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政策 >> 生态 >> 生态红利富康平 >> 阅读

生态红利富康平

2017-07-13 11:01 作者:于险峰 张仁军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刘飞
分享到:

 夏日的卧龙湖碧波荡漾,游人如织,这个辽宁省最大的平原淡水湖已成为沈阳市民休闲度假的胜地。谁能想到,前些年卧龙湖几乎干涸见底,成为新的风沙源头。

当年康平的生态环境恶劣,当地的老百姓编了一段顺口溜来形容:“风起天昏地暗,滚滚风沙弥漫,地种三遍四遍,出苗呼啦一片。”

经过多年的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如今放眼康平,风沙已悄然退却,行走在康平大地,宛如徜徉在绿色的海洋中。

植树造林,阻止科尔沁沙地南侵

康平县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历史上一直是全国重风沙危害地区之一。多年来,康平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把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植树造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了阻止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继续南侵,从根本上改善康平的生态环境,根治风沙危害,2001年康平县启动建设辽蒙边界阻沙带,一期工程全长128公里,宽1公里,总设计造林面积17.3万亩,现已全部完成。

2008年康平县又启动了辽蒙边界阻沙带二期工程,在原有一期工程基础上,又向内侧延伸2公里,使阻沙带部分总宽度达到3公里,总设计造林面积25.7万亩,建起了辽蒙边界“百里绿色长城”,有效地将科尔沁沙地南侵流动沙丘变为固定沙丘。

“万亩松”作为辽蒙边界阻沙带的标志工程,位于海洲乡和小城子镇境内,地处辽蒙边界,距沈阳150公里。“万亩松”始建于1964年,到1974年已拥有樟子松、油松1万亩,因此,被称作“万亩松”。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现在这里已拥有4万亩针叶林和9万亩阔叶林。

“新万亩松”位于北三家子街道王平房村。2013年,康平县委在县委十六届七次全会上提出“在辽蒙边界康平最大的风口——北三家子王平房风口实施‘新万亩松’建设工程,再造一个‘万亩松’,进一步筑牢沈阳乃至辽宁北部绿色生态长城”的目标。

记者在北三家子街道王平房村看到,“新万亩松”已经成林。村民明国新告诉记者:“我家有15亩地退耕还林,原先种花生与苞米,一亩地能挣七八百元,退耕还林补助一亩地才给160元,根本不合算,但为了土地不沙化也值了。”

王平房村村委会主任邢延昭说,以前车子前脚刚走,再回来就看不到刚走的车轮印了,路都被沙子覆盖了。新栽的树苗都由政府无偿提供给农户,长成后树的产权归个人。为弥补种地的损失,村里准备在林下种点中草药等经济作物。

可以说,康平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实施大面积退耕还林,在辽北大地上播种了绿色希望,为筑牢辽宁北部生态屏障、造福全省4400万人民作出了巨大牺牲与贡献。

康平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高原说,辽蒙边界阻沙带的建设,犹如一道绿色屏障,有效阻挡了科尔沁沙地南侵,不仅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也为保护沈阳及辽宁中部城市群的生态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恢复卧龙湖湿地,打造生态旅游度假区

在卧龙湖南侧的环湖路沿线,能看到10多个寒富苹果采摘园,这些都是湖边的方家镇王家村的。正在侍弄果树的村民宋文忱告诉记者:“随着到卧龙湖游客的增多,我们的采摘园也越来越兴旺。”

经有关专家认证,现在卧龙湖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达到5种,二级保护鸟类有22种。方家镇王家村村民孟祥彪向记者介绍说:“卧龙湖边正在建设一个观鸟台,就在我们村边,我们村里今年又规划了一个500亩的采摘园,新建一处带四合院的农家院,等到秋天游客可以看完鸟来吃饭、采摘。”

以卧龙湖生态旅游产业为龙头,康平县将在42公里环湖路两侧范围内打造旅游观光农业经济带,实施环湖乡村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工程,并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引导环湖周边农户建设农业采摘园、观光园、有机农业种植、养殖及垂钓园、民宿等项目,打造生态观光、休闲体验农业经济带,带动环湖7个乡镇15个村,近5万农民致富。

康平县卧龙湖生态区管理局局长庄占祥向记者介绍,卧龙湖生态区保护与利用工作于2011年7月上升为“沈阳战略”,2012年又被列入国家17个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之一,几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6.2亿元,启动实施了75个重点生态项目建设。

通过项目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成果。隔断生活污水,切断工业污染源。整治入湖河流,入湖水质得到改善。围绕卧龙湖生态区范围,建设氧化塘、人工湿地等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加强村屯垃圾无害化处理,强化农业投入品管理和畜禽粪污处理,有效控制农业农村面源污染。

先后实施退耕还湿、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滨湖生态湿地缓冲带、城市滨水段道路生态廊道、卧龙湖周边生态防护林等工程,累计增加湿地近2480亩,增加湖滨、河滨缓冲带面积1150亩,生态涵养林7700亩。

目前,卧龙湖生态区功能得到极大恢复,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和完善,自然生态景观大幅提升,一改往日由于管理不善、无序开发利用,造成的水干鱼尽鸟飞绝的状况,如今又呈现出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景观。

辽河治理,两岸农民尽享生态红利

青龙山位于郝官屯镇瓦房村孟家窝堡北侧,从2011年开始康平县辽河局就开始进行景区的规划与建设。如今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采摘园也已开始结果,山顶处现已成为观赏辽河风景的最佳选择地。

瓦房村党支部书记费公忱告诉记者:“原来山上春天一刮风,满身沙子,现在是山青水绿,鸟语花香。治理辽河村里有70多人干活,一天能挣上70元,村里的8户贫困户去年都已脱贫了。”

郝官屯镇刘屯村的老山头风景区紧靠辽河,此山过去一度被乱挖乱采,被列入辽河旅游景点开发后,成为辽河的一处重要景区。村民于会明对记者说:“我们村原来最穷,恢复辽河生态我们是受益最大的村。没有辽河的治理,就没有刘屯村的今天。治理辽河从我们村回收4000亩地,县政府每年要付给村民每亩地租金600元。”

按照辽宁省辽河治理要形成“生态带、旅游带、城镇带”辽河三带的要求,康平县辽河段共规划实施了10处景观节点。同时大力发展辽河沿线观光农业、采摘农业、农家乐服务等项目。截至目前共发展以新发村为代表的观光、采摘农业5处,以小塔子村“迎宾农家院”为代表的农家乐31家。

生态带是在治理污染和消除人为破坏的基础上,采取汇入口达标排放、滩地自然封育、人工干预等方式,恢复植被,涵养水源,恢复流域动植物生态系统平衡和物种多样性,让辽河成为一条辽宁大地上的绿色生态带。

通过土地回收回租、生态建设等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辽河沿线农民的生活。辽河滩地地势低洼,十年九涝,农民种地收益难以保证,而且玉米价格跌幅较大,现在以600元/亩进行回租,保证了农民的正常收益。同时以经营农家乐、采摘园等方式又得到了一笔收入,所以说沿河农民收益大大提高,还产生社会效益,辽河沿线全部实现硬覆盖,改变了辽河沿线无路的历史,农民出行方便了,农产品销路也更广了。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