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那些刷屏的10万+教育稿件是如何出炉的?

2020-05-11 15:58
来源:半月谈网

两年多来,《半月谈》对当前教育领域中存在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不断调研、不断发声。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播发的一些稿件正在慢慢改变成千上万个孩子的受教育环境。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从2018年开始,《半月谈》将“教育改革”作为报道的两大支点之一。作为《半月谈》主要负责教育报道的编辑,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有幸组织、策划、采写了一批重磅、刷屏之作,这些稿件背后,是编辑部同仁们的心血凝聚,是分社记者辛苦采访,更是我求解中国教育愿景的慢慢实现。

仍记得我2017年刚开始负责教育报道时,与分社教育跑口记者打电话谈选题,一位记者的话令我深受触动:“跑了多年教育,发现有的问题真的是无解。一些事情我们年年报,但却年年如此。”教育问题真的无解吗?教育公平真的难以实现吗?教育差距真的难以填平吗?我们作为一个媒体该如何发力?这些问题经常在我的脑海里盘旋。

求解中国教育,是一个中央级期刊教育编辑的责任,也是我作为一个中年老母亲的期待:让众多与我一样的老母亲的焦虑少一些,让我们的孩子能享受到更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

半月谈编辑、记者 原碧霞

两年多来,《半月谈》对当前教育领域中存在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不断调研、不断发声。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播发的一些稿件正在慢慢改变成千上万个孩子的受教育环境。

1


精益求精,一条稿件改善了千万学生如厕难题

有分社记者称《半月谈》编辑部是“现实版的编辑部故事”,也有分社记者笑称我们编辑部“怪人”多。我说,正是有这些“怪人”前期对选题的专注思考与策划,中期对稿件孜孜不倦的打磨,后期对稿件不留余地的推介,才有了一篇篇精品稿件的出炉。

我曾在分社当过多年记者,也曾在新华社多部门辗转。不过2016年年底加入《半月谈》编辑室后,我的收获还是很大。从交流信息、碰撞选题、完善策划,到打磨稿件、凝练标题,编辑室的同仁们各抒己见、各展所长,办公室里经常是热闹非凡。

话说,在这种业务氛围下,大家不进步都难,对过手的每条稿件精益求精更是编辑部的一贯准则,也正是这种精神,催生了一篇篇影响重大的稿件。

2019年,我们一条关于农村中小学厕所问题的稿件引起强烈反响。当时,“厕所革命”的浪潮各地掀起,但农村中小学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内蒙古、甘肃、山西、陕西等分社教育记者敏锐的发现这一问题,并展开调研,写成稿件投到编辑部。

如厕事小,却必不可少,对学校而言更是如此。农村中小学厕所问题是不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在其他省份是否也存在?为了让稿件更有普适性,我又约请了河北、河南两地记者深入当地的乡村中小学采访,进一步补充完善了相关内容,经编辑部统筹、精心打磨,推出报道《夏天蚊蝇丛生,冬天寒风“刺股”:给农村中小学来一场“厕所革命”》。

这篇稿件以系列鲜活见闻,反映了中小学校厕所环境脏乱差、学生如厕难、不安全、隐私得不到保护,以及建设和运行费用高等问题和矛盾。呼吁在全国大搞“厕所革命”的同时,不要让中小学校厕所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稿件播发后引发关注和重视。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小学“厕所革命”的通知》,同时组织多路督查组分赴内蒙古、甘肃、陕西、山西、辽宁、河北、云南等省区,并邀请记者一同回访调研,进一步查找问题和不足。眼下,部分省区已出台实施细则,对中小学校厕所进行改造。

2


敢于发声,为万千学生减轻负担,让千万教师专心育人

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上敢于发声、积极发声、理性发声,为改革发展、为领导决策、为群众解忧,一直是《半月谈》在日益严峻的舆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秘诀。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在锲而不舍地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各种“减负令”“禁令”“规定”“紧急通知”等文件层出不穷,措施一次比一次严厉。然而,时至今日,一些地方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没有明显减轻,甚至越来越重,家长的声音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政策的初衷与实际的效果背离,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是减负错了,还是减负的方式错了?

这一话题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国家未来,我们没有回避问题。2019年岁末年终,编辑部组织了《减负错了吗?一场关于未来教育的大讨论》一组稿件,邀请家长、一线教师、基层教育部门负责人、专家等,就减负发表看法,并希望通过讨论激发更多的理性思考和实践。

一所县一中的学生在教室外走廊上看书 曹正平 摄

《减负势在必行,但不等于降低学业要求》《减负令下,我有“三怕”》《机械化减负可能适得其反》《学生作业应“下保底,上不封顶”》《孩子考了99分,我很焦虑!》《作业越来越多,自由越来越少》《真减负,应恢复学生在校时长》《缺乏配套改革,减负很难独进》一组八篇稿件客观呈现不同群体对于“教育减负”的多元视角,聚焦减负政策的推进过程与难点,具有信服力而又真实生动。这组稿件经新媒体分三次推送,在互联网上掀起讨论热潮,其中,《真“减负”,就应恢复学生在校时长》一稿中,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特聘副研究员王捷提出的观点,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的认同和广泛转发,迅速10万+。

受众评价《半月谈》这组报道讲真话、挖掘出大家关心、关注的热点,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基层教育干部评价,稿件真实反映出基层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减负”困境,也客观展现了“减负”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所处的复杂环境,须在积极顺应教育规律与回应群众期盼中砥砺前行。参与稿件采写的分社记者评价说:“这组稿件体现了强大的策划力和聚合效果。”

类似的稿件还有很多。在推动为教师减负上,我们更是走在前面。

2018年第11期,《半月谈》“教育改革进行时”栏目首开栏,该栏目的第一篇稿件就是由编辑部策划组织的《讲课再累都不怕,就怕各级搞检查——中小学迎检之滥调查》一稿,这是媒体中首次对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现象进行的报道。

彼时,在《半月谈》的推动下,为基层干部减负的呼声高涨,但没有人关注到学校内也普遍存在的形式主义等问题。编辑室讨论酝酿之后,约请了重庆、安徽、辽宁三个分社记者就地展开调查,真是“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学校里的形式主义之累甚至超过我们想象,且其造成的负面影响更甚于其他行业。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学校应对的各类督导评估、达标验收、检查评比多如牛毛,不堪重负,有的校长自称“迎检专业户”。有老师说:“上课、辅导、教学活动都不怕,就怕各级各部门搞检查。”

这条稿子发出后,在半月谈微信公号上点击迅速10万+,评论区里炸了锅。网友们称半月谈“说出了广大教师的心声”,纷纷反映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均衡发展迎接省检时,一个月加班,做材料,刷墙,上课成了副业”“每周安全教育、禁毒教育等各种检查,老师根本没有时间备课,没有时间给学生复习。提到检查就是教师的噩梦”…… 在此稿之后,编辑部还陆续刊发了《啥都“从娃娃抓起”,娃娃快被“抓”坏了》等稿件,其他媒体也陆续跟进对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问题进行了报道。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从统筹规范督察检查评比考核事项、社会事务进校园、精简相关报表填写工作等方面提出20项要求,被坊间称为“教师减负20条”。

3


致力求解,为了教育的公平和正义

互联网的出现正不断颠覆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教育是否也会被颠覆?未来教育是什么样的?为适应未来发展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素质?许多人都在寻找答案,我作为一个教育编辑、一个孩子妈妈当然也不例外,甚至更加迫切。带着这些问题,我近两年主要关注在线教育,并走访了多位业界专家、一些已将在线教育付诸实践的教育培训机构,试图去寻找解开这些问题的钥匙。

采访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时,他从历史的角度、世界的角度,对当下教育进行了反思,并从发展的角度对未来学校进行了全面重构,为我展现了一幅未来教育的全新画面。

在朱永新看来,现在的学校制度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而产生的,这种体系强调的是效率,是以牺牲个性为代价,很难适应未来的变化。如今,互联网时代的科学技术使实现孔子的两大教育理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成为可能。他认为,未来,学校会被学习中心取代,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这看似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想,其实也是一个完全可以实现的设想。随后,我完成了专访稿《朱永新谈未来教育:文凭不再重要》,刊发后引发新一轮刷屏。但现实如网友评论所称:“道阻且长,值得期待。”

采访中我了解到,目前对教育信息化应用最广泛的是一些大型教培机构。这些年,家长们争先恐后把孩子送到市场化的教育培育机构学习。这固然有家长盲目追逐、教育评价标准单一等原因助推。但能让那么多家长趋之若鹜,甘心掏钱,肯定有其独到之处。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带着这些疑问,我采访了好未来集团、作业帮等教培企业相关负责人,采写出《教培机构火热,哪些长处可以学》《未来教育,将颠覆什么?》《疫情下,在线教育如何升级》等稿件,这些企业对科技的实践应用都让我眼前一亮。如好未来发布的WISROOM智慧课堂解决方案,就是通过人工智能给老师装上“100双眼睛和100双耳朵”,赋予老师千里眼、顺风耳以及超级记忆。而通过他们的备课系统,一个普通老师可以轻松备出高质量的教案,“60分老师”可以很快地变成“80分老师”。在作业帮,直播技术甚至还能将实验室搬到线上,实现主讲端和学生端双向操作,学生可以上网模拟物理、化学实验。这些科技的应用,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让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为教育行业减负增效。

教育信息化一词提出至今已有40余年,一直被认为是解决教育均衡公平的一大利器。而多次的采访,也让我更加坚信,教育信息化是解决诸多教育弊病的钥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最好手段。

2020年年初的突发疫情,“停课不停学”将教育信息化推上风口浪尖,3亿师生“云开学”后,教育信息化存在的现实问题凸显出来,拷问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借此契机,凭借长期积累和思考,我迅速做出一份详细策划方案,组织了8个分社资深教育记者就地展开调研,记者们也非常给力,大家共提供了约10万字素材,再加之我之前采访专家的积累,记者成稿后,经编辑部精心打磨,专题调研稿件《教育信息化摸底考,还有7关要闯》在2020年第6期的《半月谈》上刊发。

此次专题对教育信息化当前存在的硬件储备、教师素质、管理机制、人才储备、课程储备、平台建设、家校互动、外力推动等七个方面的问题,通过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鲜活案例生动呈现,并揭示了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给出了权威建设性意见,对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很高的现实价值。

3月6日,一电信局技术人员拉网布线,西藏为牧区学生上网课保驾护航 普布扎西 摄

稿件发出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反思和讨论,同时受到政府相关部门和业界的好评。有业界人士表示,稿件提出的七方面问题聚焦精准,基本能够将当前教育信息化面临的问题涵盖,而建议既有宏观层面,也有微观层面,对于各级指导开展工作提供了参考。太原市第十二中学校长冯国雷在看过稿件之后表示,这组专题做得恰逢其时,在“网课”成为全民关注热点之后,适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多年信息化建设得失进行总结,在引人深思的同时,将进一步助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019年教育信息化应用成果展 唐克 摄

求解中国教育,我还在路上奔跑。最后,想引用朱永新的一段话来结束本文:“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

作者:原碧霞

策划:许小丹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