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资讯 >> 发现基层 >> 乡村治理模式十二:党建+ >> 阅读

乡村治理模式十二:党建+

2017-12-12 16:04 作者:王才林 赵久龙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郑雪婧
分享到:

模式十二:党建+

【专家推介】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王才林

无论资讯多么发达、技术多么先进,“键对键”永远代替不了“面对面”。只有用脚步丈量民情,才能永葆党员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发展绩效并不必然转化为政治认同。通过加强“融入式党建”,苏州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权力下放,把社区党建、机关党建、“两新”党建统揽起来、统筹推进,确立以党组织为核心,政社互动共同参与的基层治理架构,变基层党建“独角戏”为党群“大合唱”,让党建融入发展、融入民生、融入群众。这种党建+模式既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又将发展绩效转化为政治认同,其创新经验值得推广。

“融入式党建”融出什么

弯下腰沉下身,党群关系亲起来

走进江苏苏州太仓市城厢镇东林合作农场,农民集中居住小区环境幽雅,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农家书屋丰富村民生活……一个曾经远近闻名的穷村,如今已成为资产逾亿元、村集体年收入超2000万元的全国生态村。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扎根村里27年的东林村党委书记苏齐芳说,东林村把素质好、作风实、能力强和群众拥护的优秀党员和致富能手公推直选进村党委班子,把党支部建在农民合作社和农场上。

东林村实施村党组织“365服务工程”,开展“民生大巡访”活动,建立村干部包片责任区,实施网格化管理,记录“民情日记”;开展社会化评价,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村民进行满意度调查,及时整改问题,提升村民满意指数。

“口袋鼓起来,脑袋也要‘富’起来。村里成立了太极拳队、腰鼓队、戏曲协会等10多个民间组织;建立多支志愿者团队……”苏齐芳说。

入党不是入股,当干部不是当老板

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过去100多户人家有30多个姓氏,半数以上是外地逃荒到此的居民,许多大龄小伙娶不到媳妇。如今,蒋巷村经济总量达12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3.5万元。

“入党不是入股,当干部不是当老板。” 蒋巷村党支部书记常德盛说,“村干部说话响不响,群众不看口号,而是看能不能带领大家共同富裕。”

“从‘大家给我上’到‘大家跟我上’虽一字之差,却相差万里,关系党心民心。”常德盛说,村民看干部,干部看支部,“兵”临城下不如“将”临城下,党员干部必须时刻奋斗在一线。

青砖黛瓦、绿树成荫,蒋巷既有发达的现代工业文明,也有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半月谈记者了解到,蒋巷人只花12万元,就能住进200多平方米的别墅;年老了还可以免费入住老年公寓,每月领300元至600元不等的养老金。

党建引领,富民谱新篇

10838名村民参与年终分配,分配总额达5800万元;村民享受的货币性福利和补贴达9项之多,全年累计发放总额达8216万元,人均获益7581元……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党委书记、江苏永钢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吴惠芳表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乡村治理的基本前提,否则便是沙上建塔”。

上世纪90年代末,在两次转制过程中,永联村老书记吴栋材考虑最多的就是在村企彻底转制之后如何保障村民的利益。吴栋材决定从永钢集团管理层持有的股份中,留出25%给永联村集体。村民们称这些股份为共产党栽下的永久“摇钱树”、党群“连心桥”。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永联村在乡村治理体系的建设中,始终坚持以党代表、党员中心户为圆点,形成党组织服务网格;加强对老年公寓党支部、社会组织党支部、联峰物业党支部等支部的指导,推进基层民主自治。(半月谈记者 赵久龙)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