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广州街坊”:汇聚城市共治之力

2018-10-12 09:37
来源:半月谈网

实有人口超1800万,GDP总量超2万亿元,两个巨大数字光环下的超大城市广州,也面临着人员结构复杂、不同群体获得感差异较大、城区发展不平衡、城市新旧矛盾交织等社会治理症结。

如何回应挑战,化危为机,提升社会治理精准化和社会服务精细化水平?广州创新施策,变治理压力的“乘法题”为治理主体的“加法题”,让业缘、地缘、趣缘等多种纽带发挥作用,以“广州街坊”品牌汇聚民间力量,引导多元力量参与基层治理,让大城广州大有活力。

难题困大城,解题求变通

超1800万人口给广州带来旺盛的生命力,但也给城市社会治理带来一系列挑战。

——外来人口规模大,人口结构来源复杂。截至2018年7月底,广州登记在册的来穗人员达986.41万人,且“新广”来穗形式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从短暂停留到长期居住,从单身来穗到家庭式迁移,从外省流入到外国流入……外来人口日益成为广州社会治理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城区发展不平衡,“城中村”流动人口多,安全隐患突出。据了解,广州全市城镇建成区范围内城中村多达272个,村内登记流动人口超500万,占全市流动人口比例近六成。特别是一些城中村往往居住、商铺、工厂和商住混合楼比邻而筑,违法建筑较多、火灾治安等仍存风险。

——社会心理疏导面临新难题。广州市委政法委专职委员姚森隆说,现在刑事治安案件明显减少,令人担心的是民转刑案件,比如家庭纠纷中,一方因纠纷故意伤害致死或致残另一方。建设社会心理引导、服务和支撑体系,在居民普遍面临高度压力的现代城市中尤为迫切。

“当前很多社会问题兼具突发性和强传导性,很容易影响群众心理预期,这就使得预警预测预防更加重要。要尽量将群众的担心、担忧解决在萌芽状态,就必须提高基层治理的水平。”广州市荔湾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李鄂明说。

“社会治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每个群体的利益诉求不一,群体交往也不可能完全没有摩擦。如何做好不同群体间的协调、管理和服务工作,考验政府智慧。”姚森隆说。

街坊齐出力,骑队显神通

9月中旬的一天,广州天气晴好。61岁的退休居民王建中从位于番禺区的家中出发,骑行近20公里来到位于荔湾区的如意社区,在如意平安骑队工作室与他的“骑友”们碰头,开展骑行巡逻活动。

社区是否有消防隐患、下水道井盖有无丢失损坏、河涌上面有没有垃圾……对于王建中和他的骑友们来说,骑行的路就是发现问题的路。“有问题,我们都第一时间发到骑友群,再通过其他渠道转给相关部门,呼吁尽快解决。”王建中说。

骑队发起人刘少廷是荔湾区如意社区的一位民警,同时也是一位骑行发烧友。他说,想到发动群众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是出于社区实际需要。如意社区虽然只有约0.4平方公里的面积,但有7000多人,辖区包括5个居民区、6个大型仓库、1200多间出租屋,还有一个拥有3700多家商户的茶叶市场。

“客运站、茶叶市场,这些都是消防重点防控区域,也是容易发生治安案件的地方。社区民警的力量有限,发动群众群防共治,治理成效就能极大提升。”刘少廷说。正如他所言,在骑队的共同努力下,如意社区的治安有了明显改善,2017年案件数量下降近三成,入屋盗窃警情下降近六成。

“骑队成立之前,荔湾区每年因电力电缆设施被盗造成的损失达上百万,如今电缆被盗的情况几乎没有了。这跟他们的巡查密不可分。”李鄂明说。

在广州的大小社区,如意平安骑队并不孤独。据广州市委政法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广州已通过聚合社会力量打造了一支拥有80万人的“广州街坊”群防共治队伍,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大显身手。街坊们不仅是信息员、巡防员,还是调解员和宣传员,他们不仅参与安全巡逻防控,还参与纠纷调解。

调动有新举,激励有实招

调动多元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已成共识,但如何让参与各方积极性不熄火,创造性不打折?这也是广州目前探索与努力的重点。

姚森隆介绍,调动“广州街坊”参与社会治理,不再靠简单的行政命令手段,而是突出其“公益”理念,以此吸引群众自发主动参与。进而,对于社会组织的力量,予以充分信任和适度引导,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基金扶持等方式让社会组织安心出力,有效出力。

同时,广州认识到,要想激发多元力量的组织活力,关键是念好“缘”字诀。社区这一地缘关系固然重要,但形式相对单一;依靠业缘建立起来的行业协会,固然较易形成内部凝聚力,但行业固有的专业壁垒往往会限制其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影响力。

广州近年更注重以“趣缘”联结社会力量,凭借趣味相投、志趣相通组织起来的群众组织,从如意平安骑队,到白云湖畔志愿巡防的“红棉侠”,无不“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构成广州社区一道道活力四射的风景线。

为提高群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广州着手将“广州街坊”打造为群防共治品牌,并推出小程序和微信公众号进行线上品牌宣传,街坊更可借由小程序发起或报名群友活动,让“广州街坊”不但是社会治理的中坚力量,更是社区生活的多彩平台。

此外,与一系列创新举措相配套的长效激励机制也已纳入广州相关部门视野。开展公益创投、为街坊购买保险……新招实招,都只为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参与社会治理的实惠。(半月谈记者 周颖 孙少龙)

责任编辑:常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