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中国与国际秩序进入新的互动期

2018-07-05 09:54
来源:半月谈网

国际秩序问题历来牵动着世界政治走向,是引发战略格局调整、大国关系变化和价值观念重组的关键力量。当前,国际秩序进入深度调整期,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空前突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不仅为世界和平与人类发展事业注入强大动力,同时也使得中国与国际秩序的互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国际秩序进入深度调整期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国际分配不公愈演愈烈,大国对抗剑拔弩张,恐怖主义、气候变化、核武器扩散等全球威胁持续蔓延,民粹主义、分离主义和保护主义等极端思潮强势登场。世界乱象纷呈,折射出国际社会的重大失序,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国际力量对比与权力分配的失衡。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力量结构的最显著变化莫过于西方国家的相对衰落与新兴国家的群体崛起。经过自金融危机以来的改革与重建,美国经济全面恢复,但政治极化、社会分裂问题日益严峻,对外行动能力持续下降。欧洲遭遇债务困境、恐怖袭击、难民涌入等多重危机,一体化进程出现重大挫折。与之相对照,新兴国家尽管普遍出现发展放缓、社会转型、贫富差距等“成长烦恼”,但总体上依然保持着相对较快的增长态势,与西方国家的力量差距不断缩小。然而,国际力量的“东升西降”并没有充分反映在权力分配和决策机制的调整之中。西方国家继续垄断着国际规则的制定权,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权和话语权严重不足。

第二,全球治理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近年来,全球化的深化导致跨国威胁和全球性问题不断增多。金融危机的扩散传导、气候变化的蝴蝶效应、恐怖主义的跨国活动、移民难民的全球流动,诸如此类的问题正在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既有的全球治理机制明显失灵。一方面,西方尤其是美国深受内部问题拖累,逐渐从全球多边事务中回撤,继续提供公共产品以解决全球问题的能力和意愿严重下降;另一方面,大国战略对抗削弱了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全球威胁的基础。美俄在从乌克兰到叙利亚的广阔舞台上进行着激烈博弈,中美围绕贸易摩擦、台湾问题、南海“航行自由”等焦点展开全方位较量,特朗普治下的美国与其盟友的关系也因防务开支和贸易失衡出现空前裂痕,这些都使得全球治理的大国协调步履维艰。

第三,国家主义与全球主义的博弈。冷战结束后,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极力推崇以资本扩张和意识形态统一为内核的新自由主义价值观。它将全球化简单等同于西方化,不遗余力地推广其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不仅引发众多后发国家的治理困境,也导致自身力量过度透支。以英国“脱欧”、特朗普执政为典型,民粹主义思潮强势回潮,它们将国家治理的困境归罪于建制派精英的无能,将全球自由贸易和跨国移民视为自身地位边缘化的罪魁祸首,将放弃全球责任和坚持本国优先作为缓解其不安全感的良方。

综上可见,世界乱象迭出的根源在于国际秩序的紊乱。人类社会急需超越赢者通吃的霸道逻辑,超越全球治理的行动困境,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陷阱,以人类的共生性、整体性为价值支撑来重建国际秩序。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有责任为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融入现行国际秩序:从边缘到中心

改革开放四十年,见证了中国与国际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之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敌视新中国,持续对华进行经济制裁、军事封锁和外交孤立,导致中国被排斥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治理机制之外。相应地,中国视这些机制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政策工具。

伴随着改革开放大幕开启,中国逐渐融入现行国际秩序,逐渐向参与者这一角色转变。这一时期,中国加入了主要国际组织和机构,签署了大量国际规章条约,同时不断推进内部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以适应普遍性的国际规范。中国重返国际秩序之初,由于对制度规则等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意愿较为有限。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和全球问题的增多,中国开始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事务,坚定支持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及其行动安排,通过上海合作组织、朝核六方会谈、中国—东盟合作等多边机制参与地区治理,为国际安全和地区和平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在这一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从实现民族复兴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高度谋划布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进全球治理体制改革。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广泛凝聚国际共识,提出一系列引领国际秩序变革的新理念、新举措。我国在现行国际秩序中从边缘向中心位移。

中国是国际经济秩序的渐进改革者

在构建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中,中国的国际身份发生了悄然转变,在国际经济、政治、安全和文化秩序中扮演着更加积极和建设性的角色。

当前,国际经济秩序的核心问题在于国家间利益分配的严重失衡,出现了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局面。出于对这一问题的深刻反思,中国主张推动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新型全球化,使更多国家和群体从全球化中获益。在实践层面,中国坚定维护全球自由贸易秩序,反对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投票权改革,倡导成立金砖新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大大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治理机制中的代表性和发展权。中国发起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进程,为欧亚大陆乃至全球经济增长和平等合作提供了广阔舞台。这些举措矫正了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内在弊端,开创了国际社会合作共赢的全新局面。

中国发展与国际秩序转型同步演进

中国是国际政治秩序的坚定维护者。冷战结束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没有消失,不断地以新的面目在世界上横行。唯我独尊、恃强凌弱的现象屡见不鲜,肆意干涉他国内政、动辄进行武力威胁的例子不胜枚举,联合国倡导的原则、理念和精神正在遭受践踏。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战后国际政治秩序,努力构建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新型伙伴关系。

中国是国际安全秩序的重大贡献者。中国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和可持续的安全观,主张通过兼顾自身安全与他人安全来实现人类的共同安全,通过不同安全机制之间的协调包容缔造国际社会的长久和平。在新安全观的指引下,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坚定支持阿富汗国内政治和解,积极斡旋南苏丹国内冲突,参加叙利亚问题国际协调,为伊核协议的达成和朝核危机的缓解作出积极贡献,以实际行动诠释负责任大国的使命与担当。

中国是国际文化秩序的积极建设者。今天的世界,一些人固守自我中心主义的偏见,对其他文明嗤之以鼻;一些人刻意渲染文明之间的差异,人为制造对立和冲突,从而加剧不同文明之间的隔阂、误解和敌视。面对世界范围内激烈的文化交锋以及由此带来的国际纷争,中国主张以文明对话超越文明傲慢,以文明共存取代文明对抗,以文明互鉴化解文明冲突,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建设多元包容的国际文化秩序。

历史地看,中国的发展与国际秩序的转型同步展开、共同演进。一方面,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融入世界,实现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巨大转变;另一方面,中国并没有运用不断积累的力量试图推翻现行国际秩序,而是以和平、渐进和理性的方式推动国际秩序的改革完善,为世界和平和全球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合作、共赢旗帜,牢牢把握中国梦与世界梦的联通,为构建新型国际秩序贡献更多智慧和方案。(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刘世强)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