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政策 >> 生态 >>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 >> 阅读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

2017-07-25 10:54 来源:辽宁日报 编辑:刘飞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生态文明观科学回答了生态与人类文明的辩证关系,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邃思考,为我国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生态文明观,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并用这一理论来指导我国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树立生态民生观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诉求

从关注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出发来阐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广大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生态诉求。第一,注重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这类普惠性民生产品的需求。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品提供与民生福祉联系起来,注重人民群众对良好水质、清新空气、美好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顺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逐步为人民群众提供称心如意的生态产品。第二,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共建和维护。离开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将成为空谈。第三,把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落脚点。生态环境的好坏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必须重点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问题。

树立生态经济观 积极探寻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经济观科学阐释生态环境建设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二者的同步与协调,即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中改善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生态经济观,自觉推动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不断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第二,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有效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再利用、资源化,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与消费模式,从而着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第三,大力发展绿色技术。只有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发挥绿色技术的支撑作用,才能确保在最大程度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前提下获得更多的社会产品。第四,倡导绿色消费。要走出消费主义的误区,让消费成为人类生活的一种手段,而非生活的目的或衡量生活质量的唯一尺度。

树立生态安全观 守住生态红线不越雷池一步

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安全观强调生态红线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当前,只有牢固树立以生态红线为生命线的生态安全观,不越雷池一步,才能为美丽中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底线保障。第一,牢固树立生态红线意识。让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严峻性,确保严守生态红线。第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就是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同时,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科学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有效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

树立生态法治观 构建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法治观充分体现制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作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构建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法治化。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尚缺少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因此,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法治观,构建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重大制度不断完善。第一,生态文明制度要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制定。在建设初期建立健全源头保护制度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建立健全治理制度体系,在建设终端建立健全奖惩制度体系。第二,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筑牢公平正义防线。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执行是个难点,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容易导致公平正义的缺失,给社会带来一些不和谐因素。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必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从而筑牢公平正义的防线。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