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跨国产业链酝酿大变局

2020-05-08 10:44
来源:半月谈网

罗仪馥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蔓延,对跨国产业链造成剧烈冲击。多国生产活动临时中断,跨国贸易运输也有所阻滞,部分跨国产业链的运转被迫按下暂停键。停工只是疫情冲击之下的暂时性现象,在各国疫情稳定之后,由停工引致的供应链断裂与产业链停摆等危机也将迎刃而解。

但从长远来看,疫情暴露出的全球产业链的脆弱性,引发了各国政府与跨国企业对原有产业链布局进行重新审视。疫情之后,跨国产业链的全面重构或将难以避免。

跨国产业链遭受“供给-需求”双面夹击

疫情的扩散先后导致多国生产“休克”,部分跨国产业链面临停摆危机。今年1~2月,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处于疫情初期,全国范围内的生产活动被迫暂停,商品进出口受阻。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1~2月,中国重点出口商品累计金额同比显著下降,其中下降幅度较大的是稀土、钢材、纺线等原材料与中间产品;进口方面下降最为明显的是以机床为主的产能设备,以及包括半导体器件、汽车零配件等在内的中间产品。

不少跨国产业链出现了断供危机。韩国现代汽车在2月初宣布,该公司暂停其最大生产基地的生产活动。纺织业的跨国产业链也出现了相似的难题。印度、越南等主要服装出口国高度依赖中国生产材料的供应,在中国纺织厂全面停工的情况下,这些国家的服装业都陷入了材料短缺与停工的困局。

3月以来,中国境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产能逐渐恢复的同时,疫情在世界其他地区迅速蔓延,其中以欧美最为严重,这对跨国产业链无疑又是一记重击。中国生产的暂停主要冲击的是产业链的供给一端,而欧美等地的生产活动一旦暂停,不仅影响跨国产业链零部件的供应,还将明显冲击需求一侧,从而对产业链形成“双面夹击”。欧美发达国家是产业链上消费环节的主要聚集地,随着这些国家生产活动受阻,居民收入下降,消费需求也有所缩减。欧美等国在汽车制造业与纺织业等领域出现多起临时取消订单或暂停进口的案例,进一步抑制了产业链上中游的生产活动。

事实证明,在“一体式”的跨国产业链之下,无论哪个环节运转不力,都会通过上下游传导影响其他环节。此次疫情也说明,一个产业或产品的跨国产业链分工越专业化、分布越离散化,其内在风险也越大,全球产业分工较为复杂的汽车制造业在此次疫情中首当其冲就是有力证明。

跨国产业链重组趋势已有所显现

从中长期来看,经由此次疫情暴露出的原有跨国产业链的脆弱性也促使跨国公司及各国政府重新思考产业链布局的问题。过去以“互补性”为关键特征的跨国产业链,可能逐步转向“多元化”,即供应商多源并存、生产基地多地散布以及一国内部生产活动更加多元且全面发展。

跨国产业链的运转主要依靠两大支柱,一是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的互补以及由此形成的生产分工,二是跨国运输的便利化。这种跨国产业链更有利于规模化高效生产,但也意味着产业链上任何一个环节或国家的生产活动中断,都可能导致整个产业链的“停摆”。此外,跨国运输体系也并非坚不可摧,一旦运输受阻,跨国产业链的运转同样难以为继。可以说,此次疫情将原有跨国产业链本身的脆弱性全面暴露出来。

对跨国公司而言,重新布局全球产业链以应对上述脆弱性,可能采取以下两种思路:一是扩大原材料与中间产品的供应渠道以分散断供风险,即同时向多个供应商购买同类原材料或零部件;二是增强生产基地布局的灵活性与多元性,不再过度强调低劳动成本在生产基地布局中的首要地位,而是进一步重视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对社会经济的修复能力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面临停摆危机,政府能力与市场需求可能成为产业链重新恢复活力的关键。

通过转移生产基地实现跨国产业链重组的趋势已有所显现:谷歌和微软3月份先后公布了将手机、笔记本等产品的生产环节由中国转移至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计划,新产品将主要面向东南亚市场;三星电子和LG电子在关闭印度工厂的同时,也向越南派遣了数百名工程师,以支持相关产品在越生产线的扩容与升级工作。

从各国政府的角度看,应对跨国产业链脆弱性的方式之一是“全产业链”建设,这也是目前部分国家所热议的重构产业链的一种思路。在全产业链下,一国将承担某一产业或产品从研发设计到最终消费的所有环节,以减少国际因素的波动对本国生产活动的冲击。

此外,疫情还可能加速新一轮产业革命,进而从根本上改变既有产业链的生产方式与分工基础。具体而言,此次疫情将进一步刺激智能化制造技术与设备的开发需求,扩大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生产,以减少产业链对于劳动力要素的依赖,而这也是跨国公司增强生产基地布局的灵活性以及工业大国建设全产业链的必要条件。

短期内,疫情对于产业链的冲击无疑是破坏性的,但长远来看,此次疫情可能成为产业链重构的关键时机。(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经济外交项目组博士)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