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代表委员献策三大民生议题

2019-03-11 10:15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记者

教育、医疗、养老,是民生领域的三大难题,也是代表委员们建言献策的重点领域之一。半月谈记者细细梳理发现,许多建议既有针对性,又有可行性。

教育:瞄准难题,加大支持力度

致公党中央: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学前教育仍是我国教育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应尽快召开全国学前教育工作会议,制定和明确学前教育规划等政策,统筹师资、编制、投入等具体问题;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由政府、社会、家庭合理分担学前教育办学成本;提高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特别是要完善困难幼儿资助政策,切实解决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入园问题;加强学前教育队伍建设,尽快研究解决幼儿教师编制、待遇问题,加强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培养。

全国人大代表吉桂凤:鼓励教师参与课后服务。

开展课后服务属于公共福利的一部分,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财政和人社部门应切实加强保障。课后服务场所设施建设,维修费用从学生生均公用经费中支出。工作补助由财政设立专项经费,明确每生每小时服务的补助标准,以增加绩效工资总量的方式拨付。教师和管理人员劳动时间延长了,负担加重了,也应该补助合理的报酬,从而调动广大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

全国人大代表胡启生: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

长期以来,中小学校行政级别的存在,催生了校长的官本位意识;行政任命为主导的任职方式,导致校长专业标准的价值缺失。建议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一是完善校长选拔和任用制度,实行能上能下的职级聘任制,让中小学教育从行政体系中独立出来,让校长在学校管理、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二是建立健全中小学校长职级体系,捅破校长职业发展的“天花板”,从制度上为校长铺好成长进步的阶梯;三是完善职级制校长测评体系,注重科研领导力、道德工作领导力等专业素养发展指标的考核测评,促进校长自觉向“学者型”“专家型”转变,为实现教育家办学提供支撑。

医疗:深化改革,补齐短板

全国政协委员梁丽萍:完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深层次问题需要引起关注——支撑新医改的投入机制尚不健全,支撑新医改的运行机制尚不稳固。建议:

第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定期调价制度,重点调整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价格。

第二,尽快建立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法定长效补偿机制,保证公立医院办医方向和公益性发展。

第三,尽快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

全国人大代表孙兵: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面对乡村医生年龄老化、后继乏人,学历层次较低,缺乏职业吸引力,难以留住年轻村医等现实难题,建议建立专项扶持资金,加大乡村医生培养力度——启动面向农村、专科学历层次村医培养计划,对大学生村医逐步实现“公职化”,对统招统录的大学生村医给予事业编制各项待遇。此外,健全完善相关配套政策,让在岗执业乡村医生真正拥有医生的“身份”,并加快推进全科医生特岗计划。

养老:整合资源,提供便捷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唐金海:支持医疗机构提供养老服务。

统筹配置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加强规划衔接与资源整合,推动医养服务均衡发展。政府保基本,通过公建民营、购买服务等方式为经济困难失能失智老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医养结合服务。支持非建制镇卫生院转型为护理院,举办养老服务。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拓展居家健康养老服务。整合社区养老和医疗服务资源,探索推广社区居家养老综合护理中心和社区护理站制度,提供一站式服务。积极稳妥将部分闲置床位较多的医疗机构转型为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接续性医养结合机构。

全国人大代表徐贤淑:大力发展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作为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具有灵活性、实用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将机构养老的经营思路、设施设备、人员技术等引入社区,能够更好实现医养结合、互助养老,便于社区各类养老资源整合利用。建议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养老的政策支持,完善社区医疗投融资机制,鼓励养老机构提供社区医疗服务。例如,在社区建立托老所,为老人提供日间照看、餐饮、常见病防治等服务,既方便老人“抱团取暖”,又帮助年轻子女减轻负担、全身心投入工作。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