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资讯 >> 发现基层 >> 法治周末:强制推行垃圾分类当下 >> 阅读

法治周末:强制推行垃圾分类当下有点难

2017-05-23 08:55 作者:赵晨熙 来源:法治周末 编辑:常磊
分享到:

转身进厨房前,家住北京市劲松五区的李阿姨下意识地回头扫了一眼午饭后的餐桌,映入眼帘的是“杯盘狼藉”。

 
  自从一岁多的孙子开始在餐桌上“占有一席之地”后,“每次吃完饭桌上就跟刚打完仗似的”——盘里的剩饭剩菜中掺杂着孩子贪玩甩进去的米糊,大人用的餐巾纸、孩子擦脸擦手的湿巾,随意“躺”在桌子上。
 
  从厨房出来,李阿姨一手拎着一个套着不同颜色塑料袋的垃圾桶,将几张废餐巾纸扔进套着黑色塑料袋的垃圾桶后,她将剩饭剩菜全扫进另一个垃圾桶里,这些厨余垃圾回头还可以为她换些生活用品。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劲松街道附近的居民家里非常普遍,两个垃圾桶也成了很多家庭的“标配”。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争取到2020年年底实现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的目标。
 
  作为北京生活垃圾分类的试点地区,劲松街道垃圾分类办公室正在利用种种方法来引导居民做好生活垃圾的分类工作。
 
  “垃圾分类的首要责任人就是我们自己。”劲松街道垃圾分类办公室负责人、北京首创智慧环卫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震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强调,每个居民从源头进行垃圾分类,成本最低,效果最好,但首要关键的就是要加大宣传,提高民众对垃圾分类的意识。
 
  “绿馨小屋”回收厨余垃圾
 
  现在每天下楼带孙子遛弯时,家住北京市劲松五区的王大爷还兼有另一个任务,那就是到小区的“绿馨小屋”去“交”厨余垃圾。
 
  “您又来啦。”绿馨小屋的工作人员笑着从白色的小岗亭里走出来,接过王大爷手中的一袋垃圾。
 
  打开这个满是剩饭残渣和瓜果核皮的垃圾袋,工作人员用一个木制的夹子在里面仔细地翻了翻,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几张餐巾纸夹了出来,扔进旁边一个印有“其它垃圾”的灰色垃圾桶里,并提醒王大爷,“厨余垃圾就只能是剩饭菜和果皮,以后卫生纸什么的可不能往这里放了”。
 
  抻着脖子往垃圾袋里瞅了瞅,王大爷微微皱了下眉,“里面也就几张擦桌子的纸,也都是厨房用的东西”。已经开始注意将厨余垃圾单独收集的王大爷觉得这几张擦餐桌的纸也是吃饭时用的,理应算作厨余垃圾。
 
  工作人员笑着指了指摆放在旁边的一块垃圾分类彩色宣传牌,对王大爷说:“厨余垃圾最后能再利用作为肥料的,餐巾纸这类属于其它垃圾,一般是焚烧处理,所以不能混放的。”
 
  说完之后,她将这袋检查过的厨余垃圾袋放在了电子秤上,“0.7公斤”,她向伸着头看的王大爷指了指秤上的数字,就将这袋垃圾倒入了一个印有“厨余垃圾”的绿色垃圾桶里,垃圾袋则被扔到了旁边另一个专门收集废弃垃圾袋的塑料桶。
 
  在裤子上抹了抹手,王大爷从裤兜里掏出一张类似垃圾桶形状的白色小卡,这是鼓励他收集厨余垃圾的一个“源动力”——垃圾兑换积分卡。
 
  在工作人员的一部手持终端机上刷了一下,王大爷所住的单元号便显示在屏幕上,下面则是此次厨余垃圾的“奖励积分”和累计总积分。
 
  据绿馨小屋工作人员介绍,居民每次投放的厨余垃圾会按照不同重量获得不同积分,利用积分可以在绿馨小屋兑换手纸、洗手液、手推车等各类生活用品。
 
  由于目前处在垃圾分类的推广期,王大爷同样获赠了一卷手纸,工作人员还附赠了一本垃圾分类的知识手册,并不断地提醒王大爷,“您下次得注意别把餐巾纸也扔进厨余垃圾里”。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不时有居民来这里扔垃圾,除了厨余垃圾外,这里同样回收居民家中的废瓶子、废玻璃等可回收垃圾,并可兑换积分。
 
  “与单纯的宣传相比,积分兑换的模式更容易调动我们的积极性。”李阿姨现在每天下午都会固定来这里投放厨余垃圾,原本家里阳台上堆放的瓶子和废报纸也都因此清空了,家里和社区环境的变化让她切实感觉到了垃圾分类的好处。
 
  基层宣传工作要到位
 
  其实早在2012年,这个能将垃圾“变废为宝”的小屋子——绿馨小屋就开始在劲松街道的几个小区中出现。
 
  “以前的绿馨小屋虽然没有现在运用电子手段积分这么高科技,但做法和宗旨是一样的。”作为绿馨小屋创始人的李震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之所以选择回收居民的厨余垃圾,是因为在普通家庭中,厨余垃圾在生活垃圾总量中占比较高,从源头上也相对好收集,做好厨余垃圾的分类将有助于提升垃圾分类的整体效果。
 
  但最初绿馨小屋的模式并未得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家中所有垃圾一直都是一起扔一起倒的,为什么要单独把厨余垃圾分出来?”“垃圾不分类对我的生活也没有影响,干嘛要自找麻烦!”
 
  居民们的抱怨让李震感觉到,在我国,垃圾分类的社会宣传没有深入人心,垃圾分类的观念也远没有在人们心中形成,这是我国推行垃圾分类多年却依然止步不前的一个最主要原因。
 
  事实上,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广东等8个城市就被确定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按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它垃圾分类的多色垃圾桶也早就成为很多城市的“标配”。
 
  但李震遗憾地发现,在多数民众眼中,这些垃圾桶是没有颜色分别的,“哪个桶近就扔哪个,哪个桶里垃圾少就扔哪个已经成了人们扔垃圾的习惯”。
 
  “什么是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它垃圾有什么分别?”实际中李震经常会碰到一些民众的询问。“剩饭残渣、果皮等属于厨余垃圾;废纸、废塑料瓶、废金属玻璃等属于可回收垃圾;用过的卫生纸、尿不湿、衣服鞋子等属于其它垃圾。”如何分类对于有着专业知识的李震来说轻而易举,但对于没有相关概念的居民来说却不是一件易事,有时即便想进行分类,可能也不知如何正确地去分。
 
  此前我国不少地方在垃圾分类问题上多采用“运动式”方法,宣传期会大量印发宣传册,有人在垃圾桶旁做分类指引,但更多时候还是靠民众自觉投放。李震认为,在全民整体意识没有大幅强化前,这种做法收效甚微。
 
  垃圾分类的意识应循序渐进养成,同样应在设施上给予民众便利。
 
  此次试点中,劲松五区将原先的“绿灰蓝”三色分类垃圾桶换成了8组24个金属垃圾桶,用来专门收集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之外的“其它垃圾”。法治周末记者看到,这些垃圾桶上标有食品袋、保鲜膜、废弃纸巾、瓶罐等中文和图片标识,垃圾桶旁还摆放了专门回收衣服和鞋子的柜子,而一旁的铁皮柜子则是可回收资源智能箱,居民可以将废旧报纸、塑料瓶、金属等投入箱内,用积分卡扫码后攒积分到绿馨小屋兑换礼品。
 
  李震告诉记者,这种分类属于“干湿分离”的方法,厨余垃圾这样的湿垃圾既可以拿去堆肥、沼气发电等,也能避免垃圾干湿混合后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对居民而言,这样也比以前的多色分类垃圾桶视觉上更为简单实用。并且目前还设有专人负责对居民所扔的垃圾进行“二次分拣”,同时配合绿馨小屋投放厨余垃圾的积分鼓励,可以逐渐让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
 
  由于劲松小区中老年人居多,绿馨小屋也配有厨余垃圾收集车定时巡逻,居民有垃圾可招手即停。
 
  分类运输处理,责任在政府
 
  每一位居民都是垃圾分类的关键环节,但除了要让民众提高垃圾分类意识,做好分类投放外,如何做到垃圾的后续分类运输和处理也是重要一环。在环境研究专家、北京零废弃发起人毛达看来,这也将直接决定着垃圾分类的成败。
 
  将垃圾车停好,环卫工人费力地举起小区中的一个垃圾桶,看也不看就直接倒入了垃圾车中,然后,就这样清空了每一个分类垃圾桶。这样将垃圾混装的场景毛达曾在很多小区中看到过。
 
  “我辛辛苦苦分了类,最后环卫车却还是混在一起运走,分类有什么意义吗?”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一些民众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垃圾分类是一项综合工程。”毛达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强调,分类处理系统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形成高效顺畅的系统。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则是政府的责任。
 
  毛达认为,当前造成垃圾混装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前端民众对垃圾分类的参与率和投放准确率都较低,而环卫工人又很难一一将其进行二次分拣;二是一些垃圾处理厂的垃圾分类处理设施还不够完善,只能靠机器分拣一些大型的可回收垃圾,且与垃圾后续处理机构没有完美对接,只得混合收集。
 
  “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这种‘源头分类、终端混合’的做法,更是严重影响了垃圾资源的后续循环再利用。”毛达说。
 
  如何做到垃圾分类投放与运输环节、终端处理的合理衔接,是垃圾分类问题的关键所在。据李震介绍,目前,北京市劲松地区在清运方面有严格要求,大的不锈钢“其他”类垃圾桶每天清运一次;小的专收厨余垃圾的塑料材质垃圾桶早晚各清运一次,与“其他”垃圾清运时间区别开,每辆垃圾清运车上都装了GPS定位系统进行实时监控,防止混装混运。
 
  李震认为,政府在垃圾运输和终端处理上做到严格分类,其实就是对民众垃圾分类的最好宣传。
 
  辛庄经验
 
  在毛达看来,当前在垃圾分类的硬件设施上已经基本没有障碍,关键在于意愿。
 
  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辛庄村是地处京密引水渠边的一个小村庄,毛达曾经多次到此探访,只不过以前是作为垃圾处理的“反面教材”,如今则是示范地区。
 
  遍地垃圾、污水横流、蚊虫满天飞。最初在辛庄村几处垃圾站看到的场景令毛达觉得“惨不忍睹”。
 
  村子离京密引水渠仅数百米,为了避免造成水源污染,2016年6月,辛庄村开始试行垃圾分类收集。村里取消了垃圾站,改为每天早七点半、晚五点半由保洁员开着电动车到各户集中收集,然后送到村委会边上的垃圾分拣站。
 
  村委会为村民多次举办了垃圾分类培训班,要求村民在家中将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进行粗分类。送到分拣站的垃圾将进行二次分类,厨余垃圾直接倒进酵素桶,经过发酵后能够制成有机肥;其余的分门别类收纳。
 
  目前,辛庄村垃圾分拣站已经将垃圾细分为杂志、纸杯、铁罐等42类,每一种都有专门的垃圾桶,同时对接了泰瑞环保等多家资源回收利用专业公司,旧衣服、废旧电器等也有公司定期上门回收。
 
  虽然人数有限为辛庄村的垃圾分类工作推广带来了便利,但毛达认为,从辛庄村的例子不难看出,垃圾分类在当前是具备广泛推开的条件的。
 
  垃圾分类的意义在于减少垃圾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能极大改善环境。因此,毛达指出,民众不应过分纠结于“你不分,为什么要我分”,要变这种恶性怪圈为良性循环,从前沿到终端做好垃圾分类的工作。
 
  作为政府部门、垃圾处理相关单位则更有责任和义务去不断完善垃圾分类的处理。目前很多地方都出台了相关的规范,比如,《上海市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方案》《江苏省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条例》等都规定了政府单位、企业等如果不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将被罚款的相关规定。
 
  毛达认为,既然国家要推行垃圾强制分类,相关法制建设还是很有必要,法规中除了要明确责权利外,也应设定明确目标,引导和倒逼相关部门更好地执行。
 
  对于个人没有做好垃圾分类是否应处罚的问题,毛达认为当前的现状还不适合处罚。垃圾分类全民意识还没有形成,如果贸然惩处可能会打击民众的积极性,因此,重点还是要引导居民如何科学分类投放,并提供类似定点收集等更多的便民服务对接。(记者 赵晨熙)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