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资讯 >> 发现基层 >> 光明日报:城中增绿还要跨过哪些 >> 阅读

光明日报:城中增绿还要跨过哪些坎儿

2016-09-26 14:50 作者:李慧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常磊
分享到:

在近日举行的2016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上,国家林业局授予长春、常州、延安等22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至此,我国国家森林城市已达118个。

让森林走进城市,在城中增绿,促进了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型,改善了城市的面貌。然而,目前森林城市建设依然面临规划、用地、投入三大难题。如何跨过这些坎儿,让增绿的生态效益更好地惠及城乡百姓?权威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难坎一:规划如何更科学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04%,森林蓄积量增加14亿立方米。实现这些目标,任务十分艰巨,森林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新增森林面积的一个亮点。

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各地地理条件差异较大,在不同地区进行造林绿化面临不同的环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森林城市建设在造林绿化上突出的特点,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通过人工方式打造出近自然化的城市森林。所以,在森林城市建设中,倡导以本地天然森林群落为参照,来选定造林树种,确定造林模式和管护措施。”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指出。

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副总工程师于宁楼指出,这就要求在造林树种的选择上更加注重本地化,乡土树种的使用比重不能少于80%;其次是森林绿地配置的多样化,形成乔灌草复层结构和组团分布;同时要促进管护措施的近自然化,避免过度的人为干预。

“除了单个森林城市建设,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发展,如何科学合理确定全国森林城市布局,保障森林生态安全,如何促进不同城市间森林互通,建设过渡和缓冲带,形成新的森林城市群,让森林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成为未来森林城市建设规划要着力研究的方向之一。”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黄桂林指出。

为促进森林城市间的互相连通,国家林业局已将森林城市建设列为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力争到2020年建成6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200个国家森林城市、1000个示范森林村镇的目标。

在张建龙看来,推进城市群绿化,关键是要依托山脉、水系、路网、林地等要素,通过生态廊道建设和城市绿化,实现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互联互通。未来将重点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6大国家级森林城市群建设,在城市之间着力打造成片的森林、湿地,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各省区市也要选择一些森林城市建设具有一定基础、城市与城市之间距离较短的区域,开展城市群绿化。

难坎二:用地困局如何解

随着城市绿化率的提高,城市造林用地极度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平衡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保障森林城市建设用地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

“特别是在一些老城区,增绿用地难问题更为突出。我们现在评审‘创森’规划,首先看你能不能拿出来地,比如说你森林覆盖率要增加4个百分点,这4个点面积在哪儿要非常明确具体。”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院长周光辉说。

事实上,已经跻身国家森林城市之列的诸多城市也面临上述问题,土地流转成本增加、造林成本提高、城市发展占用林地、砍伐林木等一系列压力使得巩固提升森林城市建设成效的难度日益增大。

对此,张建龙认为,要利用城市有限的土地最大限度地增加森林绿地面积,特别是利用好街边空地和裸露地块,积极发展以林木为主、便民实用的街心公园、小绿地,增加市民休闲活动空间。还要采取屋顶、墙体、桥体等立体绿化方式,拓展城市绿化空间。

“目前城区用地不足,除了立体绿化外,还可充分挖掘潜力,见缝插针营造绿地。”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志强指出,城市周边的废弃矿坑、贫瘠农地也可以是为城市添绿的主体。

如今,政府将城郊贫瘠农地统一流转过来植树造林,是不少城市正积极探索的一种增绿办法。不过,流转农地造林也面临一些新问题。“2012年平原造林以来,市级土地每亩每年补助资金1000元,鉴于补贴标准偏低,平谷在1000元的基础上每年增长50元,但同比其他工程用地,补助标准仍较低。因而,土地流转与拆迁腾退受阻大,施工困难。”北京市平谷区园林绿化局局长张振江说。

专家指出,解决流转农地造林难,最终还得从为农户增加经济收益方面想办法,通过土地入股、企业参与、农户分红等模式,让政府、企业、农户在为城市增绿中实现共赢。

难坎三:投入怎样更多元

当前,资金投入已经成为制约森林城市建设的第三个重要瓶颈。

“不少地方财政吃紧、财力有限,而生态建设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张志强指出,从资源条件和经济实力上看,东部沿海地区和南方地区对于森林城市建设投入较大。由于植树造林前期投入和后期管护投入很大,西北干旱地区及经济欠发达地区深感资金和投入的巨大压力,创新资金投入模式已成为增绿护绿的关键一环。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既要注重政府主导,也要强调全民共建共享,有效地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张建龙说,国家林业局曾对2014年正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78个城市做过统计,发现这78个城市生态建设总投入近700亿元,其中一半以上资金来自社会。

随着森林城市建设走向深入,调动社会参与已经成为各地共识。

专家建议,要创新资金投入机制,特别是要探索运用PPP(公私合营模式)和BOT(兴建营运后转移模式)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森林城市建设,还可以通过认建认养等形式引导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森林城市建设,调动全社会参与热情。

“此外,要本着‘政府得绿、群众获益’的原则,大力鼓励大户和企业造林,通过社会化融资合作基地造林和企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全方位拓展多元化社会参与造林的模式。还应探索以奖代补的模式,强化资金投入,调动各地热情。”周光辉说。

“资金投入一方面受到财政和经济实力制约,而从根本上看还是认识不足的问题。”于宁楼指出,要把森林城市建设放在拓展区域发展空间、营造城市宜居环境、扩大生态产品供给的高度来认识,坚持以人民群众的生态需求为出发点,在城市居民身边增绿,让居住环境绿树环抱、生活空间绿荫常在,让居民更加便捷地享受造林绿化带来的好处,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记者 李慧)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