焦虑。

近年来,一些超常少年因低龄高分被广泛报道,一时成为神童的新象征。这批孩子中,有些以应试为培养导向,却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最终在进入大学后,矛盾总爆发。在经历挂科、劝退后,他们最终回归到常人的生活轨迹中。

这似乎并没有影响人们对于神童的追逐。一些培训机构以纯应试的教学方式,催生出一批小神童,一些家长也乐此不疲。例如,很多小学新生在入学时就掌握1000~2000个汉字、500个以上的英语单词、熟悉100以内的加减法,达到了小学二三年级的水平。

神童崇拜症,该治治了

原本世所罕有的超常儿童,似乎变得人人皆可“当得”。细究之下,教育主管部门的暧昧态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神童似乎成了一地教育水平高低的风向标。人们在关注金字塔塔尖时,往往无视高耸塔尖之下的厚实塔基。

陕西省督学、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魏奇认为,所谓神童即便为真,也不能代表当地教育或者整体教育的水平与质量。地方教育部门应该把教育公平和“让每一个孩子成才”作为追求和教育初心。

更让人忧心的是,当下社会上弥漫的“神童崇拜”风气,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正在驱使家长们“残酷”地挖掘孩子的“天才”,让孩子接受不适合其特点的培养模式。

神童不是展示当地教育成功的工具,也不是某些媒体获取点击量的素材,更不是粉饰父母颜面的工具。违背人的自然成长轨迹而拔苗助长,不能扎实践行教书育人的教育,对孩子来说,将是一场灾难。(记者:萧海川 娄辰)

责任编辑:刘飞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