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政策 >> 品牌 >> 名利观与“名利关” >> 阅读

名利观与“名利关”

2014-07-22 15:26 作者:安徽 沈小平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常磊
分享到:

安徽 沈小平

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名利?是党员领导干部为官从政应该经常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位领导同志指出,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名利观,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才能过好“名利关”,不为名所缚,不为利所惑,守住底线,保持本色。

名利之心人皆有之,关键是追求什么样的名、什么样的利。能否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自觉做到弃不实之名、远不洁之利,是考察和衡量党员干部为政之德的试金石。时下,有些领导干部想问题、办事情总是设法突出自己,热衷于搞形式主义,有的甚至见“名”必争,见“利”必夺。他们以为有了名利,就有地位和影响,也就有了“升迁”的资本。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名利观”作祟,才出现了不少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被群众痛斥的“政绩工程”,结果在“名利关”上摔了跤。到头来,一害干部自己,二害组织,三害党和人民事业,可谓贻害无穷。

古人云:“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意思是说,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道德和知识的崇尚应当超过对名利的追逐。做过七品县令的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上告诫自己不要追名逐利而写下这样的诗句:名利竟如何,岁月蹉跎,几番风雨几晴和,愁雨愁风愁不尽,总是南柯。”今天读来,仍有警示意义。当干部,就要管住自己,“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否则,贪得再多、捞得再足、地位再高,待到东窗事发时也只能是南柯一梦。

1955年全军授衔时,许光达给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写了报告,请求由大将降为上将。毛主席赞扬说:“这是一面镜子,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钱学森对有人写信称他是中国的“导弹之父”“航天之父”深感不安,他回信说,这么称呼是不科学的,导弹航天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他个人仅是沧海一粟。晚年,钱学森又把两笔科研奖金全部捐给国家,钱老说:“我姓钱,但不爱钱。”今天,党员干部要经常照一照许光达、钱学森这样重事业、淡名利、无私奉献先进典型的镜子,正一正自己的“衣冠”。

权力是一种责任。对党员干部来说,领导岗位是为党和人民服务的平台,不是个人谋求私利的途径。为官一任,就要承担一方责任,否则就会留下骂名,就会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为什么有一些干部离开后人们会如此眷恋?就是因为他们有很好的操守、很好的业绩。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中,一个干部在任本身就是一个接力、一个短暂瞬间,但只要为人民办了实事、好事,这一短暂的瞬间也会美丽;在历史长河中,也能留下自己的印迹。如今,见兰考泡桐,人们想起焦裕禄;到大亮山林场,想起杨善洲;闻寿光蔬菜,想起王伯祥。

无数事实表明,在名利得失上保持平常心,对名利地位看得淡一些,就不会在名利面前失去平衡摔跟头,就能随时保持轻松愉快心情,就能始终保持进取之心干事。面对无时不在的名利诱惑,党员干部要在思想上保持清醒、在行动上恪守本分,兢兢业业、清廉自守,以平和之心对待名、以知足之心对待利,时刻为百姓谋、不为个人计,追求更多为群众认可的名,争取更多对群众有益的利。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才能真正建功立业。

淡泊名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能不能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关键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好当官为什么、在位谋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只有把好了“总开关”,才能涵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过好“名利关”,守住自己的底线,守住自己的那口井水,虽然井水不满,但也不会干涸。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