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资讯 >> 发现基层 >> 北京日报:挎着篾筐洗华灯 >> 阅读

北京日报:挎着篾筐洗华灯

2017-05-05 08:38 作者:陈艳红 简汐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常磊
分享到:

华灯,天安门、长安街上的一道标志性风景线。近日,为迎接“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原在每年盛夏进行的华灯清洗检修工程提前3个月启动。现在,有了专业设备助力,“清洗一个灯球三四分钟就能搞定”;而放到早前,洗华灯都是戴草帽、搭架子、踩木板晃晃悠悠地操作,灯球就搁在菜店放大白菜那种篾条大筐子里。

 
    华灯取代“香火头儿”
 
    华灯的演化史,见证了北京城如何一点一点亮起来。
 
    过去的北京,皇城周边的街巷只有寥落的煤油灯。本报曾报道老人们的感慨:“不用说南城龙须沟那些地方,夜里伸手不见五指,常有人掉进臭水沟去;就是东单闹市,夜里也是黑暗世界。那时,北京城电压不足,像天安门前东西三座门,有路灯,灯光也像个香火头儿,行人常常踩一脚马粪回去。”
 
    新中国成立后,原来主要供城区商户、官僚政客使用的电力,供应范围逐渐扩展到城乡各个角落,路灯也慢慢普及到大街小巷,整个长安街亮起了200瓦的白炽灯。现在为人熟知的华灯,则是在10周年国庆前,为配合北京“十大建筑”和天安门广场扩建工程而新建的。
 
    1958年,华灯进入设计阶段,参与单位有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北京市照明器材厂等等,苏联专家也给了不少意见。“光设计小样就有厚厚一大本”,1956年进入北京电业管理局低压所路灯队(北京市城市照明管理中心前身)的王庆余师傅说,“当时干什么都因陋就简,我们还在天坛公园西南角的跑马场,用木杆搭架子当灯杆,装上灯泡测光源,看看照明的亮度够不够。”
 
    最终华灯的样式——莲花灯型和棉桃灯型,是周恩来总理在上报的十几种方案中亲自选定的。按原设计,莲花灯和棉桃灯的每个灯罩也都是莲花、棉桃造型,可当时加工企业的工艺做不出来,第一批华灯的灯罩只好用了圆球形。“谁曾想,球形灯的实际效果比当初设计的莲花形、棉桃形还好,因此沿用至今”。
 
    天安门广场的华灯是9球莲花灯,长安街两侧的华灯是13球棉桃灯。莲花灯分两层,顶部一个灯球,下面8个灯球;棉桃灯分三层,顶部一个灯球,中间4个灯球,下面8个灯球。这种颇具民族风格的造型,被形象化地称为“四面八方,拥护中央”。这些大气华美的莲花灯、棉桃灯,从此与广场、长街一体,成为人们心中北京印象的经典画面。
 
    因亲手制作华灯,民用灯具厂工人还写过这样的小诗:“天安门前灯万盏,好像银河落人间,花灯是我们亲手做,献给建国十周年”。
 
    灯泡换了好几代
 
    华灯造型几十年如一,但光源(灯泡)却随着技术进步更新换代了好几拨儿。
 
    解放前,北京路灯用的灯泡,不是西洋货的“亚司令”,就是东洋货的“马自达”。新中国成立后,才用上国产的灯泡。
 
    华灯正式启用时采用的光源是白炽灯。据路灯队的师傅回忆,“那时候最怕夏天,因为白炽灯功率大,最高的1000瓦,耗电不说,温度太高,亮一会儿就能烤白薯,一下雨灯泡就炸,且得一轮一轮更换。”
 
    梳理本报报道:上世纪60年代中期,首先从长安街沿线起,我国自己研制的高压汞灯逐渐代替了白炽灯。这种发出银白色光芒的新灯具,使整个街道的照明度提高了两倍以上。1970年代末,第三代光源——高压钠灯出现,它的亮度比高压汞灯又提高了3倍以上,大大改善了长安街沿线的照明状况。
 
    新中国国庆35周年庆典前夕,华灯在球灯下加装了投光灯,这让华灯的道路照明作用更加显著。“那会儿,街旁四合院的街坊们吃晚饭都愿意端着碗上街边聊天,因为大家觉着街上比家里更亮堂”。
 
    1997年,在迎接香港回归和国庆之前,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两侧安装了步道灯。东起大北窑,西至公主坟,步道灯安装在大街两侧便道旁的绿地上,每隔25米至30米安装一基。银色灯光映亮绿地,造型别致的步道灯也成为街头一景。同时,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两侧50米以内的架空电力线路完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地下电缆网。
 
    2006年至2008年间,北京市路灯管理中心又分两次对华灯光源进行改造,450瓦自镇式汞灯换成了85瓦的电磁无极感应灯。
 
    从白炽灯,到高压汞灯、高压钠灯,再到金属卤化物灯、电磁无极感应灯等等,华灯光源功率一降再降,但亮度却不断攀升。而长安街旁的次第建筑,则陆续增添了变色霓虹灯、无极荧光灯、电脑探照灯、光纤照明系统等等,夜间分外明艳照人。1997年除夕,记者这样描绘北京的灯海:登高四望,十里长街灿若银河,万家灯火亮如繁星,好一派京华不夜天!
 
    本报报道显示,到2008年年底,北京城八区共有路灯18万盏,是1978年的4倍多,道路照明的平均照度值已超过了国际标准,均匀度、显色性、诱导性、眩光抑制等标准也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洗灯不再搭架子
 
    光源更换和华灯改造只是阶段性工作,而华灯的清洗检修则是每年的例行任务。
 
    1960年,华灯进行第一次清洗检修,“用碗口粗、十多米长的杉篙搭成架子,上面铺上木板。光搭架子就得半个多小时,人站在上面晃晃悠悠”。当时清洗一基华灯,得挪动三四次架子。每挪动一次,工人就得先下来,然后再爬上去,一天上上下下不知要爬多少回。“过去工作连安全帽都没有,大家都是戴草帽修灯。”
 
    最初华灯很容易在大雨冰雹中受损,大雨一停,路灯队不管值班的还是在家休息的,所有人都会赶过来,及时抢修。木板平台上用来放灯球的,就是菜店里放大白菜的篾条大筐子,怕洗灯的水溅落到下面行人身上,四边还得拿箩筐围起来。
 
    1972年,第一代华灯清洗检修车诞生,车子是电力员工自发设计制造的,以卡车为底座,上面有7米高的铁架。检修车比过去的杉篙架子稳当多了,但操作平台不能升降也不能平移,爬上平台比登山还难,而且平台需要到场地后现搭建,特别影响工作进度。
 
    现在使用的是第四代华灯清洗检修车,全部是液压装置,能自由升降、平移、旋转,最后稳稳停在华灯顶部,安全系数高。平台上面相当宽敞,作业车配备高压水枪、气枪,灯罩都不用卸下来,能直接在平台上冲洗,水也可以循环利用,既干净又节能,不像以前每次作业完了,地上就留下一摊水。而这一代代的检修车,都是员工根据经验,专门为服务华灯自行设计的。
 
    天安门前光塑景
 
    1999年夏,全市照明工程轰轰烈烈,从长安街到各街道全面铺开。本报推出北京夜景评选专刊,题为《华灯映盛世  光彩耀京城》。
 
    在这次大规模照明改造中,大幅提高了天安门地区及其四周建筑物、长安街沿线及其两侧标志性建筑物、南北中轴线上的众多著名古建筑夜景照明亮度、层次和艺术观赏效果。
 
    纪念碑的原有照明存在光色不正、不均匀的缺陷。此次改造通过改换光源解决了这一难题,同时还利用纪念碑自身的结构特征,将电线引入碑顶,再在四侧装上了3路泛光灯,使纪念碑的碑顶自建成以来,头一次光芒四射。
 
    天安门城楼以前只有轮廓光,夜色中只能大概看到几条光线而已,城楼屋面没有照亮,城楼上眩光严重。此次改造大胆采用了前无先例的附着式照明方式,并专门设计了新型子母灯,改造后夜间整座城楼金碧辉煌、富丽庄重。
 
    故宫头回被照亮
 
    1999年,紫禁城大规模照明工程启动。紫禁城已有500多年历史,规模之大、面积之广,堪称举世无双。但此前一直未有照明,使其风采在夜间得不到充分体现。
 
    紫禁城照明工程主要包括城墙外立面、顶面照明以及端门、午门、西华门、东华门、神武门和角楼照明等。周长3428米的城墙,大部分使用埋地灯,安装在距城墙3-5米处向上投光,照亮上缘,向下逐步“虚化”,明暗搭配,层次分明;对于角楼则通过光色的渲染,将斗拱重檐的屋顶刻画得更为精细,使中国古建筑的神韵得到完美体现。
 
    登楼俯瞰,人们在京城的夜色中,看到一座华灯辉映的紫禁城。而在景山前街,筒子河如绸带一般环绕着紫禁城,夜色中角楼与城墙的倒影映在水上,流光闪动,更觉风光无限。(陈艳红 简汐 历史资料:北京日报图文数据库、首都建设报、 北京城市照明管理中心)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