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政策 >> 品牌 >> 社区“黑理财”不该没人管 >> 阅读

社区“黑理财”不该没人管

2015-04-10 09:47 作者:江苏 杨国栋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常磊
分享到:

江苏 杨国栋

到超市买东西,常碰到有人在散发理财产品宣传单。这些宣传单多半来自民间投资理财公司,它们业务增长快,门店越开越多,且外观很像银行。此类公司不仅没有金融牌照,连营业执照上也只有咨询业务,实际从事的却是吸储业务,只是利息比银行更高,而且赠送的礼品也更多。

风险意识较弱的老年人、女性群体已经成为各种“黑理财”最大受害群体。这些所谓理财产品,百元起投、年化收益率8%至15%,甚至高达30%,确实让人心动不已。但正常的理财投资,哪有这么高的回报?又有多少借款人愿意承担如此高的利息?这样的高收益,本身就值得警惕。遗憾的是,很多“黑理财”受害者正是因为银行利息太低,贪图理财公司的高收益,才吃亏上当。

推进普及性的理财教育,让百姓意识到“高收益必然对应高风险”固然重要,但有关部门加强监管同等重要,不能任由骗子横行。传统的行骗手段,至少要虚构交易,甚至还要下点本购买真实的货物让被骗者信以为真。现在很多“黑理财”公司,骗起人来根本无须投资多少,租间门面就能开业,有些甚至连经营地址都是假的,只要开个网站,同时到处发宣传单打广告,就能几十万上百万的收钱了。成本之低,非法利润之高,令人咋舌。因为这些机构没有金融牌照,而一行三会(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只是约束有牌照的金融机构与其合作,如禁止非银行工作人员进入银行大厅开展任何形式的营销活动。但对“黑理财”公司进入社区和在网上拉业务、违法吸储,却没有任何限制。公安、工商、银监和地方金融办,往往是在“黑理财”公司经营者携款跑路后,才开展调查,但此时再进行查处,显然太晚了,投资人的损失很难如数追回,绝大多数受害者都是血本无归。

实际上,如果街道、居委会、派出所等相关单位的警惕性高点,早点进行干预,防止“黑理财”在社区大行其道,就能有效预防老年人受骗现象。工商等部门对超范围经营,甚至根本就是无证经营的“黑理财”公司没有及时取缔,也是深入社区的“黑理财”越来越猖獗的重要原因。而要根治“黑理财”之害,监管政策亟待早日出台。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