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资讯 >> 发现基层 >> 中青报:“卖身救弟”岂是长久之 >> 阅读

中青报:“卖身救弟”岂是长久之计

2017-08-30 08:54 作者:李勤余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编辑:刘飞
分享到:

 在鱼龙混杂的网上,靠筹款者自己制造噱头引发社会关注,远不如正规化、制度化的社会救济来得靠谱。

在大街上,一位女子哭哭啼啼,身旁的草席裹着死去的亲人。女子说话时带着哭腔:“这是我爹,小女子身无长物,唯有卖身葬父,还请各位可怜可怜我吧。”这类悲惨的场景,我们一般只在古装剧里见识过。谁曾想,此情此景在现实中也会出现?

8月23日,济南山东省儿童医院附近,一名举着牌子的瘦弱女孩吸引了不少过路市民的注意。女孩名叫李晓晓,今年只有19岁,刚被齐鲁师范学院录取,为了拯救白血病的年幼弟弟,年轻的她在街头举牌“卖掉自己”筹钱。

这则新闻最大的看点,大概就是那位柔弱的女学生“卖身救弟”的悲壮行为。可我不禁要问,若此事不具备“女大学生”与“卖身救弟”这些吸睛要素,是否还能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那些同样面临难以克服的困难,但注定没法成为新闻热点的家庭,是否有被社会遗忘的危险?

李晓晓是幸运的。由于媒体的报道,当地民政部门为她送来了1.6万元,她就读的齐鲁师范学院也出资5000元,再加上在轻松筹等平台上的筹款,她的家庭已收到近20万元的善款。这些消息固然温暖人心,可一个疑问仍然萦绕我在心头:若非新闻热度够高,涉事各方又是否还能做到如此“反应神速”呢?

在这起事件中表现最为活跃的,是李晓晓即将就读的齐鲁师范学院,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学校倾力相助当然值得鼓励,但社会救济并不是学校的分内之事,如此角色错位,确实令人不安。

李晓晓需要的帮助本应来自于国家和社会依法制定的社会保障制度。只有在制度的保障之下,李晓晓们才能不必再把希望寄托在“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上。在鱼龙混杂的网上,靠筹款者自己制造噱头引发社会关注,远不如正规化、制度化的社会救济来得靠谱。

李晓晓在街头“卖身救弟”时提出,愿意用一生的劳务工作换取弟弟的医药费。这种精神固然可敬,但把力气用错了地方。在当下的中国,这种有“卖身”嫌疑的约定不可能得到法律的支持。

这起事件之后,我们更希望看到社会救济制度不断得到完善,让越来越多的人得到帮助,而非再次让“卖身救弟”这样的新闻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李勤余)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