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政策 >> 调查分析 >> 改革新蓝图:我们最关心什么? >> 阅读

改革新蓝图:我们最关心什么?

2014-02-13 16:22 作者:米雅钊 许小丹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lh
分享到: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方向、时间表,对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决定》涉及领域广、重大改革多,特别是提出了一系列攸关民生的改革举措,正深刻改变我们每一位中国公民、每一个中国家庭的生活。

本次调查从就业、“二孩”到教育、退休;从户口、土地到社保、环境,从民生角度,询问了百姓最为关切的改革领域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百姓不仅关心改革的成效,对改革的公正特别是社会保障领域改革的公正导向高度关注;对于改革新蓝图中的涉农改革新政,部分百姓仍然感觉“吃不准”、有顾虑。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做好细致的政策宣传,确保百姓在新一轮改革中心明眼亮,并以科学的制度设计、过硬的改革执行力,让更多百姓能享受到新一轮改革释放的“改革红利”。

一、涉农改革攸关亿万农家未来,农民期盼改革切实保障农户权利

1、农村土地承包权、住房财产权权能扩展受到百姓欢迎,但在城市化浪潮中,近半被访者对农家住房、土地承包权抵押担保的风险有所顾虑。

当前,农家最具分量的两大权利——土地承包权和住房财产权,权能在新一轮改革中正得以扩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文称《决定》)明确,要在坚持保护耕地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对农村宅基地,明确可“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地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

本次调查显示,逾四成基层群众对这一为广大农户释放改革红利的“三农”新政表示认同或强烈赞同:26%表示“非常欢迎,利于解决农户开展多种经营面临的资金问题”,15%的用户考虑到或者自身就处于“举家进城”的情况,认为“何乐而不为”。

但是,另逾半数基层群众的意见仍表现出顾虑,因担心“有收不回来的风险”而认为“要慎重”(44%),或觉得“不清楚政策”而持观望态度(7%)。

此外,由于权利只要进行抵押便有可能会发生转移,从保护农民财产安全的角度考虑,8%的意见明确表示“不建议”农民将承包地或宅基地、住房等进行抵押担保。

图1:被访者对农家土地承包权、住房财产权权能扩展改革的感受

 

2、土地增值收益、集体资产股权收益,别被“黑支书”“黑村治”侵蚀

全新的“三农”发展改革大局的一大亮点,就是农民可望分享更多土地增值收益和集体资产股权收益。《决定》明确“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调查发现,在问及希望下一步尽快推进哪些农村集体土地入市相关工作时,13%的民众积极表示“希望加快入市步伐”。同时,近半群众也表达了“管理之忧”——要防止土地出让暗箱操作(25%)、防止规划腐败浪费(22%)。农村发展离不开健康的乡村治理、科学的发展规划,这些虽然在农村“摸不着、看不见”,却是农民分享到土地收益的前提保障。

“资本大量购地恶化农户处境”也是民众较为担心的问题(20%)。此外,还有不少民众更为根本地意识到,必须“明确各类资源的产权”(21%),才能合理维护集体土地资源以及农民自身的利益。对此,应全面推进农地确权、加大对农民权益的司法保障力度,防止资本与乡镇政府、干部勾结,以强迫、欺诈等方式从农民手中圈地,在下乡资本与农户发生纠纷时,确保农民和企业权利在法律面前平等。

图2:被访者对“允许农村集体土地入市”的态度

 

3、“农转非”并不必然能承载农家的幸福,逾三成被访者“即使举家进城生活也不会放弃农业户口”。

图3:被访者希望落户的城市类型

 

正在开启的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的系列变革,正为长期流动在城乡之间的农民工群体打开了落户城市的户籍藩篱。关于户籍制度改革,《决定》明确,“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本次调查面向基层群众询问“您或您的亲友希望在何种城市‘农转非’”,调查结果显示,32%的人“即使举家进城生活也不会放弃农业户口”。这一调查结果值得研究城镇化进程的各界人士关注:尽管作出这一选择有不同的原因和出发点,总的来看,这部分民众虽然已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渐渐远离农村,但与城市户籍相比较,被访者对农户身份及相应的福利保障表现出了较强认同。

而作为“农转非”落户的目标城市,“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只获得10%的选票。民众最中意“小而美”的城市生活,近四成选择“家乡所在的地级市”(26%)和“家乡所在的小城镇”(12%),“省会城市”(20%)也是人们的主流选择之一。  

二、养老、医疗、住房保障,“公平”成最热关键词。

4、65%的民众最关心社会保障的“公平”问题。

图4: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民意期待

 

《决定》明确提出:“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发力追求公平可持续。本次调查询问了民众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看法。

相对于保障水平,人们更关注保障的“公平”问题,近七成公众最关注“缩小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养老保险差距”(32%)、“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33%)。

在保障水平、管理水平方面,14%民众最关注“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监管”,11%面临“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问题,10%的民众希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能为更多困难群众‘兜底’”。

尽管与民众最为切身相关的是住房、医疗、养老、“低保”等社会保障的水平如何,但得到最强烈关注的却是整合城乡、消减企事业单位保障差距等“公平”问题。我国现有保障体系从制度设计上已为群众最基本生活“托底”,但各区域、阶层之间保障水平仍存在明显差距,例如,我国养老金还处于“双轨制”的状态,企业人员建立自筹账户,与单位共同按标准缴纳社会保险,退休后由自筹账户支付,而机关事业单位由国家财政统一筹资支付,待遇标准差距平均为三至五倍,最高相差可达数十倍。

由调查可见,新一轮改革大幕开启后,如何在一系列改革中扩大“公平”的供给,已经成为民众强烈的期待。

5、延迟退休势在必行,民众期盼政策留足弹性空间

图5:对“延迟退休”政策的民意期盼(此题为多选)

 

调查显示,在延迟退休问题上,民众最关注政策是否能留足“弹性”空间(60%):要“区分产业结构和劳动强度,避免‘一刀切’”(22%),“有弹性,体现自愿原则”(21%),以及“考虑下岗职工等特殊群体权益”(17%)。

对于退休年龄,不同群体有不一样的期待。很多人希望尽早退休,其后再就业,可以拿到退休金和就业工资双份收入;也有很多民众,比如一些领导干部、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等,并不想退休,认为五六十岁正是经验丰富、社会地位较高而稳固的时期,还希望在自己的岗位上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可见“弹性、自愿原则”非常符合民众的期待。

但另一方面,对于大量劳动者而言,现实与理想往往相去甚远,比如员工想提前退时,单位未必放人;一些产业、岗位本应不断吸收新鲜血液,退休年龄延迟或将给产业升级、提高竞争力带来一定影响。此外,由于养老“双轨制”的事实存在,机关事业单位不论是否延迟退休,都将承受很大的舆论压力。本次调查中,16%民众关注了“防止领导干部年龄结构因之老化”。

我国正步入加速老龄化的社会发展阶段,在“弹性、自愿、渐进”的前提下,合理引导不同群体退休意向,对养老金收支平衡、社会活力、青年群体的自我实现等问题,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6、征收房产税要尊重群众基本居住需求,配套制度不容忽视

图6:对“房产税”政策的民意期待

 

《决定》提出“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除此之外,三中全会涉及房地产业的改革还包括: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农民宅基地流转试点、房地产信息统一登记制度等等。

对房产税立法,民众最为关注的是与之配套的、尊重群众基本居住需求的制度保证,获选率达到50%,包括“免征底线合理”(26%),“不动产统一登记”(24%),以及“限价、限购等计划式调控手段淡出”(7%)。

不少民众也期待着征房产税可能带来的利好,如“持有成本提高,可减少房地产泡沫”(19%)、“解决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12%)等。

还有数据显示出,民众投资房产是由于认同“持有少量房产对于普通百姓是比较好的理财方式”(12%)。定期存款面临通货膨胀、股市风险高、理财产品利率有限等等是民众当下所面临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我国看病、养老、生育等福利保障也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些都提高了民众对房产投资成效的预期。

三、优生优育、优质教育、扩大就业,激发社会活力与创造力

7、六成民众希望生二孩而有所顾虑

图7:“单独二孩”政策的民意反映

 

将近八成的被访者表示想生二孩。其中“想生,但担心成本”的比例高达59%。放宽政策为民众实现期盼提供了必要条件,但面对生存压力,人们又无奈踌躇不前。生活成本降低、物质条件充裕、相关的社会保障到位,才能为优生优育提供一个安稳的环境,使整个社会保持活力和稳固。

明确表示“当然生”和“不想生”的比例相当,分别为19%和16%;另有6%“不清楚”。

8、招考改革,扭转“应试教育”成民众最大期盼

图8:对于教育改革的民意关注点

 

《决定》提出了终结“一考定终身”等一系列颇具“颠覆性”的教育改革目标,其中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是关键环节,本次调查询问了民众对此的期盼。调查结果显示,民众对“应试教育”反应强烈,四成民意最期待“扭转应试教育倾向”(21%)以及“基础教育从‘应试’转向‘自主学习、发展爱好’”(21%)

近三成民意期待招考部门职能转变,18%认为其职能应主要在于保障教育公平,少数民众希望职能转变时引入社会力量,将“考试的组织权让渡给社会机构,招生的自主权让渡给大学”(9%)。

19%的民众期待“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质量”。2012年我国大学本科招生人数688.8万人,比1999年开始实施“扩招”时增长了6倍,但教育水平饱受诟病,毕业生就业问题愈发凸显。

“各高校招考的选拔标准要科学”(12%)也受到较明显关注。“一考定终身”的终结固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化解偶然因素对个体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弊端,但也会带来一定公平隐患。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考试给予每个公民相对公平的向较高阶层流动的机会,而合理的社会流动,正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因此改良教育方式、转变“应试教育”的同时,应注意健全招考、选拔标准等相关机制,提高教育水平的同时,保证社会公平。

9、健全服务保障机制,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图9: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保障机制的民意期待(此题为多选)

 

就促进就业的措施来说,增加合适的岗位、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公共服务吸纳、鼓励创业、重点促进应届生就业,这几项措施都较为重要,被选率较为平均,相对突出的是“健全服务保障机制,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工作”(23%)。

四、改善环境,三成民众认为成败在于“领导干部”

 

图10:生态环境治理的民意期待(此题为多选)

 

《决定》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调查民众对此最关注的问题,结果显示,以制度保护生态环境,65%的民众认为严厉追究责任是有效的办法,31%认为应“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另外31%的民众认为成败的关键在于领导干部,最为关注“政绩考核中大幅提高环境类指标权重”(18%)以及“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16%)。

21%的民众关注政府以外的力量。15%主张引入社会力量,“推动环境治理社会化、专业化运营,推行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6%最关注市场手段,“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碳排放交易是由政府给每个企业一定排放额度,如果企业实际排放低于该额度,就可以到市场上把余下的卖出,反之需购买排放权,以此激励企业降低实际排放量。目前,全国已建成排放权交易所近20家,未来将进一步完善支撑体系,在统计、监测、考核及交易标准等方面形成配套措施。

16%的民众认为保护环境重点在于平衡机制的建立:10%注意到应“根据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考核”;较少民众关注“健全生态补偿机制”(4%),落实“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

本期问卷设计:米雅钊 许小丹

数据处理与图表制作:米雅钊

报告撰写:米雅钊 许小丹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