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资讯 >> 发现基层 >> 河北日报:谁帮我们甄别海量医药 >> 阅读

河北日报:谁帮我们甄别海量医药信息

2016-05-24 10:42 作者:董立龙 来源:河北日报 编辑:常磊
分享到:

当身体不舒服,当被医院确诊为疑难病症甚至绝症,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上网搜索相关医疗信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身体健康也越来越重视。于是,各种养生保健的说法、方法也伴随着QQ、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应用而广泛传播。

然而,面对海量医药信息以及五花八门的养生保健“秘方”,人们发现,很多信息互相矛盾,很多知识似是而非,如果没有足够专业的医学知识,根本无法判断谬误。

由此,耽误治疗者有之,求保健反受害者有之。

现实中发生的诸多案例不禁让人们发问:谁能帮患者在海量医药信息中进行甄别,患者从哪里去找准确的解答?

1 “都说自己是专家,我该相信谁”

石家庄郭女士手机里下载了好几个医药APP,从上中学的儿子膝盖疼到母亲糖尿病用药,她都习惯到网上去咨询。

“可供咨询的平台太多了。有的是免费,有的咨询超过时间限制后要付费。如果感觉大夫的药方比较靠谱的话,也会到实体药店去买药。但有时候也会遇到不靠谱的所谓权威。”郭女士说,网络上的医药信息量太大了,一种症状,可能有几十条不同答复,“都说自己是专家,我该相信谁?”

与郭女士生活在医疗资源相对集中的省会不同,很多人在诸多“专家”的召唤下,奔波在求医问药之路上,疲惫不堪。

“每年都会持续高烧一阵子。去了县里医院,大夫查了半天,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我又四处看病,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这到底得了什么病?”65岁的承德农民杜素娥告诉记者,自己患有红斑狼疮,在药物维持之下身体已无大碍。但近两年,总会出现的高烧症状让她痛苦不已,从乡镇卫生院求诊开始,她县里、市里一路跑,最后到了北京。

而她选择的医院,一开始是正规的医疗机构,后来就有从收音机听来的专家推荐医院,也有亲朋推荐的,还有的是让孩子从网上找的。

“有诊断气管发炎的,有诊断肺栓塞的,我也不知道该信哪儿了。”折腾了几个来回,杜素娥的高烧症状终于有所缓解,日前从医院回到了家中。回顾求诊过程,她说:“我也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经常跑冤枉路,也花了很多冤枉钱。”

随着网络的兴起,人们开始把上网作为求医问药的重要途径。而巨大的网络空间所展示的海量医药信息,也让上网问诊的人无所适从。

孩子胳膊上起了红点,上网查查,网上推荐的药物也是五花八门。在省会某公司就职的李瑞龙,习惯了把网络当做了求医问药的重要工具。他说:“网络上查询可以免去很多繁琐的检查过程,但用什么药,还是去医院做检查才放心。”

近日一家媒体组织的千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近四成受访者经常在网上搜索医疗信息。而一家健康门户网站的调查则显示,83.2%的网民有网络问诊经历,其中34.2%的网民会向一些健康网站咨询“头痛脑热等小病痛”,33.1%的网民热衷于从网上获取保健知识。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选择上网寻医问药?在受访者给出的诸多原因中,医患双方的信息沟通不畅是主要原因。

受访者马先生的话代表了患者的声音:“我感觉大部分人上网查都是被迫的。因为去医院看病,除了一些大病,从医生那儿得到的信息常常只是结果,很少有医生能仔细给你讲解。”

“一上午门诊要看几十个、上百个病人,每个病人能分到的时间极少。真的没空和你慢慢谈病情,没空去聊治疗方案的选择。”在省内几家三甲医院,接受采访的医生几乎异口同声。

因此,网络上一些看着耐心、细致回答问询的医生获得了病人追捧,有的粉丝数量已经成千上万,成为“大V”。

记者上网搜索多个有关医疗健康方面信息的网站发现,寻求疑难杂症良方的人居多。记者以给家人看病为由,与一位网站负责咨询的“医生”聊了起来,他告诉记者,很多人患了疑难杂症或者绝症,往往“病急乱投医”,或者在网上寻求各种治疗办法,或者道听途说打听“偏方”,某地出现的“养生馆哄骗顾客喝洗脚水治病”就是个显著的例子。

无法甄别的海量医药信息,还带来另一种情况。90后女生小王甚至和母亲闹僵了。她最近体检有一项指标不正常,但却和母亲围绕怎样治疗产生了巨大分歧。她说:“母亲从网上看的信息跟社区医生说的不一样。她说社区医生不是专家,网上的医生是个主任,应该听网上医生的。”

2 明明是“陷阱”,为啥还有人跳

“来听听吧,对你父亲的脑血管病肯定有好处。”在朋友几次邀请之后,在某高校任教的刘女士带着老父亲走进了一场健康讲座的现场。

讲座地点位于石家庄南二环附近一栋大楼的17层,刘女士走进去时,偌大的会议室里已经座无虚席。一眼望去,白发老人占了大多数。

“脑出血、脑梗后遗症、重度脂肪肝、肾功能低下、性功能减退……”主讲人侃侃而谈中,前后出现了十几种疾病的名字,而给刘女士的印象是,讲座上宣传的这种中药产品几乎“包治百病”。

“什么药才能包治百病呢?”刘女士认为这样的药品不会存在,没等讲座结束,她就带着父亲离开了。但事后她了解到,有不少老人掏钱买了那款产品。

在很多医生眼中,“上哪儿去寻医问药”这个问题根本不需要回答,因为答案只有一个——医院。但在现实中,患者求医的路径可谓五花八门。

家住蔚县大南山中的村民老李,通过电视看到北京一家医院能治疗困扰自己多年的关节病,就试着拨了个电话去咨询。结果医院很热情,没几天就把药给寄过来了,药费都是通过邮局代收的。结果把药吃完了,病症并未缓解。

而省会居民杨女士的“朋友圈”则成了各种医疗健康信息的中转站。这些老人日常聚在一起聊天,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哪儿有个不错的老中医”“哪种药对‘三高’有显著效果”等,而且每一条信息听来都很神奇。

观察国内通过各种途径发布的医疗信息,一位专业人士认为其“惨不忍睹”。因为各种关于养生的伪科学、商业性广告、诈骗性的陷阱、传销式的推广,乃至仅仅一知半解的患者分享充斥其中,鱼龙混杂。如果不具备专业知识,恐怕很难甄别,往往会陷入误区乃至落入陷阱。

明明是“陷阱”,为什么还有人往里跳呢?“一是我们普通百姓对健康医疗知识了解十分缺乏。二是很多医药宣传夸大疗效,利用了患者着急的心理。患者生了罕见的疾病,求医若渴的心理非常强烈,哪怕只有一线生机,也会去尝试。三是我们缺乏完善的权威医药信息咨询渠道和平台。”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一位不愿具名的医生说。

而网络平台上海量医药信息的肆意发布,也助推了这种现象的发生。

记者了解到,目前网上看病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医疗平台咨询,由医院或医药企业建立,如医院的网站和一些专门问诊平台,针对患者的提问进行解答。二是社交平台网友分享,网友间通过网络互助问答平台进行病情讨论。三是微博问诊,通过微博的私信等功能与医生进行直接交流。

“我不赞成在网络上求医问药。”一位医生表示,患者通常只提出了医学上所谓的“主诉”,实际上,相同的主诉可以有几种乃至几十种的解释,加之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并不明确,所以回答者根本就不具备承担责任的资格。

3 权威服务平台何时“到位”

“医生,您好,想问问痛性眼肌麻痹能手术治疗吗?”患者唐先生在微博上试探着向一位神经外科医生求助,他告诉对方,自己的症状是“里面有肉芽肿”,希望进行手术治疗。四个小时后,这位加“V”医生回复了他——“请咨询眼科医生”。

唐先生失望了,他此前已经看过眼科,是眼科医生建议找神经外科询问手术可行性的。他说:“想在大医院找个权威医生,可专家号挂不上。找个一般的大夫,又觉得不放心。我下一步该去哪儿问呢?”

“患者需要一个有效、官方认可的渠道获得医疗信息。”一位从美国进修回来的医生告诉记者,在美国,患者如果想知道自己的病应该怎么治疗,首选必定是咨询家庭医生,其次可以去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网站等官方渠道进行搜索。

记者以“滑膜肉瘤”为例,在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网站进行搜索,不仅可以找到软组织肿瘤诊治及科普的详细信息,还可以看到针对不同分期的软组织肿瘤的标准化的治疗意见。甚至还能找到该疾病的最新治疗进展,“FDA批准帕唑帕尼用于治疗滑膜肉瘤”。

一位受访的医生认为,海量医药信息涌现的背后,说明人们的医疗意识越来越强,患者希望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与自己有关的疾病信息,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他指出,某种程度上,规范网络寻医问药,可发挥其导医台作用,以帮助患者对要就诊的医院和医生做出选择。偏远区域的患者可以上传检查报告等,通过远程问诊,分享更好的医疗资源。

专业人士认为,医疗信息服务领域的发展有着巨大空间,但为防止虚假广告大行其道等种种乱象,有关职能部门必须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同时加强网络上医疗信息发布的监管。

记者搜索发现,目前国家及部分省级卫计委的网站上,已经开始提供医院等级、执业医生等相关信息查询服务。就此,有关专业人士表示,这些信息远远不能满足现实中患者对权威医疗信息的需求,有关部门应重视患者需求和社会关注,调动各方力量,建设令患者放心咨询的权威平台,促使相关医疗信息服务早日“到位”。(记者 董立龙)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