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政策 >> 生态 >> 长江源村:生态搬迁搬出幸福生活 >> 阅读

长江源村:生态搬迁搬出幸福生活

2017-11-27 09:26 来源:柴达木日报 编辑:刘飞
分享到:

 

 从格尔木市区沿109国道向南驱车几公里,驶入长江源村,村口藏家特色的建筑映入眼帘。笔直的乡村硬化道路、宽阔的村委会健身广场、秋风染黄的杨树叶、沿村而种的红柳,红色的屋顶、白色的院墙,忙碌的村民……13年来,长江源村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已经完全融入了城市的生活,从世代在唐古拉山地区放牧的牧民变成了“城里人”。

为了保护孕育华夏生命希望的中华水塔,2004年11月,唐古拉山镇128户407名牧民群众积极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搬迁至格尔木市南郊的移民定居点,形成今日的长江源村。通过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项目,长江源村501万亩草场已实现全部禁牧。由此,形成了山上禁牧,保护生态,山下创业,融入城市新生活的“双赢”格局。

说起山下的长江源村,最显眼的住房就要数村民闹布桑周家的了。300多平米的小别墅分为上下两层,一层为藏式风格,70寸的液晶大彩电、五张实木长型条几,十几米长的实木沙发……宽敞的客厅足可以办一个小型舞会;二层,颜色明快的欧式家具,阳光洒在宽敞的阳台上,十分惬意。屋内屋外,被闹布桑周两口子捯饬地干净整洁。

能够住上这样的房子,是闹布桑周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自小生活在沱沱河一带,家庭主要收入以游牧和父亲打工为主,破旧的帐房,成群的牛羊就是他全部的世界。

作为第一批响应号召搬迁到长江源村的牧民,2004年,闹布桑周卖掉了家里的100头牛,换来了五万元,离开世代生活的沱沱河,来到了陌生的长江源村。起初,国家每年给闹布桑周一家6000元的补贴资金,对于这个五口之家可谓杯水车薪。闹布桑周就用卖牛的5万元买了两辆工程车,开始了自己的创业道路。闹布桑周说:“我们搬迁前,在山上也是属于贫困户,年收入还不到1000块钱,父亲打零工,母亲在牧场。现在国家每年给我们家的补贴是18万元,生活条件各方面也都好了。”

看着村里的环境一天一个样,闹布桑周也有了自己的想法。近三年来,他用积蓄先在沱沱河地区投资了50万元的门面房,又在自家安置房的旁边花70万元盖起了二层小别墅。

他自己也积极参与到村委会的各项工作当中,现如今是长江源村监督委员会委员,每天按时上下班,为村民服务。

今年,他还租下了村里临主干道的门面,给妻子开了一间“索亚撞球室”。每天下午6点以后,这里就成了许多年轻人休闲娱乐的场所,据闹布桑周说,生意好的时候,每天能赚200—300元。从创业最初每年6万元左右的收入到现在每年30万元左右的收入,闹布桑周两口子笑在脸上,乐在心里。

从放牛娃到村干部,有工作、自己当老板,闹布桑周成了村里许多年轻人创业学习的榜样。而他也成为长江源村幸福生活的一个缩影。

回想起以前在山上生活了50多年的村支部副书记更尕南杰最有发言权。他说,他们很早以前是游牧生活,牧民居住特别分散,住的地方海拔近4700米,自然环境很差,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特别艰苦。由于住的都是帐篷,睡觉的时候身子下铺的是羊皮,上面盖的是羊皮袄,一到晚上点的灯也是羊油灯。在牧区时,出行都靠马和牛,搬家的时候牛背上驮着东西,人骑着马走,许多人家里没有马,出去的时候还要走路,去串个门还得走几个小时才能到朋友家。

漫山的牛羊啃食着植被,帐房周围满是生活垃圾、帐篷学校、马背学校;天亮时,放牛放羊;天黑了,满天的星星和自己作伴……这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长江源村牧民没有搬迁下来时的生活。

现在,现代化的双语学校给村里的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家家户户生活在干净敞亮的青砖房内,每天按时上下班,有电视、有网络,还可以和朋友一起喝茶聊天、打篮球、打台球,完全和城里的生活无异。

更尕南杰感慨地说:“现在国家给的补助一天比一天多,牧民们劳务输出赚的钱也比以前多,人均收入越来越高。村民都参加了医保,也有了养老保险。自2011年开始,国家又发了草原奖补资金,我们特别满意,大家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温暖。”

据悉,截至目前,该村牧区新农合参保率达100%,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7%。去年长江源村人均收入达到20943.3元,比搬迁前增加了十倍。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及各级领导的关怀下,长江源村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让群众能真正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完善的公共服务,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我市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老百姓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400多万元的给水管网改造建设项目、180万元的民族特色大门和文化长廊、总投资1200多万元的卫生院、幼儿园配套基础设施、长江源学校维修改造等项目,使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先后建起的集贸市场、长江源村牛羊育肥基地,不但丰富和优化了村民的购物环境,也增加了大家的收入。

同时,格尔木市认真落实“建设成生态保护区、生态涵养区、生态功能区”的目标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组建了190余名管护员对草场进行保护监管,植被恢复良好,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建立了水生态保护站,相继开展了保护斑头雁、“清洁青藏线、保护长江源”等行动,为三江源生态建设保护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沱沱河地区,通过科学规划布局,进一步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保护生态原貌,保护草地资源,加大人工增雨工程实施力度,适时调节降水,促进牧草生长,努力改善区域生态,提高了草地涵养水源的能力,积极开展加强生态监测工作,促进合理利用。现在,那里的草地生产能力逐年提升,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大幅增加,人为影响生态环境的现象不断减少。

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一望无际的草地,清澈的河水……通过退牧禁牧、生态移民工作,昔日的三江源头如今变得越发美丽迷人。牧民搬迁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牧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双赢,山上山下处处好风光。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