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疫情冲击下的世界局势

2020-04-10 10:48
来源:半月谈网

疫情冲击下的世界局势之一:当经济全球化遭遇疫情全球化

苏庆义

新冠肺炎疫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从特征上称为“大流行”,这一评估凸显出全球疫情形势的严峻,给世界经济前景蒙上更为浓重的阴影。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全球化步伐本来就已放缓,此番受疫情影响,经济全球化的步履更加蹒跚。

直接冲击国际经贸、投资

毫无疑问,疫情对经济全球化将造成短暂冲击,主要体现在:

一是全球贸易更加低迷。全球贸易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基本推动因素。从世界银行数据看,即便没有发生疫情,全球贸易也在2019年进入低迷增长期。世贸组织今年2月中旬发布的贸易晴雨指数显示,2020年一季度的全球贸易增长仍将低迷。疫情通过需求、供给、货运受限等因素让原本就低迷的全球贸易雪上加霜,并有较大可能使得全球贸易出现2009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另外,从贸易政策来看,越是经济危机的时候;各国越倾向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疫情可能会让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更加严重。

二是国际直接投资受到负面影响。国际直接投资是促进全球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涵。2016年以来,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流量连续3年下降,2019年实现温和复苏。国际直接投资回报率在2000年达到最高点,其后呈波动下降趋势。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导性推动力量是跨国公司。疫情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渠道包括:经济形势恶化导致跨国公司投资资金受到限制;经济形势不好引发的不确定性导致跨国公司的投资决策延迟或减少;人员跨境流动受限导致跨国经营和商务人员流动受限;各国各地区的封城和隔离政策导致劳动力短缺。

三是人员跨境流动受限。人员跨境流动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由于交流需要的增多,以及交通的便利化,政府间、企业间、研究机构和大学等的人员流动都异常频繁。疫情之下,政府间人员流动受限无疑会影响到各国经贸合作与谈判,导致原有的合作计划被耽搁或推迟。研究机构和大学间的交流减少则会影响到科研合作。企业间人员流动一方面是跨国公司之间的商务人员流动,另一方面是劳务派遣,劳务派遣受限会影响各国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贸园区建设。

深刻影响全球价值链模式

疫情对经济全球化的深远影响,体现在全球价值链模式和国际经贸格局可能因此深刻调整。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运输成本下降、科技日益进步,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开始盛行。其特点是,生产一件产品,产品的不同部件多次跨越国境,不同国家均贡献了产品的增加值。总体而言,全球价值链对于推进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受到普遍认可。在该价值链下,发达国家能通过主导价值链获取更多收益,发展中国家则主要承担加工组装环节。自美国挑起贸易战开始,不少国家开始意识到全球价值链的风险,担心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将使得一国无法独立生产,受到外国经济的影响程度太大。此次疫情更加重了这种担忧。

长远来看,此次疫情会使各国重新思考全球价值链模式,可能会收缩全球价值链,并降低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程度。另外,疫情对东亚、欧洲、北美三大区域性价值链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而这三大区域价值链抵御冲击的能力显然不同。目前看,东亚价值链的韧性较强,在全球价值链格局中,其重要性将更加凸显。

从国别来看,抗疫期间各国的合作和支持力度会让一些国家的关系得到加强,从而为以后的经贸合作创造基础。国际经贸格局也可能会由此逐步发生变化。

客观促进信息全球化发展

抗疫期间,跨境电商为经济全球化增添了新活力。跨境电商缩短了国际贸易中间环节,使更多中小企业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近年来全球电商成交规模在零售总销售规模中的占比稳步提升,2018年全球电商成交规模超过2.9万亿美元,同比增速达24.1%。此次疫情让跨境电商和全球网购的作用凸显,让人们更加认识到这一贸易模式的价值。

疫情也使得人们对远程视频沟通需求增加,人们会更加重视基于5G发展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数字经济及应用,5G技术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疫情的发展还会使人们认识到信息的快速流动、透明以及共享的重要性,各国及时分享疫情发展信息和抗击疫情方法的信息,更有利于团结协作早日战胜疫情。之后,人们也将更加重视信息的全球化流动及共享。

必须看到,经济全球化的车轮始终在前进,各国只有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合作本质这一精髓,才能早日阻断疫情全球化。(作者系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3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瑞士日内瓦出席线上记者会  郑焕松 摄

疫情冲击下的世界局势之二: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走向何方

汤蓓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是对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一次重大考验,当前,疫情发展迅速,情况非常复杂,各国各地区应对水平参差不齐,形势可谓严峻。以世卫组织为中心的国际传染性疾病防控机制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亟需改进完善。同时,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全球卫生治理的援助模式正在转变。

国际传染性疾病防控机制遭遇挑战

从本次疫情的应对来看,以世卫组织为中心的国际传染性疾病防控机制遭遇的挑战包括:

第一,早期国际疫情防控缺乏共识。世卫组织肯定了中国在疫情应对上的做法和经验,但在疫情全球扩散的早期,不同国家、国家内部对于经验的采纳程度不一,有的国家缺少对抗疫情的积极作为,预防不力。另外,世卫组织要求各国充分分享病例数据、采取恰当边境措施的建议也未得到普遍遵守。3月26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各方承诺及时分享信息,保障医疗物资供应,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共同抗击疫情,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等,达成一系列共识,这些共识未来还需实实在在地践行,才能有效应对疫情。

第二,国际防控资金筹措困难,资金分配不平衡。大量发展中国家尚未满足《国际卫生条例(2005)》中规定的核心能力要求,客观上需要国际社会提供援助。但在疫情蔓延初期,世卫应急规划呼吁的资金到位比率不高,一些捐资方重疫苗研发,忽视对廉价且简单的预防工具的投资。

第三,政治与种族偏见影响合作进程。疫情开始后,中国始终保持与世卫组织的密切合作,国内防控成效受到肯定。但是部分西方国家政客却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持政治与种族偏见,对中国落井下石,转移国内疫情防控的焦点议题,不仅妨碍国家与社会正视疫情对人民健康构成的真实挑战,而且为开展国际集体行动制造绊脚石。

全球卫生治理的可能趋势

从国际合作的现状看,下一阶段全球卫生治理可能出现的趋势包括:

第一,世卫组织作为该领域内的技术性机构将继续发挥作用,同时,在实际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卫生应急能力方面还需增强能力,如:就如何加强国际卫生合作机制进行进一步研究。

第二,在全球范围协调中,国际卫生合作领域中,国家集团、地区机制叠加共存的情况可能持续,甚至加强。欧盟卫生安全委员会与作为世卫组织美洲地区办公室的泛美卫生组织,在协调本区域国家卫生合作上有较为成熟的机制保障。东盟国家之间、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通过论坛形式开展的信息分享与政策交流将在新冠肺炎疫情抗击过程中得到完善与提升。

第三,私人部门、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组织、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由于部分发达国家对全球卫生议题兴趣降低,上述机构在卫生治理中的供资功能、药物疫苗的研发生产功能,以及在发展中国家实地提供卫生服务的功能将进一步凸显。这些机构与组织对世卫组织的实际政策影响力可能增强。多元行为体联合提供卫生公共物品的模式将日趋浮现,但商业利益、机构利益如何与全球公益协调的矛盾也将被放大。

传统卫生援助模式正在转变

当前,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发达国家内部疫情形势日益加剧,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释放出团结一致应对疫情挑战的积极信号。以往以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为主的传统模式,正在向各国团结协作、互相帮扶的模式转变。

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全球卫生治理传统模式的局限性,而卫生治理体系又嵌在更大全球政治经济体系之中。重塑一个更有效、更健康的全球卫生治理体系,不仅呼吁人道主义精神和国际上的互助帮扶,也需要真正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用更加包容、公平与可持续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来夯实全球卫生合作的基础。(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