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政策 >> 生态 >> 哈西娃 草地生态畜牧业开出的太 >> 阅读

哈西娃 草地生态畜牧业开出的太阳花

2017-11-20 09:45 来源:青海省人民政府网站 编辑:刘飞
分享到:

哈西娃村

柴达木盆地腹地的一个世世代代随草而牧的纯牧业村,坚持走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推进“保护生态、发展多元产业、改善生活,引导牧民由单一发展畜牧业向种植业、特色养殖业、农牧产品精深加工业和旅游业等方面多元发展”的举措、思路,以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全省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一二三产融合,改善民生。

十月末的都兰草原,草色金黄。从109国道远远望去,草原深处一排深红色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看,那就是哈西娃的牧民新村。”听到喊声,来都兰县观摩学习的畜牧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们纷纷将头转向窗外,目光瞬时被那美丽的红色吸引住了。

“哈西娃村做到了两个转型:第一是由纯牧业村向农牧结合村转型;第二是由分散居住向集中居住转型……”省农牧厅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办公室负责人罗增海教授为大家解说着。

行走在哈西娃村的别墅区,极具时代感的气息扑面而来。很难相信,这是一个茫茫草原深处的小牧业村。文化广场、音乐喷泉、美化的庭院,汉白玉砌成的旗台上,五星红旗随风飘扬……

“以前放牧的时候,草原上平均1公里才有1户人家,牧民就医、上学都不方便。现在这里有医务室、幼儿园,我们世世代代散居草原的牧民过上了定居生活。现在我们有车有房,干什么都方便,还年年出去旅游。”村妇女主任李红洪掩饰不住兴奋。

168平方米的别墅,上下两层,全部是钢架结构。地暖、水、电,一应俱全。采用最先进的保温防火材料,九十年以后材料还可以回收;管廊式的下水道,可以骑着自行车维修……

“这48套小别墅是我们村集体投资近3000万元为全村村民修建的,也是村民这几年的累计分红。房子从建设到装修,牧民们什么都不用管,年底前装修好以后,就直接拎包入住,不掏一分钱。”哈西娃村党支部书记温国忠告诉记者。

哈西娃村共有41户人家,123位村民,以前是个纯牧业村,牧民们世世代代过着逐水草而居的传统放牧生活。靠天养草、靠天养畜、零星分散是哈西娃村的真实写照。长期以来,受自然条件制约,草原沙化、盐碱化严重、产草量小、载畜能力低,村集体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2007年全村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村集体负债2万余元。

2008年,温国忠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面对困境,他苦苦思索:怎样才能让牧民们走上一条长远的富裕之路呢?

2009年底,借全省生态畜牧业创建的东风,哈西娃村在国家项目支持下成立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所有牧民入社入股,将草场、牲畜统一交由合作社经营管理。

合作社按照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方向主动作为,实施股份制改造工作,以草定畜、核减牲畜、整合资源、划区轮牧,放牧牲畜从原来的近5万头下调至1万余头。

合作社实行平均入股、平均分红。每家200只羊,15头牛,27峰骆驼,4匹马。

放牧牲畜的数量少了,劳动力就富余了。恰逢都兰县大力发展枸杞种植业,不少外地人到当地租地种枸杞,获得了不匪的收益。被推举为合作社理事长的温国忠想:“外地人能来种枸杞挣钱,我们为什么不可以?”

但在牧民们看来,种枸杞是“不务正业”,提议遭到了强烈反对。

温国忠理解,畜牧业一直是牧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一旦放下牧鞭,牧民心里就没了底。

为了引导社员打消顾虑,减少风险,合作社发动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从诺木洪农场承包了3.33公顷耕地,带头试种。当年秋天,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的村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放下马鞭,拿起铁锹,开始学着种地。令温国忠感动的是,村前任老书记、现合作社监委会监事长更登,给了他不遗余力的支持。

紧接着,合作社从诺木洪农场承包了40.9公顷耕地,社员每家0.7公顷无偿耕种。合作社骋请专家手把手教村民种枸杞,建立种植技术示范基地。温国忠自己掏钱给村里打了水井,拉了电,解决了村子生活和枸杞种植的用水用电问题。

不到两年,合作社大部分社员掌握了枸杞种植的技术活儿,枸杞收入达到了31万元,人均收入猛增到了7000多元。

“去年我家30亩(2公顷)枸杞地赚了30多万元,牛羊在村里合作社每年也能分红2万多元。”合作社社员曹力孟满脸喜悦。

村里像曹力孟一样收入翻番的人越来越多,现如今,哈西娃村集体收入达到29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3.65万元左右。

产业发展了,改善民生就成了重中之重。经过合作社社员大会决议,合作社将经济收入用在了改善村庄道路、水利设施和村公益事业支出上,连续9年牧民的医疗和养老保险金全由合作社积累公积金支付;从2010年起村里为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了100元生活补助,2016年10月增加到每月500元。

“因为我们合作社搞得好,今年我们获得了州上50万元的奖励。”温国忠很是自豪。

哈本娃的枸杞晾晒场

生态保护,留住了碧草、蓝天

“原来我们这里几乎不下雨,总是刮风,一年当中有一场雨和一场雪就已经很高兴了,现在明显感觉风少了,雨多了。今年从5月份到现在已经下了24场雨,每下一场雨我都有记录。过去一下雨,溅起的泥浆很高,现在下雨,感觉草原像铺了一层油。”说起草原的生态变化,温国忠打开了话匣子。

收看学习十九大报告,温国忠感触最深的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位置更加突出、更加重要。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就是我们哈西娃一直坚持走的道路。”温国忠目光坚定。

“以草定畜,牲畜减少的同时草原的产草量大幅度提高,草场生态也得到了有效恢复。而牲畜量的减少也让更多的牧民转型投入到枸杞种植中来。我们都眼见着哈西娃村草场的草高了,草密了。”宗加镇镇长乌增布尔说。

经过几年的休养,草原生态逐步恢复,重现勃勃生机,牲畜承载力逐年提高。

省农牧厅畜牧处总畜牧师王会林认为,“哈西娃村在短短几年时间就减少了几万头(只)牲畜的数量,提高了牛羊出栏率,恢复了草场生态,主要是因为它一产的收入占比逐年下降,现在只占整个收入的8%。一二三产的高度融合,让哈西娃人有底气放下羊鞭,入股分红领工资。”

村民焦日格图说,“以前我们是纯放牧,收入不高,2009年合作社成立以后,我们羊上的总收入减少了,但合作社搞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都出来了,我们收入就上去了,家里面新房子也盖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哈西娃村立足有山、有水、有景的自然资源,在生态经济上大做文章,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办起了家鸭野养场,每年7月份销售草原鸭2200多只,年均增加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山上野生牦牛群多了,就发展野牦牛杂交繁殖的新型产业,年均实现净收入40万元;草原上的野蘑菇多了,村里就通过争取项目、村民自筹的办法办起了野生蘑菇加工厂,年均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并有效解决了邻村残疾人的就业和生活困难;野生黑枸杞多了,村里注册了“诺木洪”黑枸杞商标,人均分红达10660元;借力亿万年贝壳梁等旅游资源,扶持有条件的牧民以合资入股的形式办起了特色“牧家乐”,年均实现纯收入67.5万元。

为了调整产业结构,哈西娃村还流转了野生黑枸杞草原、枸杞产业园内的土地,收取流转管理费和土地承包费;流转新建的枸杞烘干线和库房,收取租金;将周边牧业村的大学毕业生和致富带头人聘用到哈西娃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上班,并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走出了一条产业转型的发展之路。

致富不忘乡邻。从2014年起,哈西娃村每年为周边的艾斯力金村、乌图村各提供10万元的帮扶资金,帮助他们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了周边资源的综合、有效、循环利用和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省委提出的‘四个转变’新思路强调,要努力实现‘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核心就在于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生产的关系,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哈西娃走生态畜牧业发展成功之路,以‘立足资源、生态特色、优势产业、多元发展和带领邻村结盟发展’的经验做法,走出了一条‘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之路。”省农牧厅副厅长马清德说。

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哈西娃这个偏远的牧业村,已经深入人心,哈西娃村不仅留住了碧草、蓝天,也多了枸杞丰收时的一抹火红。

游客在哈西娃采摘枸杞

打造品质,寻求立身之本

“我们的枸杞,光照时间长达10个小时,昼夜温差大,口感很好。由于海拔高,气候冷凉,种植过程中病虫害少,而且种植基地气候干旱,人口密度小,生态环境洁净,水源、土壤无污染、无农药和重金属残留等因素,使我们生产的枸杞品质达到了国际同内行业的最高标准……”

2017年农交会期间,主办方从全国140多家农民合作社国家示范社里,挑选了12家合作社的十多种优质产品,在农民合作社展区进行推荐发布,哈西娃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枸杞荣列其中,与山西红枣、江苏芡实、贵州茶叶、浙江蜜橘等优质品牌产品同台推介,互动营销,温国忠上台自豪地推介着合作社的优质枸杞。

“要让全中国都知道我们哈西娃的品牌。”温国忠说。

现在,枸杞产业已成为哈西娃村经济稳定增长的“主引擎”,随着枸杞产业的发展和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合作社又盯上了枸杞精深加工业,建成了集烘干区、筛选区、包装区、生活区于一体的综合枸杞加工厂。

加工厂的建设让哈西娃村枸杞的销售价格大幅提高,有效解决了枸杞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同时也为周边农牧民提供了多个就业岗位。

来到枸杞晒拣场,大片收获的火红枸杞,在空气里散发着清香。

“拒绝使用焦亚硫酸钠”,墙上醒目的大字,既是一种警示,也是一种对品质的坚守。

“这里的枸杞糖分高、质量好,容易粘黏在一起,要及时晾晒,再烘干,按照颗粒的大小筛选,分等级捡拾、包装。这个晒拣场除了合作社自己使用,还可以供别的合作社租用。” 对合作社了如指掌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农牧局调研员生柏介绍。

在综合枸杞加工厂的仓储区,大量的初加工枸杞已装箱,准备发往广州。

“广州这家公司来我们基地考察,从我们的种植,到我们使用的羊板粪发酵的有机肥,再到我们的晾晒加工过程,他们都很满意。所以,我们的产品可以说是供不应求。”

“合作社有两个大的筛选机,今年又上了目前全国最先进的筛选机,虽然价格昂贵,但物有所值,把枸杞上的残留物全部取完之后,可以再次筛选加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的生产,一定要依靠现代化手段。”温国忠认为。

“今年,哈西娃周边的合作社也都积极申请加入到哈西娃合作社,现在已经成立了联合社,这样更加有利规模化、集约化、结盟式发展壮大宗加镇各村的村集体经济,有效带动邻村经济的整体发展。”都兰县副县长张炳玉告诉记者。

“成立联合社,就更有利于采用现代企业的发展模式,更有力量打造自己的品牌。”温国忠认为。

为了更好地发展集体经济,合作社还将利用现有的生态资源发展旅游业,发展风力发电等绿色新能源产业。

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合作社在黑枸杞、野生白枸杞等品种的培育栽植,也取得了良好收效。

“下一步,继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做好宗加地区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表率,以我们哈西娃的成功经验带动周边11个牧业村壮大集体经济。”温国忠信心满满。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