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资讯 >> 发现基层 >> 南方日报:黎家狮扎——百年手艺 >> 阅读

南方日报:黎家狮扎——百年手艺

2016-07-01 09:21 作者:周豫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常磊
分享到:

南方有句谚语:“有祠堂处,必有舞狮”,说的是只要在节假日,在祠堂、集会的地方都会有狮子表演。23年前,徐克电影《黄飞鸿之狮王争霸》风靡一时,片中舞动的狮头威武华丽,让“南派舞狮”一炮而红。但那些出色的狮头来自何方,却鲜为人知。其实,它们都出自佛山黎家人的手。

狮头是广东醒狮的重要道具,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传明初,佛山就视狮头有驱邪镇妖之功,随着舞狮的逐渐兴盛,狮头扎作也成为了一个专门行当,佛山狮亦成为“南方狮”的代表。“黎家”自清代道光年间开业至今已有180多年历史,也是佛山唯一的五代扎狮、从未间断的家族。到民国年间,黎家已传第四代黎华三兄弟,在“狮头一条街”上一连开了三间扎狮店铺,扎狮手艺传承亦达到鼎盛。当时,连一代武学宗师黄飞鸿都认准“黎家狮”这个金字招牌。“黎家狮”到了黎伟这一代,已是第五代。黎伟16岁就进厂随父学艺,一干就是54年。如今,黎家7个孩子里,只有黎伟和小妹黎婉珍接过了父亲的班。

几天前,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佛山狮头的唯一代表性传承人,黎伟不远千里前往云南,在当地进行“非遗”交流活动,“我今年已经71岁了,想去看看他们的彩扎工艺是怎么传承的,想把岭南这门手艺能留下来、传出去,希望它后继有人。”

1.黎家五代狮扎百年传承 跟随“黄飞鸿”名扬四海

徐克于1993年拍摄的《黄飞鸿之狮王争霸》堪称经典,黄飞鸿三部曲的终极篇以大场面的舞狮来赋予这个系列电影新的面貌,压轴的各式舞狮设计更是多彩多姿。

电影一开头就是一只狮头的大特写:一双大眼睛灵敏地眨着,镜头慢慢被拉远,几百只大舞狮井然有序地舞动着,背后的紫禁城显得威武而庄重。这时,《男儿当自强》的配乐声响起,李连杰饰演的黄飞鸿奋力把狮头抛上空中,一股豪气喷薄而出。

国民对于“狮头”驱邪镇妖、预报吉祥的意向,相传早在明朝初年就有了。当时,佛山人为了吓跑独角怪兽,用竹篾、纸、布等材料模仿“百兽之王”的狮子,涂上斑驳的图案,自此“舞狮”就成了百姓驱邪纳福的活动,狮头扎作亦开始流行。

佛山民间狮头扎作工艺,兴起于清朝乾隆年间,民间扎狮艺人众多,为何徐克独独选中了黎家?

原来,徐克当时一定要一家在黄飞鸿时代已存在的“老字号”狮头,找来找去,只有佛山黎家是唯一一个五代没有中断过的。“黎家狮”自清代道光年间开业至今,已有180多年历史。据黎氏家谱记载,第十四世太公黎辉振为避战乱,从江西迁来佛山落户。黎辉振原来的主营业务是扎作佛山秋色,兼造狮头。后来狮头需求与日俱增,黎振辉干脆改变策略主打狮头,并开设以扎作狮头为主的铺面,取名号为“黎祥新”。

“黎家狮”发展最鼎盛时期应该是第三代传人黎星銮之后。黎星銮生有三子,至清末,三个儿子每人开一铺以将狮头产业发扬光大。当时经营狮头制作生产的作坊店有十多家,黎祥泰、黎祥兴、黎祥新三家最有名,人称“黎家狮”。而他们,正是“黎家狮”的第三代传人。

虽然佛山从事狮头扎作的老师傅不在少数,但靠家族代代相传的方式在当地极为少见,而且能完全掌握整套狮头扎作技艺的也只有黎氏两兄妹。正是由于黎家代代对狮头的坚持,最终狮艺得以传承,传至黎伟、黎婉珍已到第五代了。

在黎伟的印象中,很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华人都喜欢找父亲做狮头。上世纪50年代,交通运输不便,父亲会把狮头装在木箱里,打好钉子后通过水运运往外地。1962年,黎伟初中毕业入行时,工厂当时的名字叫狮棋社。他回忆说,当时,佛山仅剩的几间扎作狮头的小作坊合并为“文娱工艺合作社”,之后又改为“文娱工艺厂”,后来又改为狮棋社、乐器厂、得声乐器工艺有限公司,几经变革。

“为防止手工艺失传,政府出台一个政策,老艺人要带子学习技艺。”黎伟在家里排第四,由于性格沉稳,踏实肯干,父亲决定把狮头扎作技艺传授给他。那段时间,他白天在工厂做工,晚上就跟着父亲手把手学技艺,一头扎进了狮头创作之路,一干就是54年。

2.仅狮头就逾1300道工序 戏曲脸谱融入创作美学

在黎伟看来,“手与艺,功与力,都是可以力压千钧气吞山河的。”

狮子勇猛刚烈,竹子清朗超拔,两种神奇物象的相遇,催生了诸多民间乡俗娱情的姿彩,也寄托了工匠艺人的巧手慧心、言志抒怀。狮扎,便是狮与竹的英雄互重、惺惺相惜。要想让二者结合呈现出宁折可弯却不折、进退有据仍奋勇的风范气度,并不容易。

想象一下,狮子点睛之日,犹如凌虚蹈空如入无人之境,上下腾挪如履平地,这是广东人的英雄气势,体现的便是傲视群雄的胆识。如何赋予它“南狮”独行天下、笑傲江湖的本色作派,就要看黎家人的“看家本领”了。

佛山狮头的制作,不外乎扎、朴、写、装四大工序:先用竹篾、纱纸为主料扎出狮胚;再用纱纸、纱绸为原料朴狮,一般里外盖三层纱纸,中间夹以纱绸把狮胚糊起来;写即用油彩上色,勾画花纹;最后组装时,要用可活动的连接装置把下巴、睫毛和耳朵装上,以便这些部位能自由开合。

最难的便是扎作了。现时,佛山狮头扎作已经可以采用“流水式作业”,这种工厂式的分工合作固然提高了生产率,但也使绝大部分的人只熟悉其中一两项工序,能够独力完成四个工序的师傅寥寥几人。正如黎婉珍所言:“每个人只专注一个工序,无人负责‘执头执尾’,最后扎出来的狮头不满意也不能重来。我们以前不是这洋。”

据悉,每个大狮头四道工序分解下来,必须经过1300多步扎作,每一道要想学精,都要差不多两年时间。从竹篾扎作到装配,即便是有天赋的黎伟当年也花了整整3年时间,才能自己独立扎作一个狮头。

黎伟一边说,一边仔细丈量竹篾的长度,小心打磨,然后比划着竹篾应该扎放的位置,用铁线绑牢每一个接头,“过去我们无一步可由机器取代,必须全人手制作,狮胚的左右要非常对称才能做到牢固精巧,每一条竹篾的长短都要靠师傅的经验去判断。”

扎作要用细细的竹篾勾出生动且结实的狮头型,选料极为严格,只有用广西的竹子,狮头方能轻盈、灵活,舞动自如。而牢固的狮头,可承受100多斤的重量而不会损坏或者变形。“这些竹篾就像是狮头的骨头,否则,骨头没长好后面的怎么弥补都没用。”黎伟说。

让“黎家狮”声名在外的,还有它的美学追求。

“额头高、角直、眼大、眉精、杏鼻、口大有笑容。”总结起黎家狮的特征,黎伟说的很通俗、具体。但实际上,对于扎狮人而言,功夫得来不易,没有不二法门,而且还得靠自己是否具有审美眼光,“狮头的形状,每一个口、鼻子都要扎出神韵来,这一点很难做到。”

“写狮”是相当考验审美功力的,黎伟从戏剧文化中“偷师”了一把。他至今仍记得小时候每天守着收音机听粤语说书人张悦楷说《三国演义》,那里面,刘备仁义、靓仔,有王者之风,这个形象成了他日后制作的文狮“刘备面”;张飞扮黑脸、勇猛,成了他手下青鼻铁角牙刷须的武狮“张飞面”。除此之外,还有“关公面”“赵云面”等等。

“如果没有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没有戏剧中的脸谱艺术,就不会有今天的‘黎家狮’。”黎伟笑着说。“其实,我们平时看到的狮头颜色和形态,就是根据三国人物刘关张作为题材而画的。彩狮就是刘备狮,红黑狮是关公狮,黑白狮就是张飞狮。我们再配上传统的花纹,如唐草纹、草尾纹、猪鼻云、额头云等。”

黎伟相信,只有用心,那些戏曲里耳濡目染的仁厚、忠勇、忠义、乐观、进取等人格和理想,才能在热闹的醒狮舞动中得到彰显和传承。

3.创新改良工艺闯市场 佛山狮头进驻星巴克

2009年,黎伟被评为佛山狮头扎作国家级传承人。他每天都在他的工作室里埋头扎作,这里蕴藏着有近200年历史的黎家狮的扎作技艺,一只只制作精良的“黎家狮”就从这里走向世界各地。现在,仍有些港澳商人向黎伟定做狮头,便宜的几百元一个,贵的两三千元一个,视乎工艺的复杂程度收费。

改革开放后,随着舞狮比赛与表演逐渐增加,扎狮技艺也适应时代要求而进行了改革创新。比如,黎伟的作品《四鱼倒顶》,在传统狮头的造型上扎上二龙争珠、双凤朝阳等式样。还有《醒狮起舞》,一只只巴掌大的小狮子,跃跃欲舞,神态生动活泼,非常受人喜欢。

传统的“黎家狮”狮角都是尖角,近年来,黎伟在保留传统“黎家狮”造型的基础上,给狮子加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特制鳌鱼角狮头》则是其中一只创新的狮头。他把狮角改为鳌鱼角,寓意独占鳌头,狮鼻中间加上福字,狮面颊有福鼠一对,加以传统唐草纹、虎斑纹的写法,再配上红色狮毛,使狮子色彩更鲜艳。据悉,此前他到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留住手艺》节目上展演狮头扎作时,制作的就是这种狮头。

在花样图案上,黎伟也在琢磨着新的纹路,“比如有鹰角,寓意大展宏图;有两只蝴蝶的,寓意春回大地;两条鱼则寓意年年有余。还有二龙争珠,双凤朝阳等。”为了与国内外市场紧密联系,现在还有些作坊在狮头扎作中,开始采用镭射纸、荧光纸等。花纹也比以前丰富,采用澳洲羊毛、镜片、绒球等装饰,狮头看起来更现代。

当下,狮头重量也越来越轻,以前狮头重达六七斤,现在的狮头重量一般只有四五斤。前几日,他就带着几十个舞狮小摆设去到了云南,这些小摆件虽然并没有严格按照传统工序制作,不能完全体现出舞狮的神韵,但因为售价便宜,且容易携带,很受欢迎。

不仅如此,黎伟的徒弟何宇斌也开始接受各种“发明式”订单:美国队长狮头、蜘蛛侠狮头等,主要是给客户提供的原型进行配色。当你走到佛山的星巴克里喝杯咖啡,都能在店内墙角看到狮头摆设。

黎伟深知,传统手工艺的发展需要创新来推动,但是,“不论怎样变,狮头最出彩的地方依然是它延伸千百年的传统所蕴含的美。”

4.狮头和醒狮相得益彰 鼓励小学生学做狮头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珠三角、港澳一带和东南亚华人聚居区,企业开张、宗族祭祀、村社庆典等场合,都是舞狮大展身手的舞台,更有国际性的专门比赛,养活了不少舞狮队,也给日渐萎缩的扎狮行业带来了春天。

当时,虽然狮头扎作兴旺,但这一行都被叫做“手作仔”,辛苦还不挣钱。即便拥有当地最有名的家族技艺,黎伟到了退休那年,月工资才400多元。“如果自己开档口,一个狮头快的一两个星期,慢的要一个月才能扎好,也只能卖一两千元。”

如今,经济发展了,对于这门手艺而言“也好也不好”。好的是,有钱人多了,扎狮的市场有了。不好的是,赚钱的门路多,不少后生仔不愿学扎狮头;即便是有些人做这个营生,也多是引进了工厂流水线作业,生产效率提升了,但能够从头到尾完整扎作狮头的人越来越少。

2008年,佛山狮头制作技艺先后入选省级、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这对提高佛山狮头的知名度、拓宽市场带来了积极影响。让黎家兄妹感到遗憾的是,目前“黎家狮”尚未有第六代传人。

“学扎狮头不需要什么天分,男女不限,关键是要有耐性、能吃苦。“这一行门槛不算高,但精通却很难,非得一天8个小时坐下来慢慢学、慢慢练,学够五六年才能出师。”说起“黎家狮”的将来,黎婉珍颇为感叹,自己只有一个女儿,却投身教育,无意继承祖艺。黎伟的女儿嫁人后,虽然也会跟父亲学手艺,但黎伟清楚,她的兴趣不在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学,不可能学到我这个程度。而工厂的流水线生产,决定了工人们只是掌握到扎作技艺中的某个工序。”

正因为如此,退休后的黎伟并没有闲下来。他除了时不时还要扎几个狮头供应客商,更多的时候,他都在潜心搜集舞狮、扎狮方面的资料,研究、整理其历史、文化、技艺等。

“这几年政府对民间手工艺,特别是非遗保护越来越重视,我们民间艺人既有喜,也有忧。喜的是有很多好政策来保护它;忧的是传承人肩上的担子重,我今年71岁了,最希望有认真想要学扎狮头的年轻人出现,如果他真心想学,我一定会好好教他。”

2012年,黎伟与佛山禅城区铁军小学签订协议,每周去校园教小学生做狮头扎作。回忆起首次进校传艺的场景,黎伟感触良深。第一天上课时,黎伟带着几个小狮头走进课室,学生们一看到小狮子,很兴奋,大家争抢着要送给他们。黎伟灵机一动,“如果你们喜欢,我教你们做,自己做出来的狮子才有气势啊!”

从那时起,教孩子做狮头成了黎伟每天最开心的事情。

此外,随着港澳文化交流的深入,越来越多海外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这门手艺。来自香港的年轻人吴文轩就很喜欢收藏狮头,他从网上得知佛山有制作“黎家狮”的老师傅,经过多番打听后找到黎伟拜师学艺。

几百年来,佛山狮头和佛山醒狮相得益彰,使醒狮这一具有浓郁岭南文化特点的民俗活动历代相传,长盛不衰,名扬四海。当下,随着民间龙狮运动在佛山的火热开展,各村镇的舞狮文化得到保留并发展成为一种运动。黎伟对狮头扎作的发展依然充满信心,“时代越安定,狮头的需求量会越大,我不担心它会失传。有中国人、有喜庆的地方,就有狮头!”(记者 周豫)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