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资讯 >> 发现基层 >> 中国教育报:共享教育将催生新的 >> 阅读

中国教育报:共享教育将催生新的教育格局

2017-10-13 08:48 作者:苏令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常磊
分享到:

“从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到共享养老院,现在冠名共享的行业越来越多,当然也影响到教育。未来,从共享课程、共享图书到共享教育资源,共享教育将形成规模。”在日前召开的第八届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丁钢的发言,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与讨论。

 
  “共享”的理念会给当前的教育带来哪些影响?共享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共享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近日专访了丁钢教授。


  “随需所获,学以为己”能否成为可能?
 
  记者:当前,共享单车、共享公寓、共享汽车、共享停车、共享空间、共享充电宝、共享养老院等等迅速走红,使“共享”成了一个时髦的名词。而且,“共享”也走进了校园,如今年暑假期间西南民族大学就推出了“共享宿舍”。这种共享经济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哪些影响?
 
  丁钢:在共享经济走红的时代,有人对共享经济一词进行释义:共享经济具有弱化拥有权和强化使用权的作用,在共享经济体系下,人们可将所拥有的资源有偿租借给他人,使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获得更有效的利用,从而使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变得更高,即所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共享经济反映的并不仅仅是由于技术革命所引起的改变。比如,共享单车开始是想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但是现在能解决的问题远远超过了预期。以前许多人都有丢失自行车的经历,想了很多办法,找各种各样的锁,加拿大也有这样的现象,有人干脆把前轮拆下,扛着前轮到教室上课,你拿了只有后轮的自行车也没用。现在想拿的人和买车的人都很少了。这样的发展速度完全超乎我们的想象。可以说,共享单车解决了一个超出经济范畴的社会现象,并且改变了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
 
  同样,共享教育也不仅仅在于技术的变革而带来的单纯的共享,共享教育也具有弱化拥有权和强化使用权的作用,更在于强调如何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的学习个体对于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需求,乃至促使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的变革。
 
  记者:共享教育的核心内涵是什么?共享教育与当前流行的慕课和创客是什么关系?
 
  丁钢:共享教育的内涵在于强调:在共享教育体系下,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意愿和需要选择适当的学习手段和方法,克服囿于知识掌握与技能训练的狭隘性,表现出个人对于知识多样性、异质性发展的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并使教育资源得以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与共享,即所谓“随需所获,学以为己”。
 
  从共享教育的内涵来看,共享教育依然会包括一些学校优质教育的迁移,比如说慕课,对于资源匮乏、师资匮乏的地方依然是有用的,包括一些优质教育资源分享到农村、边远地区依然是有必要的。但是我们能否因材施教,能否适合每一个人的发展需要,这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慕课并没有解决教育当中的一个最根本问题,就是个性化学习的问题,因为慕课依然是针对所有的人群,而不是针对人的个体。
 
  而对于创客,我们不是说一定要像创客那样做微观实验室,但可以借鉴它的理念,即尊重每一个人的经验。当经验和规范知识结合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行动当中去分享,去提升自己。需要强调的是,共享教育是在关注不同学习阶层和年龄层次个体的需求基础上重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知识习得的结合,当前的教育需要向共享教育的理念转化。
 
  为什么当前的教育需向共享教育的理念转化?
 
  记者:学校教育本身也具有共享的性质,比如,同一个班级、同一个学校的学生可以共享师资、共享班级教育资源及学校教育资源等。共享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当前的教育需要向共享教育的理念转化?
 
  丁钢:单从共享的性质来看,学校教育内也存在着师资、资源等共享方面。而共享教育的前提是,要尊重每个不同的个体作为教育主体的意愿和需求。由此可以说,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个性化学习的问题。也因此,教育要从“如何教”走向“如何为个性化学习提供给养和支持”,而“如何学”就成为了教学方式转变的关键。从这点来看,共享教育与学校教育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同时也促进着学校教育教学的变革。
 
  共享教育还将作用于教学生态系统的转向,教学生态系统或学习的组织并不仅仅囿于学校与课堂。个性化学习是以个体发展需求为中心,意味着在任何地方和场所,在流动的任何时间,学习个体都可以从差异化的需求出发,进行弹性化学习,都可以自己驱动学习的路径。而且,人的学习是跨场所、跨活动的,人生约80%的时间是处在非学校教育的学习状态当中。因此,应将可供学习者学习的一切场所与情境纳入教育的视野,技术的进步使知识的获得途径与其日常生活的常态发生了广泛的关联。在这个意义上,学校内外的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联接,才称得上是对教育生态系统的真正完善。人们可以在共享教育新的教育生态系统中拥有终身学习的热情和条件,充分实现自我发展的需求,而这正是当前的教育需要向共享教育的理念转化的基础。
 
  记者:正如您所说,在“互联网+”时代,学习的时空界限被打破,个性化学习越来越重要,非正式学习、非系统知识、非系统能力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怎样用共享教育的理念解读这种现象?
 
  丁钢:举一个例子,如老年人在老年大学学习国画,并不是想成为画家。一些老年人在老年大学如果学了国画,学了一期又一期,即使交钱也不愿意退出,是因为他需要社交活动,需要充实生活经验。
 
  再举一个例子,现在大家都非常重视从儿童到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家庭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家长不是教育专家,关注及帮助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可能都通过正规的教育渠道去获得。家长更多的是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和不断的经验习得来丰富日常生活中的育儿实践,尽管这些知识获得的来源是非系统的、零碎的和碎片化的,由此产生的能力也是非系统的,但是这些在日常生活经验当中习得的非系统的知识和能力,却有助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共享教育更多强调怎样从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强调个体为学习主体以及关注那些非系统知识、非系统能力的获得。因为,人的终身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的范畴之内,不管是儿童还是老年人都是如此。如何在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建立经验获得的路径,对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的学习个体的人生更具现实意义。
 
  共享教育会给学习方式带来哪些变革?
 
  记者:实施共享教育,当前还面临着哪些挑战?
 
  丁钢:从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是一个以社会、政府到个体的实施主体的变化。正如前面所提及的,共享教育的前提是如何尊重每个不同的个体作为教育主体的意愿和需求。而要实施这种共享教育,我们的确面临一些挑战。
 
  比如,现在所有的规范都是按照学校课程来规范,就如在终身教育领域推进学分银行,要把所有的学习都转成学分,旨在以学分衔接国民教育与终身教育。但学分银行是以国民教育体系来规范,因此并不能以此去规范终身学习。也就是说,实践当中的经验习得并不能用正式学习的学分去规范。
 
  同理,我们也无法以一个人平均每年读过多少本书来评判一个地方或一个国家的文化素养。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对于知识碎片化的批评也时有所见。但是,在知识来源与呈现方式如此多元的信息时代,一年读过多少本书并不能证明一个人的素养高低和人生价值。我们必须承认,零散而碎片化的学习同样能够丰富我们工作或生活的经验和成长。
 
  再者,当今的教育中形成了以认知能力为基础的知识教育规范,而仅以认知能力为基础进行教学并不能有效地发展学习者的非认知能力,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非认知能力包括成功地拓展社交关系和解决日常问题等能力,也包括自我意识、自控力、执行能力、协同工作、关心自己和他人等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以及促成情感责任、社会适应、想象力、创造能力、探究精神等方面的养成。由此,共享教育在学校内外推进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均衡发展,必将构成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
 
  记者:共享教育理念下,我们应该怎样在生活当中建立非系统知识及其经验获得的共享路径?怎样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共享习得非系统的经验知识和能力?
 
  丁钢:共享教育是非正式学习以及非系统知识、非系统能力获得的重要途径。共享教育赋予个体经验和实践知识的习得在学习型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要在生活当中建立非系统知识及其经验获得的共享路径,就要正视和重视非正式学习,非正式的学习状态虽然不一定有意识、有目的进行,但同样可以对人产生重要影响。非正式学习的共享路径包括科技馆、博物馆等场所,也包括网络与虚拟等在线的学习环境。由此促使教育无所不在的意识产生,催生即时学习的概念,如实时有效地取得知识或信息,实现问题解决的实时性。非系统知识属于非学科性和行业规范性的经验知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发生,这意味我们在正规教育之外需要持续不断地共享工作和生活所需求的经验知识,并以自身的需求整合这些经验知识。
 
  相对于基于学科与行业规范的知识学习而形成的系统能力,非系统能力是基于日常生活经验的学习而形成的能力。对于非系统的经验知识和能力,人们在日常生活经验当中可以通过在线和非在线的任何方式获取。人们可以共享有助于自身经验成长和发展的知识,并在工作与生活实践中将自我经验和他人经验结合起来,以此不断地丰富和改变着自己及彼此。可以说,共享教育会给学习方式带来深刻变革。
 
  共享教育怎样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
 
  记者:怎样在共享教育过程中实现“随需所获,学以为己”?
 
  丁钢:可以说,“随需所获,学以为己”是从个体的角度出发,强调所有习得是为了自己的持续成长,这点非常契合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国古代哲人所言“学者为己”(《论语·宪问》),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改进自己、充实和丰富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及需要。
 
  事实证明,学习行为如不能激发自身发展的动机,不为内心的渴望所鼓舞和维系,就难以获得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自我驾驭能力。这也提醒我们,面向现在和未来,应关注如何更为适宜地塑造自我。这是理解共享教育的基础,也是共享教育对于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作用和价值所在。
 
  记者:您曾说过“共享教育是面向未来和现实的教育”,为什么这样说?
 
  丁钢:因为基于信息时代共享经济基础发展起来的共享教育,是面向具有中国实践内涵的教育观念。共享教育面对的现实是满足不同差异个体的学习需求,以及学习个体越来越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从未来来看,运用共享教育的理念在于不断改进我们的教育形态从而满足不同学习阶层和年龄层次个体的需求。这既是基于教育最根本的宗旨,也意味着这种理念转化的必要性。这与以往的教育理念并非是相互对立的,而是一种在现实基础与对未来变革的思考基础上的理念拓展和延伸。
 
  记者:共享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可否描绘一下共享教育未来发展的美好图景?
 
  丁钢:毋庸置疑,共享教育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基础上,很明显,共享教育与新技术的应用是分不开的,当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新的教育形态的出现。
 
  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我们不能把这看作是共享教育与技术的单一对应的关系,我们应该明确,每一种技术产生和发展都取决于教育实践本身及其对其价值的判断。换言之,要从教育的需求来采用技术,而技术本身并不具有改造教育的功用。正应为如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是教育进步的基础,但当下面临的变革不仅仅是在技术层面上的。
 
  正如一开始所提到的,共享经济反映的并不仅仅是由于技术革命所引起的改变,而是以新的消费方式促进了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的变革,由此改变了社会观念并促进了新的社会阶层的形成。而共享教育所引起的教育变革,不仅仅在于如何应对技术、虚拟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对教育产生的影响,更强调在关注不同学习阶层和年龄层次个体需求的基础上,如何选择适当的学习手段和方法,促进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乃至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的变革。
 
  尽管描绘一个共享教育未来发展的美好图景还为时尚早,但依然可以预期,随着我们对共享教育思考和实践的不断推进,当我们能够把尊重每个不同学习阶层和年龄层次个体的意愿和需求作为共享教育的前提和出发点,共享教育在学校变革、早期儿童发展、老年医教、社区发展等方面所将形成的教育新格局就指日可待。(记者 苏令
 
  链接


  五花八门的校园“共享”现象
 
  1.共享宿舍
 
  今年暑假期间,西南民族大学选择50间学生宿舍,经过在校生布置设计和简单改造后,成为面向背包客和暑期外地来成都实习大学生的“共享宿舍”。西南民族大学后勤集团一名负责人称,入住者可通过在线预订或现场办理的形式入住,缴纳押金后即可获得西南民大“一卡通”。其间,入住者可同时共享学校食堂、图书馆等资源,日均单价约25元,首批“共享宿舍”供不应求。
 
  “共享宿舍”系双流区“空港高校共享之旅”项目之一,全部为新学期待分配的闲置宿舍,开放时间限定为一个月,所得收入中,部分将作为学生暑期勤工俭学费用。
 
  (信息来源:《新京报》)
 
  2.共享操场
 
  近年来,慈溪市推出的“共享操场”模式,“敲开”了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的大门。什么是“共享操场”?即白天由学生上体育课、开展体育活动使用;早、晚及寒暑假、节假日向社会开放,提高利用率,缓解健身场所不足的问题。
 
  工作人员郑家洪介绍说,附近居民凭居民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实行实名制办卡(办卡收取5元工本费),随后在开放时间段可刷卡免费进校健身。
 
  (信息来源:《钱江晚报》)
 
  3.共享厨房
 
  湖北大学环境与艺术设计专业大四学生杨海北,因吃不到家乡菜,创办了全国首个高校“共享厨房”。运行模式是,学生提前预约,带上自己的食材,交10元钱使用费,就能在学校提供的共享厨房亲自烹饪菜肴。共享厨房目前定位在湖北大学食堂。
 
  对于共享厨房的食品卫生和安全问题,学校后勤集团会派专门人员监督,共用的油、调料等是统一招标采购,包括学生自己带的菜,也会帮忙查看,以确保食品安全。
 
  (信息来源:《新京报》)
 
  4.共享篮球
 
  共享篮球,今年4月下旬出现在嘉兴学院的梁林校区、越秀校区等处。嘉兴学院梁林校区的共享篮球柜就放在篮球场旁,一个橙红色的柜子,有二维码,有锁,用微信扫码就能取球,押金29元,玩半小时1.5元。为了保证租球人能够按照规定还球,柜子上方安放了一个摄像头,租还球的时候都需要进行录像。
 
  共享篮球运营方负责人张龙龙说:“虽然目前项目单一,但接下来我们会全面拓展,也许‘共享足球’‘共享网球’‘共享乒乓球拍’‘共享羽毛球拍’都会出来。”
 
  (信息来源:《钱江晚报》)
 
  5.共享雨伞
 
  为解决突如其来的大雨而造成的困扰,湖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化学化工学院的青年志愿团共同发起了“爱心共享雨伞”的免费借伞校园公益活动。这批蓝色的“共享伞”共有200把,学校设有5个借还点,一把把蓝色的雨伞成为一道风景线,为大家遮风避雨,传递温暖。
 
  志愿团制定了“爱心共享雨伞”管理办法,前来借伞的师生只需登记证件信息便能借走“共享雨伞”,如雨伞超过两天没有归还,志愿者会主动与借伞者联系,同时在借用条约上明确损坏“共享伞”的赔偿金额等。
 
  (信息来源:《三湘都市报》)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