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长三角一体化,该啃硬骨头了!

2020-09-14 09:47
来源:半月谈网

何欣荣

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近期,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就此专门召开座谈会进行部署,并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局面正在形成”。这既是一次阶段性盘点,又是一次蓄力再出发,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三省一市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进行突破,初步构建起“四梁八柱”的规划政策体系。进展较快、百姓感受比较明显的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早在2018年,三省一市就签订框架协议,合力打通首批17条省际断头路。在今年抗击疫情的背景下,沪苏湖铁路开工,商合杭高铁合湖段、沪苏通铁路相继开通,“轨道上的长三角”加速奔跑,为一体化注入了新动能。

一体化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高级形态。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不能满足于打通有形的“断头路”,更要致力于打破无形的行政壁垒。不仅要会做“加法”,更要会做“乘法”。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有利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从“开道”到“破墙”,以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的方式推进区域一体化,这中间有很多硬骨头要啃。

比如,如何从项目协同走向一体化制度创新。客观地说,当前的长三角一体化,包括修路架桥、共建产业园区,更多停留在项目协同层面。这种点对点的合作方式,虽然有效果,但协调成本非常高。未来,如何推动区域一体化从共同实施具体项目,到共同推进行动纲领,再到进一步共同制定行为准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可喜的是,变化正在发生。当前,长三角的很多地方政府在制定发展规划时,都会自觉思考自身在一体化中的定位,既处理好“自己的事”,也处理好“共同的事”和“邻居的事”。横跨沪苏浙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也已确定在规划管理、生态保护、土地管理等8个方面,探索一体化制度创新。

再比如,如何在区域之间实现有效的分工合作。长三角虽然整体发展水平较高,但同质化竞争的问题比较明显。有统计显示,在十三五规划中,长三角有26个城市将汽车作为优势或重点发展产业。同一领域的重复性投资,大量的资源布局在同一产业上,会带来很大的浪费,使得长三角很多产业没有形成很好的组合和提升。

根据中央要求,长三角要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不仅提供优质产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长三角要尽快实现“攥指成拳”,才能更好地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所谓“攥指成拳”,即缩回来时五指各有长短,虽有差异但特色鲜明,伸出去则是一个拳头,代表整个国家的科创“硬核”实力。

要做到这一点,还有很多制度性的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在跨区域的投资、产业转移承接等方面,如何探索一套科学的、合理的利益共享“算法”。再比如,如何积极推进居住证积分、公积金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跨区互认机制,从根本上清除人才要素跨区域流动的障碍。

风好正扬帆,乘势开新局。长三角在一体化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既要有历史耐心,又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只有坚持发挥各自优势,在分工合作中拉长“共同长板”,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才能不断开创新的格局。(刊于《半月谈内部版》2020年第9期 原标题:《长三角一体化要啃硬骨头》)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