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政策 >> 品牌 >> 农村土地流转后“非粮化”经营趋 >> 阅读

农村土地流转后“非粮化”经营趋势值得关注

2014-05-27 15:33 作者:湖北 杨明生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常磊
分享到:

湖北 杨明生

笔者在全国重要产粮区鄂西北地区调查发现,农村大规模实行土地流转后,越来越多的流转主体尽量少种或不种粮,而是什么赚钱“种”什么。一些工商企业参与土地流转后,更热衷于“挂一接二连三”搞开发,“非粮化”经营的动作更大。譬如宜城市小河镇一吴姓老板就流转了数百亩土地种植花卉苗木。在宜城市刘猴镇,一位尹姓房地产开发商就整体流转了该镇胡坪村近5000亩土地“发展现代农业”,其实就是搞种植中药材和景观苗木。也有经营者在平坦肥沃的农田里建永久性建筑,或将耕地变成市场、停车场、企业厂房,或挖鱼塘、建养殖场,或把庄稼、蔬菜、果树等当做“配套景观”,用来搞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等。譬如位于207国道旁占地上千亩的襄城区“沃地农业”项目区,就建起了别墅、亭台楼阁、园林景观,怎么看都很难与农业挂钩,就更别说与粮食生产沾边了。某市的一份资料显示,该市土地流转大户前10强中,实际以种粮为主的只有4家。不少基层群众对这种“非粮化”经营趋势深感忧虑。

土地流转后,导致土地“非粮化”经营趋势越来越明显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种植粮食效益低下。正常年景下,农民自种粮食一亩地一年能收入上千元,如果土地大户种粮食,不仅单产未必有小户高,还要付800元左右的租金,付少了,出租农户不愿意;付多了,大户承担不了。有基层干部测算,如果种水稻,按目前收购价,土地流转价超过800元/亩,经营者就很难有效益。宜城市邓冲村种粮大户王庆禄说,种粮基本上还是靠天收,风调雨顺时还能赚点,遇上灾害就只能认赔;前两年持续干旱,粮食减产不说,粮价下跌,亏本的大有人在,而且种得越多亏得越狠,“规模效益”变成了“规模亏损”,能保本算是好的;今年开始是春旱,小麦进入扬花灌浆期后却阴雨连绵,夏收减产已成定局。还有土地经营户说,先扛年把再说,实在扛不住了,要么搞非粮种植,要么弃田撂荒。

其次是政府引导出现偏差。从典型的“高产穷县”区来讲,过去在粮食生产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错过了不少“大干快上”的机会,粮食生产多多少少成为地方发展的包袱。从宜城农民收入构成看,种粮收益只占农民总收入的15%左右,种粮顶多能混个“肚儿圆”。加上连年丰收,不少基层领导认为粮食安全问题已经解决,对粮食生产不那么重视了。有基层群众说,现在是领导不讲种粮,老百姓不想种粮,政府引导调整产业结构无非就是“改粮”、“农转非”。从实际效果看,土地流转“非粮化”并非一无是处,不仅减少了耕地抛荒弃耕,而且效益是种粮的3--5倍,农民多得实惠,也增加了GDP,这几全齐美的好事是不少官员十分乐见的。因此,“非粮化”项目往往会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

其三是粮补政策有待完善。曾连续两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种粮大户”的宜城市雷河镇辛常村农民童启国说,国家种粮补贴政策规定是“谁耕种补给谁,不耕种不补助”,但实际上土地流转后,政府的种粮补贴还是给了原耕地承包户,真正从事粮食生产的往往拿不到补贴,这不够公平。调查也发现,补贴发放有待规范,部分种植非粮作物的村民也在享受着本应补贴种粮农民的各项补贴。

民以食为天,无粮民不稳。粮食安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定海神针”,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粮食生产虽然实现了“十连丰”,但粮食生产的基础仍需强化。特别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政策手段和经济杠杆,建立粮食生产经济激励机制,调动土地经营者的种粮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健全耕地流转用途监管机制,防范土地流转“非粮化”倾向,进而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提高粮食的可持续性增产能力,值得认真探讨。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