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用工难”困扰西部地区

2019-08-08 09:40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记者 曹健 靳赫 曹江涛

当前,各地劳动力竞争持续升级,不仅仅是东部沿海地区,一些西部地区也出现“招工难”现象。半月谈记者在部分西部地区调研发现,不少地方工业、农业用工遭遇“招工难”的同时,劳动力分层就业现象也更趋明显。未来,应从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吸引人才回流等方面入手,推动当地群众更好地转移就业实现增收。

“费大力气进村招人,干一两个月就走了”

在宁夏西海固固原市原州区、隆德县,中卫市海原县及吴忠市红寺堡区等9个贫困县区,劳务输出被称为当地农民的“铁杆庄稼”。记者调研发现,转移就业仍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当地劳动力紧缺问题凸显。

固原市就业创业服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固原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1.84万人,实现收入66.39亿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2.2%。

2019年以来,西海固各地组织了多场用工招聘会,区内外用人单位均有参加。“以春节后我们组织的4场招聘会为例,招工岗位同比增加近20%,但很多招不到人,车间普工、操作工尤其缺。”固原市就业创业服务局副局长田嘉说,这两年一些东部企业为招到工人,除提高待遇外,还会注明“双休”“节日福利”等,一些企业还将年龄限制放宽到40~45岁。

“我们厂工人每月能挣五六千元,但实际用工人数刚过一半,还差100多人,这次来也没招到多少人。”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嘉顺艺品股份有限公司人事部负责人陈金贵说。

不仅外地企业,不少本地企业也深受招工困扰。西部一工业园区负责人说:“我们之前费了很大力气进村招人,结果不少人干一两个月就走了。”隆德县人造花工艺有限公司负责人潘胜贤说,人造花制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几年前他从东部来到西海固设厂,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劳动力资源丰富,然而现在订单越来越多,人却远远招不够。

随着枸杞、葡萄、中药材等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宁夏各地农业企业、合作社需要大量季节性、临时性用工。“农忙的时候,各合作社都在抢工人,我哪怕借贷也要每天把工资结清,不然人家第二天就不来了。”隆德县瑞平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潘跟平说。

“近几年用工需求增多,而年轻劳动力总数在减少、要求在提高,年龄大的劳动力又逐渐退出,这是‘招工难’越来越突出的重要原因。”固原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自远说。

“分层就业”趋势明显

记者在西海固调研发现,劳动力就业选择更趋多元化,转移就业呈现出明显的分层现象:16岁至30岁的年轻人热衷于外出打工;30岁至45岁劳动力明显“回流”;45岁以上劳动力以就近务工为主。

与父辈不同,现在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不少具有高中甚至高职、大专学历,他们外出务工“求发展”强于“求生存”,流水线岗位对他们吸引力明显减弱,而能学本领、相对自由、福利较好等是他们选择工作的重要原因。

随着年龄逐渐增大,“稳定”诉求上升,部分农民工积累一定资本、经验后选择回乡。24岁的隆德县杨河乡串河村村民赵军已在外务工5年,每年春夏出发,冬天回乡。“我孩子3岁,每次出去我都很想念家人。我们村是养牛专业村,我打算再攒点钱就回家养牛。”

45岁以上的劳动力由于体能下降、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弱等,成为劳务输出难点,而农业产业化则给了他们大量的就近就业机会。

红寺堡区劳务经纪人马文仁说,近年来葡萄、枸杞、黄花菜等产业需要大量用工,农忙时他一天组织五六百人务工,平常干一天活80元~100元,农忙时得120元~150元。

“缺乏组织性,务工者就很难干长久”

对不少西部贫困地区而言,转移就业对脱贫攻坚具有重要意义,应顺应劳动力转移的新动向,因时因势采取措施,推动群众精准转移就业。

提高组织化程度,让供求双方更好对接。来宁夏带队招工的福建省德化县人社局局长黄全忠认为,目前西海固等贫困地区劳动力依然以自发务工为主,这既不利于劳务供求双方信息对接,也不利于务工者的日常管理、权益保障等。“缺乏组织性,务工者就很难干长久。”黄全忠说,应进一步扶持劳务组织、劳务经纪人等,并完善行业制度和规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推动人才回流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隆德县国隆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玲、隆德县鑫农家庭农场负责人黄博建议,利用好外出打工者积累的资金、经验,扶持其参与到当地产业发展中。同时,当前农业企业发展缺乏管理人才、互联网人才,应通过优惠政策引导部分专科、高职学生返乡就业。

提素质、转观念,推动劳动力适应现代企业用工需求。基层干部和企业负责人表示,当前企业用工中存在部分务工者素质与产业工人标准相差甚远问题:一些人不习惯定时定点上班,一些人随意旷班;由于初期不适应,部分工人来去匆匆。建议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宣传等手段,在提高务工者劳动技能的同时促其转观念,同时多方着力帮助初入工厂者度过3至6个月的“不习惯期”并向长期工转变。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