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评论:“倾听基层干部心声”是件大事

2019-01-11 09:23
来源:半月谈网

梁建强

“权力不大,责任不小;工资不高,事情不少”,这是部分基层干部们的心酸自嘲,也是不少基层干部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

任务应接不暇,任何一项都不能、不敢松懈;工作日程表满满当当,每天都有大量工作需要处理……这同样是不少基层干部的工作常态。

曾几何时,谈及基层干部的工作状态,人们常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来形容,而在《半月谈》持续开展的“基层治理”系列调研中,部分一线干部反映,这个表述不全面了——现在情形是“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上面千把刀,下面一颗头”。工作忙、压力大、任务重、问责多……不少基层干部在身体承受工作高负荷的同时,也承受着“心理高压”。

回望2018年,一张“80后白发书记”的照片,曾让公众留下对于基层干部的特殊记忆。接受媒体采访时,这位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湾碧乡的党委书记感慨,基层干部不怕辛苦,不怕累,不怕没时间休息,就怕不被理解。一句“不怕累,就怕不被理解”,道出了大量基层干部的共同心声。

基层干部,是连接政府各项工作与人民群众的直接桥梁与纽带,是各项政令落实落地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所在。同一项政策,基层干部可以把它落实得人人拥护,也可能使其变形走样、引发群众反感。基层干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他们的心声,需要更多得到倾听;他们的合理诉求,需要及时得到回应。

在《半月谈》“基层治理”系列调研中,部分一线干部曾归纳出压在基层的问责“五座大山”:属地式问责、职能式问责、强压式问责、计时式问责、“背锅”式问责。也有干部“吐槽”基层陷入的“疲态治理”怪圈:紧绷运转、僵化管控、过关心态等现象凸显。还有干部感慨,许多地方的“工作留痕”,变成形式大于内容的“痕迹主义”。

凡此种种,让基层啧有烦言。

岁末之际,《半月谈》刊发《2018,基层治理十大靶点》,通过一线探访、观察,梳理了督查检查频繁、问责滥用、压力“甩锅”、处处留痕、材料论英雄、庸懒干部、典型速成、政策打架、上升“天花板”、幸福感缺失等靶点问题。

如何让这些靶点不再是痛点?如何为基层干部切实减压减负?习近平主席2019年的新年贺词中已经明确回答:“要倾听基层干部心声,让敢担当有作为的干部有干劲、有奔头。”

倾听基层干部心声,让敢担当有作为的干部有干劲、有奔头,意味着要对基层干部所面临的各类问题、难题换位思考。“我最多的一天收了28份文件”“县里有时上午11点下文,要求下午3点之前报数据”“一层压一层,层层加码。省里要求一个月完成的工作,到市里可能就变成了半个月,到县里就一个星期”……倘若总是这样,上报的材料何以保证真实无误?编“亮点”、造“典型”的问题何以得到有效遏制?

倾听基层干部心声,让敢担当有作为的干部有干劲、有奔头,还应体现在对一些不恰当、不合理的工作方式的及时调校。正如基层干部所言,基层之所以勤于留痕,热衷于“编造台账应对检查,摆块牌子做个样子”,症结不仅在于自身的政绩观出了偏差,还在于上级部门考核评价管理的方式出了问题。“上级部门官僚主义,下级单位就用形式主义应付”。

倾听基层干部心声,让敢担当有作为的干部有干劲、有奔头,同样离不开破除对“千把刀”“千把锤”的过度依赖,不能总是以“罚”代“管”,让“问责”变成“推责”。以问责、考核为例,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相关工作更应注意“精准有效”。只有更加注意科学性,坚持实事求是、依纪依法、考虑客观实际,才能做到罚当其过,才能更好地实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具体到执行层面,对那些在改革创新、破解难题、先行先试等工作中,因情况复杂、风险难以把控而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和损失,但不违反法律法规,并履行了勤勉尽责义务、主动检查整改、未谋取私利、未与他人恶意串通损害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的基层干部,要考虑不追究或从轻、减轻追究有关责任。

对待基层干部,不能只加“压力”不予“动力”,绝不能让基层干部“流汗又流泪”“伤神又伤心”。在政治上,应给予基层干部充分的信任,保障他们上升发展的通道;在工作上,应为基层干部赋权赋能,给予他们更多主动作为的空间和资源;在待遇上,也应给予基层干部更多的保障,提升他们工作的幸福感,更好地激发他们“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多一些俯下身子的耐心倾听,少一些高高在上的盲目指挥;多一些换位思考的理解包容,少一些罔顾实际的粗暴问责……如此,方能让更多敢担当、有作为的干部更有干劲、有奔头。对待基层干部,“严管”必不可少,但“严管”须与“厚爱”有机结合。当下,“严管”的同时尤须注重“厚爱”。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