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政策 >> 生态 >> 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邀世界名匠装 >> 阅读

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邀世界名匠装点“绿心”

2017-07-03 11:25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刘飞
分享到:

 今日起,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以下简称生态城)面向全球,征集什湖生态文明公园实施性规划方案。

什湖生态文明公园是生态城的“绿心”。最终批复的生态城总体规划方案中明确:生态城规划空间结构为“一轴、一心、多廊、多组团”。“一轴”即新天大道空间拓展轴,“一心”即什湖生物多样性核心。高标准规划设计什湖生态文明公园,是生态城整体设计的关键。

规划模样

什湖构架生态城“山水骨骼”

生态城位于武汉市蔡甸区城关和主城区之间,京港澳、沪渝高速及318国道在此交汇,核心区面积39平方公里,是武汉市轴向规划中的“西部辐辏”。生态城北枕汉江,南边被后官湖环绕,中间有什湖、马鞍山等生态资源,是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地理空间上,什湖位于生态城北部,介于汉江与马鞍山之间,湖区面积将增加到10平方公里,形成由湖泊、荷塘、农田组成的湿地群落。规划中,什湖将通过河道或沟渠连通周边水体,实现由汉江到后官湖区域水体相连,进而溶入整个大汉阳片区的“六湖连通”。

什湖及其伸展连接的沟渠、河道,是生态城城市的“山水骨骼”,这些自然线条构成生态城规划设计的天然坐标。总体规划要求,生态城所有的项目和城市建设,都将按照这个山水框架进行设计摆放,形成“山水、城市、人”自然渗透和柔性过渡。

什湖连通生物多样性廊道

城市大框架以什湖及其连接的河道、沟渠构成,城市街区肌理也与什湖这一“绿心”自然相连。

根据生态城总体规划,城市内部结构建有多条生物多样性生态廊道。生态廊道以南北向不间断的条状为主,确保什湖与后官湖、汉江、马鞍山等生态要素的连通,构建区域整体生态框架。

未来3年,生态城将根据生态廊道建设多个南北向平行排列的街区。与传统城区相比,这里的街区面积相对较小,步行将成为街区内部最主要的交通方式。

街区之间分布着南北相连的绿色生态廊道:由森林、湖泊、公园甚至农田等构成,最宽的一级生态廊道约300米,幽静平缓的绿道沿生态廊道边缘铺设。动植物可通过生态廊道,在汉江和后官湖间自由迁徙、繁衍,城市中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可降到最小。

未来,什湖周边智慧创意和生态旅游将成主产业。重点发展多种生态产业,如休闲旅游、都市农业、文化创意、体育运动、健康医疗等。

智慧产业凭借毗邻两大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区位优势,发展生产研发设计等高端智慧服务产业。到2020年,生态城将建成武汉西部智慧创意产业中心,与三镇东部的中国光谷交相辉映,成为又一张城市名片。

建设进展

“先规划后建设”稳步推进

5月26日,生态城城市设计方案全球招标,通过三轮评选决出最优方案。这是今年初生态城总体规划获批后、全面建设启动前的“细节设计”。

武汉市蔡甸区委书记、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管委会主任刘子清表示,生态城区域自然生态优异,是中法两国合作建设的第一个生态城。生态城发展要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生态后业态、先生活后生产”的建设原则稳定推进。

先规划后建设,是生态城建设的主线。2014年3月,中法两国决定,在蔡甸建设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为现代城市建设作示范。中法两国专家组进行长达2年的规划研究,最终制定了总体规划方案。在这基础上,生态城又启动城市设计方案全球征集、什湖生态文明公园实施方案全球征集等,目的就是认真做好规划,小心启动“城市留白”区域的建设。

先地下后地上、先生态后业态、先生活后生产,是生态城建设的次序。

地下,率先启动综合地下管廊建设,科学预埋现代城市的血脉管网。地上,实施什湖治理,形成江河湖连通、河网穿城的共生格局。

2016年9月26日,生态城核心启动区前期项目建设动工。首批开工的项目是生态城规划展示馆、什湖生态建设和地下综合管廊等三大基础工程。展示馆区用地1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包括规划展示馆、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永久会址、文化培训和会议中心等。

生态城(蔡甸)地下管廊是武汉首条地下智慧管廊,设计总长13.7公里。地下管廊平均8米深,内高3米,总宽11米至15米,横向分成4个并列的管道仓。建成后将铺设物联网智慧管理模块,未来可启用机器人巡线。

生态先行,尽量保持和利用原生态自然环境,高标准建设各级生态廊道,保证廊道生态功能,严格控制土地开发的规模和强度。

以建设现代城市生活为抓手,先行启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再引入智慧生态产业布局。

生态城用轨道交通构建城市绿色交通“金十字”骨架。2018年底,东西方向贯通生态城、老城区的地铁蔡甸线将建成通车。南北方向连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有轨电车T1线也在启动。生态城中心将形成轨道交通“金十字”。

在此基础上逐步启动城市生活生产空间建设:构建“一轴一心多廊多组团”空间结构,以江湖水和生态原野为底色,点缀城市生活空间,形成武汉绿色客厅。建设以中法生态科技谷为核心的“一谷一园一区一带”产业平台,推进动漫小镇、必维国际检验等项目落地,打造中部设计和高端制造业研发中心、休闲旅游聚集地、医疗健康产业集群、文化创意基地和教育培训基地,实现生态城产业功能示范。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