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政策 >> 品牌 >> 基层种粮意愿下降值得关注 >> 阅读

基层种粮意愿下降值得关注

2014-06-22 23:23 作者:湖北 杨明生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常磊
分享到:

湖北 杨明生

据农业部农情调度和专家分析,今年冬小麦继续增产,单产创历史新高,夏粮11连丰已成定局。笔者在全国知名“吨粮县”宜城市了解到,面对夏粮11连丰的喜悦,各方面对多产粮意愿并不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传统农户:种地保口粮。前几年,国家实施包括取消农业税、支付种粮补贴在内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对激发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较大作用。近几年,随着粮食生产成本上升,农民种粮的比较收益逐步下降。据调查,近3年农资价格涨幅在20%以上,人力成本上涨更快,去年夏季农户请人插秧100元/天可以对付,今年要120元/天,还要车接车送、管两顿饭;种粮补贴每亩只有120元左右,收入与务工相比反差明显。据雷河镇前锋村村民介绍,种粮在农民收入构成中占比逐年下降,目前只占15%左右,种粮顶多能混个“肚儿圆”。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种粮者年龄偏大,大多是留守农村的老人和妇女,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趋势,在宜城市比较明显。在“种不种都能拿到那点补贴”的情况下,“靠天种,靠天收,不指望”成为农户种地的态度。不少农民种粮是为了保口粮,地好的撒把种子,靠天收;地不好的,干脆摆在那不种了;原本可以种两季的,只种一季;可以种水稻的,只种点玉米。

经营大户:圈地求效益。目前,宜城市耕地流转面积106138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4.2%,其中:流入农户68848亩,占69%;流入农村专业合作社2844亩,占2.53%,流入企业4984亩,占5.95%,流入其他主体4637亩,占4.92%。有人测算,如果种水稻,按目前的托市价计算,土地流转价超过800元/亩,经营者就很难有效益。刘猴、雷河镇有种粮大户说,种粮基本上是靠天收,风调雨顺时还能赚点钱,遇上灾害,就只有赔钱的份了;前两年持续干旱,粮食减产不说,粮价下跌,亏本的大有人在,而且种得越多亏得越多,“规模效益”变成了“规模亏损”。正因为种粮风险大、难赚钱,多地出现在肥沃粮田上发展非粮产业的苗头。如湖北胡坪现代农业公司整体流转胡坪村土地7000亩发展药材、苗木种植及牛羊养殖; 湖北绿博花木科技公司在太平村租赁土地1000亩种植花卉;中泰合资德盛公司在周岗村、木渠村租赁土地800亩种植食用菌和蔬菜。

基层领导:粮多成负担。宜城市是典型的“高产穷县”,过去在粮食生产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错过了不少“大干快上”的机会,粮食生产多多少少成为地方发展的包袱。加上连年丰收,不少基层领导认为粮食安全问题已经解决,对粮食生产不那么重视了。有基层群众说,现在是领导不讲种粮,老百姓不想种粮,政府引导调整产业结构无非就是“少种粮”、“农转非”。有一位领导分析了“高产穷县”的“无奈”: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来看,产粮大县可谓“劳苦功高”;但现实是,“种粮的不如吃粮的”,产粮大县往往是“经济小县、财政穷县”。5月2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 2013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1474元,实打实地说,全省首批小康县的宜城市还达不到全国平均数的一半;尤其在新一轮发展中,产粮大县除了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和区位条件等方面的劣势,还面临着争取项目、资金、用地指标上的劣势。

先进越跑越快,后进越跑越累,差距越来越大,这些确实叫人很“纠结”。国家要粮食安全,地方要财政收入,农民要种粮收益。如何解开粮食安全、财政收入、农民收益三者交织的“结”,持续增加粮食生产动力,变“要我产粮”为“我要产粮”,进而让粮食安全获得足够保障,值得方方面面认真研究。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