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要闻>正文

“绿化断带”,断了谁的路

2018-05-17 15:41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记者 巩志宏 郭雅茹


太行山是华北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半月谈记者走访太行山河北沿线发现,经过几十年治理,太行山森林植被得到恢复,生态和经济效益初显。不过,太行山绿化进入“啃硬骨头”阶段,尤其是浅山丘陵区的“绿化断带”已成为太行山生态建设最薄弱区域。

三十载绿化效应初显


河北境内的太行山南北长471公里,涵盖张家口、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5市,对华北平原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具有重要作用。

从1986年开始,河北实施太行山绿化工程,坚持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和封山育林相结合,探索适宜地方的山区治理路径。

2016年初,河北启动实施太行山绿化3年攻坚行动,提出2016年至2018年,在太行山区造林绿化780万亩。

如今,河北太行山形成了白石山、驼梁、五岳寨、嶂石岩、前南峪等著名景区,生态效益显现。其中,前南峪植被覆盖率、林木覆盖率达90%以上,被称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近年来,河北还将太行山绿化与扶贫开发、美丽乡村、现代农业园区等建设相结合,探索出太行山区开发治理的新路子。比如邢台市以经济沟为基础,实施连片开发、规模推进,已建设50多个生态示范区,总面积110多万亩。邢台深山区群众人均年收入达2万多元,林果收入占到总收入的70%以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半月谈记者沿涉县正在打造的一条乡村旅游路走访,到处可见栽植树苗的人们。涉县森林公安局局长李彦东说:“我们的规划是‘多彩造林、四季有景’。”


“绿化断带”问题凸显


经过多年治理,河北段太行山脉中基础条件较好的宜林地已基本绿化,剩下的多为难啃的“硬骨头”,尤其是部分区域还形成了“绿化断带”。

半月谈记者沿太行山在石家庄、邢台、保定等地走访发现,这些区域的浅山丘陵地带山体贫瘠,少见树木。而且,经过几十年露天矿山开采,山体已满目疮痍。

在邢台县的浅山丘陵区,就有一条长51公里、宽18公里的“绿化断带”。半月谈记者了解到,在对关闭矿山进行修复的同时,邢台县近年来重点加强浅山丘陵区绿化,已完成造林13万亩、植树880万株。

涉县太行山区域也有20多万亩裸岩区。2010年起,该县在西岗山开展裸岩区造林试验,到今年底将实现9000亩绿化,目前苗木成活率达98%。“可以说是在石头旮旯里种树。”

山场负责人杨喜庆说,在这里种树,先得凿石挖坑,用石块垒成坑穴,然后背土上山,再放土栽树。别处树苗浇五六次水就能成活,这里可能浇10次都活不了。到了冬天,坑体外还得再糊一层土,否则风太大,会把树根冻坏了。

由于治理难度大,目前太行山绿化成本很高。“按目前治理实际来看,挖一个坑需7元到10元钱,一亩地光是挖坑钱就要1000元左右。”邯郸市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处王兴昀说。


资金和配套设施要加强


基层工作人员反映,在当前太行山绿化工作中,一些矛盾很突出。

绿化任务重,资金缺口大是当前绿化工作的首要矛盾。一位基层林业局工作人员告诉半月谈记者,该县今年要完成白洋淀上游涵养林建设4万亩的任务,但国家按每亩500元补助,远远满足不了按高标准造林来测算的每亩约5000元的实际造林成本,资金缺口非常大。县里计划从银行贷款8000万元,恐又造成新一轮政府举债。

基层林业工作者反映,当前太行山治理人工造林是补贴性项目,实际补贴很低,导致后期管护跟不上,容易出现“年年种树不见树”现象。

虽然国家鼓励林业投融资,但每年分到各地的任务规模较小,很难有效撬动社会资本,已投入的资金几乎是“撒了胡椒面”。

同时,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还需打通最后一公里。

一些基层干部反映,林业投资生产经营周期长、见效慢,一般需5年到7年才能初见效益,而生态造林更多为生态价值,基本没有经济效益,影响了社会资本进行山区开发治理的积极性。

“国家对大户造林进行补贴,生态林每亩200元、经济林100元、林下中药材100元,补贴强度小,而且要求10年内不准主伐,导致很多大户造林积极性低。”王兴昀说。

为此,基层建议,在太行山绿化治理中,应加大单位投资力度,出台政策鼓励支持大户造林,并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编辑:徐希才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