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打好产业扶贫“组合拳” 奏响脱贫致富“新乐章”

2018-12-25 10:39
来源:中国网

这是一份高难度的答卷,这是一场时间紧迫的决战,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阶段,剩下的都是贫中贫、坚中坚,必须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固本之基、治本之策。汪家镇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西北部,下辖10个村1个社区,幅员面积42平方公里,总人口20500人,4828户,现有扶贫对象318户1034人。

近年来,四川省宜宾市汪家镇党委政府立足镇内无贫困村项目、无工业经济支撑、无特色产业带动的“三无局面”,充分利用云台湖优质水资源,紧紧围绕“以水兴渔、以湖兴旅、以产兴农、产旅互动”的发展思路,坚持绿色发展,以产兴农,产旅游互动,大力发展水产、莲藕、白鹅、生猪、狝猴桃、红梁等特色产业,不断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生态化,实现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坚持大产业、大带动、大脱贫,聚焦出列村和退出户,实现依靠产业帮扶的贫困户全覆盖、对贫困户技术帮扶全覆盖、退出村村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提升全镇贫困户“造血”功能,全力助推脱贫攻坚工作。

谋好点子,精心培育特色产业

产业融合发展是帮助贫困群众甩掉“穷帽子”、拔去“穷根子”的有效路径,融合发展成果是农户能否增收的关键所在。汪家镇用好用活生态绿色牌,充分发挥当地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业、水果业,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发展劣势转化为后发优势,把绿色打造成最亮的名片。

一是大力创新白鹅养殖。以“村集体公司+专合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汪家镇争取上级扶贫专项资金50万元,注入荣盛种养殖专合社发展基础设施建设。50万元资金作为股权平均量化给大坝、奇丰两个村18户建卡贫困户,每户平均量化股权27780元,每年保底分红5%。量化给的每户每年至少能增收1389元,按最低年限三年计算,每户能增收4167元以上,让贫困户脱贫致富之路也越走越宽。

二是着力发展生态水产。充分利用马耳岩水库优质水资源,强化农业产业布局,全力推进生态水产养殖基地建设,培育特色生态水产养殖协会1个、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5个,养殖大户40余户,吸纳贫困户26户,形成了“协会+基地+养殖户+贫困户”和“村集体公司+专合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宜农专业合作社为新桥村5户贫困户免费发放泥鳅苗共210斤放入到7亩稻田中,并免费提供350斤饲料。据了解,一亩田可放入泥鳅苗30斤,丰产期亩产量价值可达2400元。为保障销路,专合社将委托村集体公司按市场价收购泥鳅,以解决贫困户有产无销的后顾之忧。

三是全力提升特色水果。猕猴桃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好,被誉为“水果之王”。汪家镇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适宜猕猴桃的生长发育,非常有利于猕猴桃品质的提升。目前,全镇共有82户猕猴桃种植户,其中贫困户21户,种植面积870余亩,亩产值1万多元。专合社免费为贫困户提供种苗和种植技术,预计全年捆绑带动有劳动力贫困户70余户。成立了老农家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亲原”商标和“亲原农场”微信公众号,全力打造无公害生态品牌,努力拓展销路,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找准路子,精细探索帮扶机制

产业扶贫必须注重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发挥产业融合机制力量,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汪家镇通过完善“村集体+公司+专合组织+农户”利益链接机制,培育壮大1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4个家庭农场,成立10个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鼓励贫困户在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扶持下,自强自立,苦干实干,实现产业扶贫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

一是探索“股份合作”模式。建立农民入股参与农业经营、合理分享收益的长效机制,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新模式,量化股权到贫困户,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奇丰村荣盛种养殖专合社争取全区扶贫资产股权量化试点项目,以财政投入资金、企业完善基础设施的方式,将股权分给建卡贫困户,每年保底分红,实现带动农户增收1000余元。

二是探索“家庭农场”模式。与德康公司“联姻”,以“村集体公司+重点非贫困村+家庭农场+贫困户”模式大力发展德康养猪。汪家镇白庙村德康养殖场项目专项财政资金投入110万元,按要求量化股权给白庙村建卡贫困户34户。预计年出栏商品猪1000头,德康公司司200-300元/头的标准给予一定代养费,家庭农场实现代养费20-30万元/年,贫困户每年按照股金的5%保底分红,预计户均增收2800元以上。

三是探索“电商平台”模式。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坚持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新路子,着力推进电商扶贫工作,促进电商扶贫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和其他电子商务平台,推广特色农产品,促进产业之间的线上线下融合。专合社免费为贫困户提供种苗和种植技术,全年捆绑带动有劳动力贫困户70余户。通过连锁销售增收2000余元。

夯实底子,精密部署保障措施

乡村振兴要补齐以基础短板、筑牢基石。汪家镇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着力做大做强产业品牌提升影响力、竞争力。

一是强化基础支撑。汪家镇针对农村基础设施与群众生产生活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的实际,通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整合农村“一事一议”项目、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建设项目、马尔岩右干渠维修整治、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项目等重点项目资源,切实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全镇交通条件、水利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投入20余万元新建云台湖景区停车场、旅游公厕、旅游标识等,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有效推动了绿色生态乡村旅游发展。

二是强化人才支撑。俗话说,人才兴则乡村兴,人气旺则乡村旺。汪家镇依托各行政村“农民夜校”、种养殖示范基地等,以理论学习和基地现场“观训”相结合方式,开展农村致富带头人、留守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目前,已举办专题培训3次,参训人员2000余人次,通过支部掌握方向、专合组织联姻、平台共享交流等模式推进3个党员精准扶贫示范项目,培育骨干产业3类、“致富带头人”27人,带动156户贫困户发展产业,真正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三是强化品牌支撑。紧紧围绕品牌农业发展目标,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加强农产品品牌化建设,整合“马耳岩”莲藕、“亲原”猕猴桃品牌,聘请专业人才包装、策划品牌宣传,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当前汪家镇不断深入挖掘区域产地环境、历史文化、资源禀赋等要素,围绕优势主导产业,以品牌为载体,整合现有弱、小、散、杂、乱农业品牌,联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脱贫攻坚如火如荼,产业扶持战鼓轰鸣。汪家镇种种“加强版”“创新版”的“实招”“硬招”正在不断推出,很多产业扶贫“老大难”问题有了针对性解决方案,一条条脱贫致富的新路正不断在人们的脚下伸向远方。

责任编辑:蒲江霞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