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政策 >> 品牌 >> 警惕化肥滥用成灾害 >> 阅读

警惕化肥滥用成灾害

2014-08-01 22:34 作者:江苏 徐培华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常磊
分享到:

江苏 徐培华

我国耕地面积不到全世界总量的10%,但化肥施用量已经达到世界总量的1/3,严重导致土壤酸化,最明显的是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增加,有机质单一,明白地讲,就是土壤营养不良,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

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发出警告,农药在多种作物的过度使用和滥用、高毒农药的危害、食品中的农药残留等问题,不仅危及全球的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还将引发多种自然灾害,使可持续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成为阻碍。据悉,农田所施用的任何种类和形态的化肥,都不可能全部被植物吸收利用。化肥利用率,氮为30~60%,磷为3~25%,钾为30~60%。用量过大,或使用虽正常,但由于其他自然或人为原因,都会使化肥大量流失。

化肥污染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河川、湖泊、内海的富营养化。引起水域富营养化的原因,主要是水中氮、磷的含量增加,使藻类等水生植物生长过多。

土壤受到污染,土壤物理性质恶化。长期过量而单纯施用化学肥料,会使土壤酸化。土壤溶液中和土壤微团上有机、无机复合体的铵离子量增加,并代换Ca、Mg等,使土壤胶体分散,土壤结构破坏,土地板结,并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成本和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食品、饲料和饮用水中有毒成分增加。亚硝酸盐的生物毒性比硝酸盐大5~10倍,亚硝酸盐与胺类结合形成的N-亚硝基化合物则是强致癌物质(见N-亚硝基化合物与癌)。使用化肥的地区的井水或河水中氮化合物的含量会增加,甚至超过饮用水标准。施用化肥过多的土壤会使蔬菜和牧草等作物中硝酸盐含量增加。食品和饲料中亚硝酸盐含量过高,曾引起小儿和牲畜中毒事故。化学肥料中还含有其他一些杂质,如磷矿石中含镉1~100ppm,含铅5~10ppm,这些杂质也可造成环境污染。

大气中氮氧化物含量增加。施用于农田的氮肥,有相当数量直接从土壤表面挥发成气体,进入大气。还有相当一部分以有机或无机氮形态进入土壤,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会从难溶态、吸附态和水溶态的氮化合物转化成氮和氮氧化物,进入大气。

土壤有生命,土壤需要休息。现在普遍存在的过度施用化肥,实际上是让土壤高强度地拼命“干活”,土壤已很疲劳,时间长了会崩溃。在欧美国家,为保持土壤肥力,往往采取休耕措施,让土地休养生息。很多农药毒性很低,不能对人直接造成急性毒害,但它们常常是高环境残存物质。以硫丹为例,硫丹在水中的半减期长达150天,不仅能够以水为媒介进入植物体内,而且进入后可长期以有机氯化合物的形态长期存留在脂溶性组织中。硫丹的蒸气压力很低,还能够以蒸气的形态在空气中长期漂移并在其他水域降落污染附近土壤。

数据显示,我国因污水灌溉而遭受污染的耕地达3250万亩。官方承认目前我国土地尤其是耕地污染非常严重。据调查,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即使没有化肥农药等造成的污染,工矿企业废水污灌等对水源的间接污染已经使之不堪重负,加上土地上的农药随灌溉用水汇入江河湖泊,水域污染更进一步恶化。目前,全国有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其中40%基本丧失了使用功能,流经城市的河流95%受到严重污染。大量化学品被投入耕地,造成耕地污染后,不利于植物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耕地中的有毒物质最终要回到人体,因为有毒物质被植物吸收积累后,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继续在人体内聚集。最终引发各种疾病。反季节果蔬等违背规律的种植、养殖模式,更让农药、激素等充斥各种食品。

农业是个复杂的综合大系统,农耕这个生产实践环节,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土条件,不同的自然环境,各地都有各自的经验和生产模式。不能只顾产量,不顾土壤肥力和环境,否则,粮食继续增产会很困难。不当的农耕、滥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给人类带来人为的生态灾难,这是隐形的、潜在的,人们不易了解的,更多的农药被农作物吸收,直接污染农产品,最终通过食品进入人体(加上食品加工时的二次污染)这就是人类近年来癌症,白血病,怪病越来越多的根本原因。

让土壤营养均衡的科学途径是施用有机肥。而农民不大懂得肥力均衡,不清楚土壤中缺什么,需要补什么、补多少,为了提高产量,往往盲目加大化肥施用量。其实,在土壤营养比较均衡的前提下,如果减少使用20%的化肥,粮食产量只会下降1%-2%,节省下来的农本,比产出的粮食价值高,把这道理跟农民说清楚了,农民肯定会减少化肥施用。保持土壤肥力,事关我国粮食增产的可持续性,这非常重要。

民以食为天,我们有责任留给子孙后代美好的自然环境,纯洁的地下水,安全的农产品。中国梦是13亿人民的美好理想,期盼引起党和国家领导高度重视,采取必要措施,杜绝化肥滥用成祸害,科学有效解决当前农田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问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