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政策 >> 生态 >> 塞罕坝为什么“越砍越好”? >> 阅读

塞罕坝为什么“越砍越好”?

2017-10-31 09:30 作者:孙杰 张洪河 曹国厂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刘飞
分享到:

1962年以来,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的三代创业者在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高寒荒漠中,用青春、汗水、智慧甚至血肉之躯,在渺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培育出112万亩人工林,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筑起为京津阻沙涵水的绿色长城。在漫漫治沙止漠征程中,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忠于使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绿色发展,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动人范例。

半月谈记者在塞罕坝调研了解到,建场以来,塞罕坝人一直秉持科学求实的精神和“造林固本、经营培元”“三分造、七分管”的理念,像拉扯孩子一样抚育树木,尽心尽力“管好树”,实现了“越砍越好”的良性循环。

“只造不管等于零”

在塞罕坝林区走访,半月谈记者发现一个奇特现象——被列入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因“一条树枝都不能动”,树木枝杈横生,树干细弱;而保护区外经过抚育的森林,树木粗壮挺拔,林下乔、灌、草错落有致。一路之隔,两番景象。

“造林是技术,管护是艺术,只造不管等于零。”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副场长张向忠说,种树要比种庄稼还用心,不仅得浇水、除草、施肥,还要辅以修枝、抚育、间伐等科学管护措施,树木才能长得快,长得好。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说,动画片《熊出没》里,光头强每砍一棵树,熊大熊二就把他追得无处可逃,这种保护森林的方式是片面的。“树不是不能砍,只是要科学地去砍。青山常在,永续利用,越砍越多,越砍越好,这才是科学育林的道理。”

自建场以来,塞罕坝就一边抓造林,一边抓营林。特别是自1983年全面转入森林经营阶段以来,林场摸索出一套科学抚育管护的模式,实现了“越砍越好”的良性循环。

塞罕坝机械林场林业科副科长王立军介绍,缺乏经营抚育的林子连草都不长,施加少量人工干预的林地生态良好,森林生物多样性持续增加,形成了乔、灌、草、地衣苔藓相结合的立体森林资源结构。

统计数据显示,塞罕坝抚育森林累计260多万亩次,相当于把全场林木抚育了2遍还多。目前林场单位面积蓄积量,是全国森林平均水平的1.58倍、世界森林平均水平的1.23倍。

塞罕坝机械林场林业科科长李永东说,近年来塞罕坝林木年蓄积量超过53万立方米,实际采伐量仅13万多立方米,采伐量远低于生长量,而且多是抚育间伐,“去劣留优、去小留大、去密留匀”,这样才能实现越砍越好,永续利用。

防火,守护森林生命线

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大多为人工针叶林,集中连片分布,林下路边蒿草茂密,加之气候干燥,属于高火险区,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火烧连营”,后果不堪设想。然而,在“人人都是防火员”的塞罕坝,55年来从未发生森林火灾。

“干我们这一行的,最怕晚上来电话。夜间一有紧急情况,我们5分钟内就得上车,经常抱着衣服往车上跑。”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防火办副主任孙文国说,“防火,是森林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近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建立了红外雷达探火系统、雷电预警系统和人工瞭望相结合的全方位防火系统。红外雷达系统采集到热点后,会调动最近的摄像机查看是否发生火灾。如果确认为火灾,智能监控系统会在一分钟内触发报警信号。

“不管系统多么先进,人的责任心都是无法替代的。”孙文国说,虽然红外雷达系统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现火灾隐患,但有时候也会发生误判,比如把雾误认为烟,这时候,望火楼瞭望员的作用就非常重要。

在塞罕坝这座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场里,挺立着9座望火楼,住着9对夫妻瞭望员,他们肩负着整个林场112万亩林地的火情监测任务。

瞭望、记日记、报告是瞭望员们每天重复的工作,一个记录本、几架望远镜、两部固定电话、几支签字笔是他们全部的工作用具。瞭望员全天24小时定点报告情况,还要不断瞭望,防控火情。

现年46岁的刘军、齐淑艳夫妇是塞罕坝机械林场阴河分场的防火瞭望员。“天天都在望火楼待着,白天每15分钟报一次火情,晚上两人要轮流值班瞭望火情。”刘军说。

刘军一家三代都在塞罕坝工作。“父亲是林场第一代建设者,我小时候他也是林场的瞭望员。”刘军说,“我儿子现在是塞罕坝下属的阴河林场一名扑火队员。”

防虫,警惕“无烟的火灾”

“我们得‘起得比鸟早,睡得比鸟晚’,才能守护好这片绿。”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站长国志锋说,今年5月底,塞罕坝发生大面积的落叶松尺蛾虫害,千层板、北曼甸、阴河三个林场发生面积4万多亩,一棵树最多有上万头尺蛾。

为了守住绿色,国志锋率队开展了灭虫行动。由于风速低于1.5米/秒的时候喷药防治虫害效果最好,所以,趁凌晨2时风速小的时候,国志锋就起床组织工人装防治机械、药剂,3时许到防治地块,这时天色仍一片漆黑,他们打着手电加油、加药。到4时左右,20个身背喷雾器的工人一字排开,开始防治。

“一台机器能打1000米,一个技术员一天下来要走十几公里。早上干到9点,起风之后就停止喷药,工作人员休息吃饭,技术员检修设备。”国志锋说,到14时左右他们要重复凌晨的工作,每天防治结束回到家都是22时以后,一天休息不到5个小时。

跟虫子打了10多年交道的国志锋,说起防治虫害的办法头头是道。“每年危害林场的害虫有十几种,防治时间很重要。防治早了,有的虫卵还没孵化,会造成二次危害;防治晚了,虽然将虫子控制住了,损失已经造成。”国志锋说,“坝上有昆虫1000多种,我能认识几百种。遛弯时看到树的颜色不对,就得去看看,直到弄清楚啥原因为止。”

据了解,2000年以来,塞罕坝每年防治病虫害14.6万亩,按照每亩0.5立方米蓄积量计算的话,相当于保护了7万立方米蓄积量,挽救了一次火灾的损失。

“虽然多数人看不到我们的工作,但满树的绿色就是我们的骄傲。”国志锋说,这就是务林人对森林的热爱。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