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政策 >> 品牌 >> 谨防农村成为销“废”市场 >> 阅读

谨防农村成为销“废”市场

2014-06-05 10:45 作者:湖北 杨明生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常磊
分享到:

湖北 杨明生

新买的电水壶时不时漏电“打人”,崭新的羽绒服穿一次就“脱色”、“走毛”,新鞋子没几天就“咧开了嘴”,满怀希望种下种子收成减半……笔者在鄂西北走访发现,当下的农村消费环境依旧不容乐观,部分农村几乎成了销“废”市场。伪劣商品,既有卫生巾、牙膏、香皂、洗发水、衣服等日用品,也有伪劣食品,还有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用品,从假名牌到仿名牌,从三无产品到劣质商品,各类商品应有尽有,甚至供货者和卖货者串通合伙赚黑钱。某市消费者协会调查发现,在近两三年里,过半数的农民与假冒伪劣产品有过“亲密接触”。不少农民说,每次买东西,心里都不踏实,只能盼运气好些别买到假货。

如今,农村独生子女也渐渐多起来了,而且大多是“隔代抚养”,青年人外出打工,孩子留农村由爷爷奶奶照顾,为了“哄”孩子高兴,孩子要什么,爷爷奶奶就买什么。一位奶奶说,她孙子最喜欢买“五毛”一样的“好吃的”。“其实我自己也弄不清里面到底是什么,只知道那一堆东西是五毛钱,每颗像小糖一样的东西,染着鲜艳的颜色,生产日期、保质期都没有,可是小孩子喜欢吃,一有钱就往小店跑,我们也没办法。”

农村成为销“废”市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农村市场缺少监管。有不少农民说,伪劣商品敢“上山”,在于监管少“下乡”。每年的3.15行动、质量打假行动,城乡两重天,城里轰轰烈烈,农村冷冷清清。有不少农民说,城里人发现假货可以投诉、可以索赔;农村假货那么多,谁买到谁倒霉,无处投诉、无法索赔。对此,工商、质检等部门也是满腹委屈:农村点多面广,基层人手少,经费少,检测条件差,“管不过来”。

农村商品市场欠完善。最典型的特征是农村缺乏现代流通网络,大量商业企业还没有把触角伸向农村,原有农村供销社的职能已严重弱化。不规范的市场秩序更容易给农村市场带来制假售假、价格欺诈等行为,与其说农民“青睐”假货,不如说是买真货难。好多农民群众反映,要是正规商贸企业能在农村开些连锁店就好了。

农民安全消费意识薄弱。农村消费者限于自身文化水平、消费经验和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制约,对商品的属性、特征不甚了解,不自觉地变成了假冒伪劣产品的受害者。农村消费者收入偏低、消费水平有限,“廉价”因此成了影响他们购买商品的重要因素。有农民说:“在我们老百姓眼里,便宜最紧要,哪个便宜哪个就好卖。”购买商品时只图便宜,无形之中,为假冒劣质产品提供了市场。

农民朋友维护权益难。农民朋友大都有“不惹事”的秉性,一般情况下,他们不会为了一瓶假饮料、假洗发水而跑到工商局、质监局去举报,甚至很多人连工商局、质监局门朝哪儿开都不知道,更不用说使用投诉举报电话了,就是即使知道上当受骗也往往“忍气吞声”。

我国农村承载了绝大部分人口,消费潜力巨大。农村市场“销废”现象的存在,是对农民经济利益的隐性剥夺。如果假冒伪劣商品继续横行乡村,不仅会影响农民群众的消费积极性,而且会制约农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建设健康有序的农村消费市场势在必行。因此,笔者建议:

第一,应加强市场监管,重拳治乱。加大农村市场整治力度,斩断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农村的渠道,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及欺诈行为;同时,将12315行政投诉和消费者协会的维权职能从城区延伸到农村,建立起城乡一体的消费维权网络,把维权工作做到农民家门口,为农民消费维权创造便捷的途径和方式。

第二,应制定扶持政策,支持城市正规商贸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形成以城市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让更多的优质产品占领农村消费市场,使那些劣质商品没有在农村市场立足的余地。

第三,应加强农村消费者健康消费、安全消费的宣传引导,提高农民识假、辨假、拒假的意识,提高农民维权意识和能力,敢于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形成假冒伪劣商品人人喊打、人人能打、人人会打的局面,让假货在农村无处藏身。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