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小康中国,向文明跃迁的脚步永不停歇

2020-12-16 09:52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评论员 王鹏权

11月下旬,伴随着贵州省宣布剩余的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脱贫攻坚即将迎来全面胜利,这是新中国历史的高光时刻,中华文明的新征程将随之开启;这是人类减贫史上的里程碑,世界整体摆脱贫困的进程将动力更足。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当古老的中国即将告别数千年的贫困时代,迎来全面小康,我们的下一个目标又是什么?新的蓝图早已铺就:书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篇章,向中华文明的新阶段不断跃迁。

正如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所言:“脱贫致富的实践过程不但是文明改造客观世界、建设物质文明的过程,也是文明改造主观世界、建设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国人民之所以能用数十年就告别缺吃少穿的物质贫瘠时代,靠的是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靠的是改革开放的东风和“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斗精神。脱贫成就离不开精神文明的强力支撑,脱贫之后,建设一个精神文明的东方大国显得更加不可或缺。

古人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即将身处全面小康社会的中国人民,需要更好的社会风气、精神风貌、道德价值,提升自身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必不可少的精神环境。

价值是文化的内核和灵魂,也是精神文明的根本导向。对民族与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因为它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要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等方面的引领作用,行大道、扬正气。

物质文明建设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拼搏,精神文明建设同样需要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共建共享。与物质文明建设相比,精神文明建设更加深刻地体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哲理。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要激发广大社会主体的活力,丰富文明创建的形式,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文明如涓涓细流,流淌到社会每一根毛细血管当中。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我们要将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体现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当中。尤其是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引导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风气,防范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发挥制度和治理的价值导向,给制度注入价值的温度,使治理成为提升精神文明的重要途径;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不断提升人们的绿色观念,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现代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

通往未来的道路可能不会一帆风顺,但我们充满信心,因为我们有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优势,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崇尚伟大奋斗精神的中国人民。我们坚信,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大国,不仅能够激发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而且能够以其深邃丰富的精神文明,为广大人民提供风清气朗、滋润心田的精神家园,为人类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国家治理研究院)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