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以色列会迎来“建交潮”吗?

2020-09-28 10:40
来源:半月谈网

丁工

继以色列与阿联酋8月13日达成协议同意实现关系全面正常化之后,9月11日,美国、以色列和巴林发表联合声明称,以色列与巴林同意建立全面外交关系。对于这些外交动作,美国白宫顾问库什纳曾在8月表示,未来3个月内或再有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建交。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也表示,目前正与多个阿拉伯国家就关系正常化问题开展“秘密对话”,未来有望达成更多和平协议。

对此,人们关注,以色列真的会与更多阿拉伯国家改善或者建立外交关系吗?曾与以色列有着深刻矛盾的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改善关系又会对地区局势产生怎样的影响?

三大原因促成以色列建交“小阳春”

事实上,近些年,部分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暗通款曲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只是碍于阿拉伯国家的民族感情没有将窗户纸捅破罢了。正如内塔尼亚胡在建交当晚发表声明时所说,协议的达成是“多年幕后工作”的成果。总体来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能够出现一个建交“小阳春”,主要是如下几点原因。

其一,巴以矛盾不再是地区中心议题,开始朝向巴以“两国化”“双边化”发展。

回看中东地缘格局历史沿革的脉络,自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来,阿以(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矛盾就长期占据中东政治议程的核心位置,而巴以冲突则是阿以矛盾的起因、焦点和缩影。但近年,伊朗核问题、中东民主化、叙利亚内战、极端组织威胁等更为紧迫议题的持续冒起,不断冲淡巴以争端的关注度和重要性。同时,一些阿拉伯国家也开始认为以色列作为一个实际存在的地区国家的现实已经难以改变,继续固守拒不承认以色列作为独立主权国家地位的政策,变得有些不合时宜。因此,巴以冲突背后阿拉伯和犹太人的民族矛盾意识相较于以前有所减弱,持续半个多世纪的阿拉伯民族与犹太民族之间的“阿以”矛盾,正向着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巴以”两国矛盾转移,巴以冲突朝着“双边化”方向发展。

其二,伊朗威胁上升,“联以抑伊”成为部分阿拉伯国家的主流战略方针。

新世纪以来,伊朗借助有利地缘环境,将战略影响扩展到东起波斯湾、中经伊拉克和黎凡特、西抵红海沿岸的广大区域,这不仅引起以色列的高度担忧,也同样推升了海湾阿拉伯国家的不安全感。在此背景下,部分阿拉伯国家把对外战略的重点从巴以冲突转移到与伊朗的对抗上。

此外,阿拉伯世界的“带头大哥”埃及近些年时局动荡、国民经济增速放缓、地区话语权和领导力渐趋衰微,而另一个地区大国沙特则依托海合会平台和石油资源,开始扮演起阿拉伯世界盟主的角色。阿盟内部的权力拼图,已由埃及、沙特“两强分立”向“沙强埃弱、沙主埃从”演变。因此,伊朗威胁的上升,阿拉伯国家中主张对伊朗强硬的势力逐渐占据领导地位,这也是导致阿拉伯国家联合抗以势头减弱的重要原因。

其三,美国的“牵线搭桥”。

与奥巴马政府时期不同,特朗普上台后便恢复了对伊朗的强硬和敌视立场,重新按照地区各国对伊朗的外交政策立场来划分彼此利益、确立阵营归属和敌我关系,通过拉拢地区盟友组建“阿拉伯版北约”的方式压制伊朗地缘战略空间。结成对抗伊朗的联合阵线成为特朗普政府中东政策的主线,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部分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改善关系。

提及“建交潮”为时尚早

部分阿拉伯国家遮遮掩掩地同以色列交往,让人们产生以色列未来会否迎来同阿拉伯国家的“建交潮”,以及阿以能否实现彻底和解的疑问。目前来看,作出“建交潮”这一判断为时尚早。

一方面,阿拉伯国家普遍存在官方立场和民众情绪的分裂,虽然部分阿拉伯国家政府与以色列关系在改善,但在普通民众中间仍然存在对以色列这个“异己”的强烈敌视,这些国家即便希望改善同以色列的关系,也需要适当顾及国内民意倾向。

另一方面,从与以色列或明或暗来往比较密切的阿拉伯国家看,这些国家多都是以同伊朗关系比较紧张,同美国、沙特关系亲密的海湾国家为主。这些国家即便在阿拉伯世界地位重要,但想要在整体上推动阿拉伯世界与以色列关系实现重大突破还存在很大困难。因此,阿以关系在度过这个短暂的建交“小阳春”之后,很有可能再次进入僵持冷冻状态,回归“不战不和”原有格局。随着巴以问题不断边缘化,在地区战略格局和主要矛盾发生变迁的背景下,即便有更多的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建交,也难以在地区事务中激起太多的浪花。(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