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政策 >> 生态 >> 让绿色成为城市底色 >> 阅读

让绿色成为城市底色

2016-12-15 10:28 作者:朱国亮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常磊
分享到:

位于太湖西岸、长江以南的江苏常州,是苏南模式的发祥地之一。“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乡镇企业发展,曾是这里令人羡慕的景象,不过,这一切早已成为“过去式”。今天的常州,不仅在全国率先富起来,还将“绿”变成了城市的鲜亮底色。

 
    最近,国家林业局授予常州“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这座以制造著称的城市,如何还“绿”于民?半月谈记者就此专访了常州市委书记阎立。
 
    “三位一体”引领产业“逐”绿
 
    从2013年起,常州就提出打造十大产业链,包括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太阳能光伏、碳材料、通用航空、农机和工程机械、新医药、新光源、智能电网、智能数控和机器人。
 
    截至2015年底,常州十大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共完成产值3816.8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3.3%,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达52.6%。
 
    “打造十大产业链,不仅是为了抢占新兴产业‘高地’,也是为了引领产业逐‘绿’。”阎立说,“近年来,以十大产业链建设、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创新型企业培育‘三位一体’转型升级为引领,常州一直在努力构筑一个绿色的产业体系。”
 
    据常州市政府提供的数据,在过去的五年间,常州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3%。目前,常州的产业转型升级还在继续,新兴产业继续壮大,传统产业继续改造提升,产业体系中的“绿”色调愈发浓烈。
 
    常州今年去产能的目标是:化解过剩产能,钢铁100万吨、水泥150万吨;淘汰落后、低端低效产能,纺织5000万米、印染3万吨、铸造10万吨。
 
    “只有产业体系绿色化,才能真正远离资源能源‘天花板’、环境容量‘警戒线’,化解牺牲环境的‘切肤之痛’、雾霾侵扰的‘心肺之患’。”阎立说。
 
    “三城同创”改善生态“扩”绿
 
    投资数十亿元,动迁数百户人家,腾出数千亩土地,不是引进项目盖工厂,也不是圈地搞房地产,而是为了造林。这样的“大手笔”,在寸土寸金的苏南,说出来根本没人信。
 
    然而,这样的事确实发生在常州。位于常州新北区春江镇的新龙生态林,始建于2013年,总面积约540公顷:东区以针阔混交林为主要群种,构建密林景观;西区以色叶林为主,打造色叶观赏基地;核心区则规划建成“两湖、三山、四岛、五园”,让市民一年四季都可以来赏玩。
 
    目前,东区已建成并对外开放,西区也已基本完工,核心区市政工程已开建,计划于2017年底全面建成。建成后的新龙生态林,将成为常州最大的“城市绿肺”,也将成为市民寻找野趣的好去处。
 
    三年前,市域面积为4373平方公里的常州开始创建森林城市。据常州市林业部门提供的数据,创建三年,全市造林15.3万亩,平均每年新增造林面积达市域面积的0.78%。
 
    “‘推窗见绿,出门进园’,在常州已不是梦想,正一步步变为现实。”阎立说,“以生态绿城、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三城同创’为抓手,常州在生态建设上不断‘扩’绿,城乡环境面貌每年都有新变化。”
 
    常州市域面积不大,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增绿殊为不易。然而千亩樱花、万亩湿地、竹海花溪……各类生态资源在常州处处成景。据统计,常州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7.2%,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3.08%,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85平方米。
 
    “常州是‘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产业、城市、人的深度融合探路。”阎立说,“产业提供了就业,也为生态建设提供了资金;反过来,绿色大面积扩展,又让城市更宜居、宜业、宜游。生产、生活、生态的良性互动,正是‘产城融合’的要义所在。”
 
    更为难得的是,常州将“绿”打造成了一个个重要产业:花卉苗木、木材加工、森林旅游……2015年,常州林业总产值达387亿元,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三大领域”建章立制“固”绿
 
    在常州,种植水稻2000亩以上的行政村,每亩可获得50~100元不等的地方财政补贴;被认定的公益林,每亩也可获得25元的补贴。
 
    “这项生态补偿机制,在常州已广泛实施。”阎立说,“建立这样的机制,目的在于更好地保护绿色,将其固化为城市的底色。”
 
    绿色信贷是常州推行的另一项重要“固”绿机制。这项机制将企业环保评定情况与金融信贷挂钩,让环保企业更容易获得信贷,让污染企业、环境违法企业得不到信贷,用金融手段引导企业绿色发展。
 
    绿色采购也是常州近年倡导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阎立认为,优先购买环境标志产品,既是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引导,也是向社会示范绿色消费。
 
    阎立说,以生态补偿、绿色信贷、绿色采购为突破口,常州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正在大踏步前进。“只有有效推动转型,才能使绿色成为城市的鲜亮底色,生态成为城市的特色名片,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之美。”(半月谈记者 朱国亮)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