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政策 >> 生态 >> 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稳 >> 阅读

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

2017-06-01 14:21 作者:罗连军 来源:青海省人民政府网站 编辑:刘飞
分享到:

 自2014年6月,农业部将青海省设立为全国惟一的“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青海省把握机遇,创新实干,以生态畜牧业股份合作制合作社建设为突破口,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有力地推进了传统草地畜牧业转型升级。

两年多来,全省以改革创新为驱动,以转变草地畜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新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机制为重点,以实现草原保护、牧业增效和牧民增收为目标,以探索草地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为核心任务。按照“先行试点、示范推广、全面提升”“三步走”发展战略,重点围绕生态畜牧业股份合作制合作社建设,坚持上下联动、多方举措、统筹推进。

选好切入点做实着力点

省农牧厅副厅长都茂庭介绍,试验区设立以来,从国务院到农业部,再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从顶层设计,如农业部批复了《青海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总体规划》,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的意见》,省委农办印发了分工意见,省农牧厅制定了工作方案、绩效考核办法等系列配套措施。

同时,农业部从草原生态补奖绩效奖励补助、草牧业试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仅2015年各项投入达12600万元。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96亿元,并于2016年起设立了每年1个亿的试验区建设专项资金,各州、县利用财政支农、省外援建等资金达2.6亿元以上,撬动大量群众自筹和银行贷款等投入。

从省级层面上,全省强力统筹推进。通过召开启动会、推进会、观摩会等方式,层层传导压力。6家省级涉农科研教育单位联点支持6州建设。380余名各级干部、技术人员和大学生村官帮带合作社发展。

目前,青海省在试验区建设中创新建设理念,总结形成了“贵在责任、贵在实干、贵在创新”“三个贵在”,“坚持走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方向绝不动摇,坚持全面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的决心绝不动摇,坚持指导思想、目标、路径、措施绝不动摇,坚持州、县、乡人民政府责任主体、乡政府是第一责任人的组织领导机制绝不动摇,坚持牧业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一村一社、共同发展的基本组织形式绝不动摇”“五个绝不动摇”试验区工作理念。通过绩效考核,以评促建,形成了从省到州到县到乡到合作社的五级考核体系。对100个试点社在高效养殖等技术配套、有机品牌建设、牲畜保险试点、融资平台担保、气象水利服务方面给予了全方位倾斜扶持。

省农牧厅总畜牧师王会林说,推进试验区建设,重点是推进试点社股份制改造,形成现代经营模式。通过两年多的努力,目前100个试点社股份制取得实质性进展,54个合作社完成股份制改造,草地牛羊入股、牲畜分群饲养、草地划区轮牧、社员分工分业、收益按股分红、按劳计酬为内涵,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步伐加快。集中打造了泽库县拉格日合作社、天峻县梅陇合作社等一批股份改造到位、内生动力强劲、经营组织有方、群众持续增收的发展典型,产生了较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通过建立健全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制度,配套制定社员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实行社务公开、财务公开,形成风险同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如天峻县梅陇合作社在运行过程中,重大事项均采用“四议两公开”制度,确保了社员的民主权利,增强了合作社的凝聚力、向心力。

为提升试验区建设水平,青海省突出发展饲草料产业,提升科技支撑水平,打造特色品牌,落实生态补奖政策。目前,全省人工饲草基地保有面积达到51.93万公顷,有机认证的草原面积达405.93万公顷。藏羊、牦牛高效养殖等技术得到大力推广,牦牛提纯复壮、藏羊本品种选育有序展开,基层合作组织实行了“统一生产资料、统一经营管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技能培训”。

全省把以草定畜、草畜平衡作为主要任务,加大禁牧减畜力度,率先在全国开展草原生态补奖绩效管理,有效保护了草原生态,为生态畜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尤其,“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已成为青海省特色生态品牌。

生态明显改善 “三生”实现共赢

“试验区建设中,各生态畜牧业股份制合作社坚持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原则,有效解决超载放牧和维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草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草原生态环境不断好转。”王会林说。

据草监部门监测:近5年来,拉格日村草场草产量提高10.5%。植被覆盖度从60%提高到80%。鼠害有效洞口降至原来的1/3,百亩草场载畜量减少了2.02个羊单位;梅陇村2008年亩产可食鲜草仅为152公斤,2015年达到亩均350公斤;泽库县4.53万公顷黑土滩减少到1.13万公顷,真正走上了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共赢发展局面。

目前,全省961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含半农半牧区78个),入社牧户11.5万户,入社率达72.5%;牲畜、草场的集约率分别达67.8、66.9%。其中,65%以上均开办有不同规模的特色畜产品、民族工艺品加工等产业。抽样调查显示:2016年试点社一二三产收入比例达到52.35%:20.98%:26.67%,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从2016年的农牧民收入看,青海省六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8519元,同比增加747元,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100个试点合作社社员人均收入10362元,比六州农牧民平均水平高1843元。如祁连县达玉合作社32户社员在股份制改造一年后实现现金分红208万元,最多的一户分红12.3万元。拉格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2016年纯收入493.6万元,比2012年增长8.7倍,社员人均收入12448元,比2012年增加9936元。

青海省在试验区建设中与精准扶贫结合,将贫困户加入到合作社后,通过项目配股、劳力培训就业等政策手段,与其他牧户一起参与生产和分配,享受到股权收益,实现了稳定脱贫。如2008年以前,天峻县梅陇村是全县62个牧业村中最贫困的村,目前32户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2016年果洛藏族自治州18个试点社中的15个社分红719万元,人均分红539元,15个社带动贫困人口1797人,2016年实现脱贫281人。(罗连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