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就在家门口,稳赚“风光钱”

2019-09-04 09:01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记者 王丁 刘怀丕 张浩然

牛棚咖啡、猪舍茶吧、羊圈西餐厅……南太行山里的传统古村落,经过改造后别具特色,吸引了一拨拨城里客,来这里享受慢生活。近年来,河南淇县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增收,走出了一条既解近忧又谋长远的旅游扶贫之路。

慢生活铺就脱贫快车道

盛夏的淇县赵庄村,山色葱茏,草木苍翠。别具太行山区特色的石头房鳞次栉比,一渠绿水穿村而流。拾阶而上,行至古色古香的赵庄味道小吃街,两边满是卖当地小吃的店铺。山村的慢生活吸引来大量游人。

54岁的贫困户申大梅正在售卖红薯丸子、饸饹面、炸蝎子。2017年村里把两间门面交给她负责,“一个月能挣两三千元,俺家已经脱贫了”。申大梅介绍,这条小吃街是由村民入股开发建设的旅游产业扶贫基地,10户参股的贫困户每户年均保底收入2万元。

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淇县创建赵庄、凉水泉、石老公等一批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基地,借力“景区+村集体+贫困户”“公司+村集体+贫困户”等新模式,安排贫困人口直接就业,人年均增收1.5万元。

凉水泉村本是河南省级贫困村,得益于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村民们住进城里的新房。2017年,凉水泉村将老村托管给古灵山景区,将旧民居租给河南中旅集团,打造了灵泉妙境民宿度假村。石头民居变身高端民宿,走“反差风”路线精心打造的牛棚咖啡、猪舍茶吧、羊圈西餐厅无不迅速走红。村民们每年租赁房屋与林地,户均增收即可达2.3万元。

淇县扶贫办副主任牛建魁告诉半月谈记者,淇县坚持把扶持创业生产和就业发展作为拔穷根的最佳途径,通过龙头景区带动、旅游公司推动、扶贫基地驱动,实现群众收入来源多样化、物质精神双脱贫,筑牢了旅游开发与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

新乡贤擦亮“网红名片”

2016年,河南省质监局退休干部徐光响应淇县号召回到家乡,担任大石岩村第一书记。他召集村里的老党员、老军人、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老家长、老骨干组成“七老”活动小组,凝聚起发展正能量,仅用一年多时间,就把村子变成了景区,打造出一个集拓展、登山、运动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培训基地。

“不出村就把钱挣了,五一假一天就挣了七八千,比原来在城里干厨师好多了。”赵庄村“河岸人家”农家乐老板李水群说,村里前几年年轻人都走光了,一条臭水沟一样的河总也没人管,现如今河水清了,整个村子成了景区,乡亲们好多都回来了。农家乐、小饭店、小超市雨后春笋般排开,好不热闹。

为了让绿水青山更好看,淇县在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展“八个配套”工程建设:每村建设一条乡村旅游景观绿道,一批旅游厕所,一批小微停车场,一批特色旅游购物、就餐等消费场所,一组旅游标志牌,一套环卫设施,一批乡村旅游民宿,以及编写一本导游词。截至目前,淇县打造的乡村旅游村,每年接待人数可达200多万人次。

如今,赵庄村的石头房子、秦街的民俗美食、大石岩村的户外登山、石老公村的传统民居、东掌村的写生艺术、凉水泉村的高端民宿等,都是让远近游人伸拇指称赞的“网红名片”。此外,受旅游人气带动,“秦街黄桃”“油城甜梨”“温坡花椒”“大石岩小米”等一批土特产品牌也陆续闪亮登场。

文明地巧打历史文化牌

“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一条汤汤淇水,在《诗经·卫风》中就已出现。如今,淇县成为河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境内云梦山、古灵山、朝阳山—灵山小镇均属国家4A级风景区,更有妙境凉水泉等一批被誉为“南太行十二星宿”的乡村旅游点,让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与建筑文化在太行山腹地重焕生机。

赵庄村驻村第一书记刘虎告诉半月谈记者,文化是别人拿不走的,赵庄村作为国家级传统村落,还需要继续擦亮文化这张金名片。下一步,村里将发掘乡野间更多湮没不彰的传统文化元素,从殷商文明的余绪到酿酒、织布等日常民俗,都值得让更多世人了解。

截至目前,淇县共成功申报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和5个省级传统村落,获批的保护资金用于修复传统建筑、河道治理、污水处理等。

淇县县委书记王海涛表示,当前淇县正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以古城、古镇、古村落及景区、街区、度假区为抓手,全力打造南太行古村落群和美丽乡村旅游带,化历史文化动力为经济活力,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编辑:范钟秀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