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精准施策稳经济

2020-03-30 09:45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评论员 何欣荣

新冠肺炎疫情给宏观经济运行带来的冲击,已经通过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现出来:今年1至2月我国的工业生产、消费、投资均大幅收缩,部分指标降幅创历史之最。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各地复工复产的进度不断加快,如何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实现经济复苏,已成为当务之急。

虽然疫情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较大冲击,但综合来看,疫情的影响是短期的,也是可控的。疫情期间,数字经济表现突出,在疫情防控、物资调配、消费品运送、教育医疗服务、文化娱乐消费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随着疫情的影响在二季度逐渐减弱,前期压抑的经济活力将逐步释放,各界普遍预期,二季度的经济指标将比一季度有明显回升。

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是稳定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连日来,从保障企业生产所必需的防护物资,到精简不必要的复工复产审批流程;从组织专车、专列接回外地员工,到跨区域开展产业链协同复工,各地各部门采取切实措施,为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创造基础性条件,诸多措施已收到明显成效。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断”是关键,要隔断传染源、切断风险点;打赢稳增长攻坚战,“流”是关键,要恢复人流、物流和资金流,恢复经济系统循环。客观来说,“断”和“流”是一对矛盾。统筹协调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工作,对政策设计的精准性、执行力提出了很高要求。

精准施策稳经济,要加大宏观政策的对冲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给予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税费优惠政策,出台普惠性降费政策,加大援企稳岗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灵活适度,通过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市场报价利率下行,更好地支持企业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主要经济体中,中国仍是少数实施常态化货币政策的国家,货币政策工具箱是充足的,可有效对冲疫情影响。但与此同时,也不能搞大水漫灌,而要更多着眼于精准帮扶。

精准施策稳经济,要发挥“店小二”服务精神,对不同的企业设计不同的政策。面对疫情冲击,中小企业要活下去,渡过难关是第一位的,政策设计宜立足于救急纾困,措施包括加大金融支持、减免房租等。大企业活下去问题不大,政策设计宜偏向于温补调理,措施包括加强人才供给、提高融资便利、开展信用修复等。

精准施策稳经济,要把稳就业放在优先位置。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关系着千家万户。总体来看,虽然今年就业存在总量上的压力和结构性的矛盾,但只要中央加大宏观政策的对冲力度,努力稳住企业,特别是用工需求大的中小企业,也就稳住了就业。另一方面,就业优先的政策还要持续加大力度,比如发挥就业基金的作用,“量体裁衣”增加对重点人群的就业培训和就业帮扶,进一步推动创业就业、灵活就业。

精准施策稳经济,除了推动供应链协同复工,还要适时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最近,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出台《关于组织实施2020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通知》,2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南京、宁波等多个地方政府相继宣布发放亿元级消费券的计划,均直指扩大内需的方向。在境外疫情快速扩散、外需市场面临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强大的内需市场将成为中国经济的定盘星。

精准施策稳经济,除了关注存量,还要拓展增量。疫情期间,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增强,各种“云经济”“非接触经济”“宅经济”爆发式增长,给新旧动能转换带来了新契机。所谓危中有机,对于新涌现的需求,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扶持,让有机会、有潜力的企业和行业加速脱颖而出,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越是遇到困难,越要扩大改革开放,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法宝。虽然在面临困难时,需要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但政府支出不是为刺激而支出,而是为发展而投资。疫情期间,在市场主体不愿做、不能做、做不好的领域,由政府牵头破除新动能发展的瓶颈,补足产业发展的短板。同时,把探索出的经验上升到体制机制层面,在结构性改革中坚持下去,为中长期的发展蓄力赋能。

越是逆流而上,越要坚定信心。有党的坚强领导,有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内在向上的趋势没有变。虽然经济社会发展的恢复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采取更加科学、务实的举措精准稳妥推进复工复产,就一定能从“两手抓”迈向“双胜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进春天里。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