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同心抗疫 首都高校师生相聚“云”课堂

2020-04-07 10:56
来源:新华网

面对疫情,按照教育部、北京市的部署要求,首都各高校一手抓好疫情防控,一手抓实教学工作。老师们坚守岗位精心备课,多种网络教学模式如期上线;学生们积极参与,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实现了学校不停课、教师不停教、学生不停学。

网上教学秩序平稳、效果良好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正常开学和课堂教学造成的影响,北京市66所本科高校坚决贯彻教育部和市委市政府相关工作决策部署,积极筹备并保障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自2月17日以来,66所本科高校陆续开始网络教学授课,目前共开设网络课程8.5万多门次,参与网络授课教师4万多人,学生选课达到410万多人次。各校网络教学秩序平稳、效果良好。

据了解,线上教学自实施以来,首都各高校高度重视,书记、校长直接参与到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同时,首都各高校教务处、学生处、信息化技术中心、教师发展中心等多部门通力协作,积极应对线上授课对网络技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带来的挑战,确保在线教学工作安全平稳运行。

经过三周的不断完善,目前首都各高校在线授课呈现出四大特点:一是能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和不同类型课程特点,合理调整本学期课程教学计划,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网上授课方案;二是出台在线教学质量保障指导性意见,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加强数据分析、反馈问题建议,帮助教师快速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三是摸排学生在线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对于上网条件受限、国际学生时差等具体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四是教师倾心投入,全力以赴提升线上课程教学效果。

近期,北京市教委通过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高校师生疫情防控期间网络教学情况开展调研。调研表明,网络课程能够较好地完成课堂面授教学的各项基本环节,学生预习、课上出勤、分组讨论、教学互动、课后答疑、作业完成、随堂测验和考试等环节均得到有效保证。数据显示,72.19%的教师认为学生可以完成课前预习,92.51%的教师认为课堂出勤率很高;74.14%的学生愿意参加课上分组讨论,62.18%的学生在网络课程中发言,学生对网络教学互动的认可率达到91.61%;82.83%的学生参加了随堂测验和考试,91.61%的学生参加了教师课后答疑,97.48%的学生能够完成课后作业。此外,学生在课堂上也关注了疫情情况、国家防控、国内外形势等问题,80.41%的学生表示“有一些讨论”或“经常讨论”,说明网络课程在思政育人方面的职能可以很好地发挥出来,能够通过网络教学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相关数据还显示,85.35%的学生认同网络教学模式,71.5%的学生对本校网络授课情况给予80分以上的较高评价,教师学生普遍认为网络教学秩序平稳、效果良好,可以持续开展。相关学校负责人表示,线上教学效果远超预期,这对于稳控疫情、稳定师生思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各校“显神通”确保授课质量

疫情之下,如何确保线上线下同质等效,首都各高校可谓“各显神通”。

在清华大学,学校防控疫情领导小组下设教学专项工作组,统一指挥调度疫情防控期间学校教学工作:调整本学年春季学期教学安排,对在线教学、教师培训、实验实践类课程、学位审议、毕业生工作等作出统筹安排。同时,成立在线教学指导专家组、质量保障专家组、技术保障专家组和学生学习保障工作组,对本学期所有开课教师的教学培训和准备情况逐一摸底,针对不能正常开课和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制定应对预案。

各院系领导带头参加在线教学培训,组织开展院系内教学讨论。同时,通过全员参与在线听课、整理编写教学技术指南、发放在线课程质量调查问卷等方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保证在线教学优质高效。目前,全校已开设线上课程3923门次,近3.8万人次教师和98.2万人次学生开展了线上教学活动。

全体任课教师认真做好教学大纲调整、教材电子化、创新考核方式等工作,努力确保教学效果。教师们恪守“课大于天”,集思广益、开拓创新,主动撰写教学总结,详细记录授课过程及设备运行、讲授环节及讲授特色、学生反馈与改进计划等情况,在全校范围内自发掀起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的热潮。

在中国传媒大学,24位老师带来了24场“云上伴读”。伴读的目的,是师生们一起“品经典、论心得、深思考”,是将通识性与专业性有机统一,让文理艺管多学科交叉融合,从而实现读书以养性,读书以立品。

从唐诗之美聊到影视剧对原作的改编,从如何“读懂马克思”谈到如何“辨识“新闻,从流行音乐到新能源……

每一场直播都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他们的共鸣。陆佳怡老师的直播结束后,有学生留下了这样的感言:“阅读的一大意义在于从中关照社会,跳出浅显的思考模式,尤其是在疫情特殊时期。这些书能让我们对当下的媒体信息有更多思考。”

在北京交通大学,今年寒假期间共有在校留学生247人,占留校学生的比重近70%。疫情发生以来,学校重视留学生疫情防控工作,实施了四套组合拳,“同频上课”就是其中之一。

为打好“同频上课”组合拳,打造云端金课堂。学校努力克服回国留学生时差、网络条件等实际困难,协调做好教学安排,合理设计教学方案,精准施策确保“一课一案”“一生一案”。通过助教、志愿者等帮助留学生开展在线课堂实操技能培训,确保学生云端学习无遗漏、无障碍。据悉,开学以来,千余名留学生借助雨课堂、MOOC等平台,实现了学习不掉线,万里同频共上一堂课。

在此基础上,学校坚持名师引领在线教学,面向全世界开放21门轨道交通特色系列课程,让留学生身在异国他乡也能享受名校云端“金课”。

在北京工业大学,本科生线上教学将“教学要求不降低、教学质量不打折”贯彻到底。学校通过抓理念更新,增强教学改革定力;抓组织保障,形成工作合力;抓平台建设,减少师生压力;抓培训指导,提升信息化能力;抓教学设计,彰显课堂魅力;抓质量督导,强化工作执行力;抓数据分析,关注学习动力;抓经验交流,营造良好合力;抓难点问题,激活攻坚战斗力;抓政策支持,凝聚发展引力。确保线上教学平稳运行、取得成效。

一个月的实践证明,学校实施的在线教学达到了与线下教学实质等效的预期。学校里有的老师在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基本任务的同时,通过积极挖掘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思政元素,在课程中润物无声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学生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本科教学中,575门课程上线,633名教师携手,让学生们为之点赞。

本科教学选择部分课程进行网络教学之初,学校教务处就通过开展在线教学培训、在线技术保障、在线实时咨询的“三在线”模式,为最大程度保障在线教学顺利开展做好了全方位准备。

与此同时,学校教务处还与各二级学院、学校各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制定了学校本科网络教学实施方案、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方案及网络教学师生对接方案,构建“全校一盘棋”格局。

正式网上授课后的数据显示,本学期学校共有教学任务1510个,其中开展网络教学的任务有1348个;本学期有教学任务的教师数为709人,其中选择采用网络教学方式的授课教师有633人;全校共计划开设课程646门,其中开展网络教学的课程有575门,基本实现了疫情防控期间的网络授课全覆盖。

除了课程丰富外,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开展网络教学的教师,选用“慕课+课程群”“直播+课程群”“课程群+实时指导”等多种教学方式,最大程度保障网络教学的授课效果。

此外,针对本科生存在的各类网络教学、学习学业等问题,学校组建了学生答疑工作团队,组建了2个QQ群“首经贸教务处答疑群”和一个微信群“教务处学委答疑群”,实时解答学生问题,并协助完成师生对接。

首都各高校在全力保障在线授课高质量的同时,也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经济困难学生,出台各种政策,支持这部分学生网上学习无负担。在北方工业大学,学校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情况后,立即启动紧急救助机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以便学生们能安心学业。学校还特别向滞留湖北的189名学生全部发放通信补助,用以支持学生进行在线学习。对于在校的40名学生则提供校园网无限流量,以贴心的举动,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网上教学,老师们也是蛮拼的

疫情当前,教学形式从线下转到了线上,为此,各高校积极开展在线教学培训,全市近9成的教师参加了培训。在线教学过程中,虽然形式变了,但不变的是老师们精益求精、讲好每一节课的决心。

北京建筑大学讲授“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的丁克良副教授在接到学校线上教学的要求后,就积极准备各项学习资料,并借助“超星学习通尔雅课堂”丰富的教学资源,精选上传国家精品课程的教学视频。

同时,丁克良还不断探索在线课堂教学模式,对各种直播教学系统、会议软件进行了摸索学习。他收集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学生们一起探讨网络课程的授课和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推荐,设置课程助理一名,及时下发学习通知,收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督促大家及时完成学习任务。

为保证上课的质量和效率,在教务处的指导下,丁克良先后进行了四次课程试播。经过对比分析,最终选择了“腾讯会议”进行主授课教学,“超星学习通”进行签到、资料分享、课程管理、作业提交和课下研讨等工作,课程微信群沟通联络和答疑三种软件系统混合组成的教学方式。

线上教学结束了,学生们学习效果怎么样?为了检验课程效果,丁克良每次上完课以后,都会在学习通中布置当天的作业,检查学生们的学习效果。针对课程中的一些难点要点,他还单独设立一些话题讨论进行分析,方便学生们在课余时间讨论课上内容,为课程的精益求精继续添砖加瓦。

在这支授课队伍中,不得不提的还有那些“90后”的老教授。在精彩网课“主播”中,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张礼就是其中一位。这位95岁的老教授是清华园里教龄最长的教师,已经从教71年。2月20日,张礼与他的助教胡嘉仲联合开设的“量子力学前沿选题”正式登上在线课堂。

“量子力学前沿选题”这门课从1998年开课,张礼讲了22年。作为一门研究生专业课程,每年也都会有很多高年级本科生选修这门课。这次,他与刚刚回国的胡嘉仲联合授课,并按照学校如期开课的要求,通过雨课堂+微信群的方式挑战在线教学。

在线上课对95岁高龄的张教授是否是一个挑战?“我面临的最大挑战可能是我的年龄让思维没有年轻时那么敏捷了!”张礼的笑声洪亮又充满底气。

另一名“90后”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90岁高龄的陈光教授在b站开起了直播。两个小时人气近万,跻身直播平台视频聊天专区人气榜第一名。

生活是另一个大课堂

面对疫情,首都各高校学子在完成线上老师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之际,也积极拥抱生活,在社会大课堂中锻炼自己,把线上学习和线下实践融在一起。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通信学院学生徐云岫最近很火,他出名的原因是基于可视化编程数据模型,以科学易懂有趣的方式演绎现在为何还不能开学。

谈到视频制作的初衷,徐云岫表示是从自己正在学习的软件中得到启发,然后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和兴趣爱好最终完成了这个作品。

疫情或许阻隔了学子与老师相见,却无法阻拦他们身处四方亦能在田间习得真知。在中国农业大学,学生们要在田野这个特别的“课堂”,给老师交一份特别的作业。

来自青海西宁的农学院本科生欧尔鑫,积极将循环农业的理念传播到家乡所在地。他利用自家土地做对比实验,在降低辣椒患病率的同时将提高其产量。农学院博士生苌淑敏根据专业所学,将肥料施入土壤根层,降低肥料蒸发率。理学院博士生沈静,通过安全走访村民及调研玉皇楼村水稻的杂草防控情况,为玉皇楼村村民合理施药、发展绿色农业提供了帮助。

而在北京农学院,学生传统文化工作室携手“茗声茶社”“惊云书画社”“墨眉武术协会”“秀绣芳”“京昆剧社”“禅心汉服社”“博弈论坛”“BM手工社”校园八大传统文化类学生组织和社团发起传统文化晒系列活动,通过微信群、QQ等网络平台激励广大同学齐心协力共同抗击疫情。

有着医学背景和外语优势的木尼热·阿不力米提更是在疫情面前超越了自己。作为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在读研究生,她在学院副教授曲强的带领下,为国际医疗专家翻译来自前线各地的第一手病例和疫情报告。

只有一晚上的时间,却要翻译五千字的病例,其专业术语、药物名称、治疗方案都是难点,且每个单词都要单独查证,每句翻译的遣词造句都要严谨准确,不可以有任何产生异议的内容,译文必须高度专业。面对如此高的要求,木尼热不辱使命。

生活处处是课堂,首都高校学子以自己的方式为它注入了更多的内涵。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