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政策 >> 生态 >> “流失治理重点县”是如何变成“ >> 阅读

“流失治理重点县”是如何变成“生态县”的

2016-11-03 13:38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原碧霞
分享到:

大田县两位政府工作人员在勘察矿区地形

中秋夜,台风“莫兰蒂”掠过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风急雨大。

虽然不记得是否见过这么大的台风,但是大田县前坪乡山川回族村村民丁首照很安心。往年,雨稍大些,他就整夜合不拢眼,担心屋后的矿山崩塌,泥石流把家给埋了。如今,令丁首照担心的那座矿山所在地已是一片绿野。

历史上,大田以矿业发达闻名,因长年过度开采,前些年又以水土流失而招恶名。2012年以来,大田打响了水土流失治理的攻坚战,将矿山建设成了公园、工业园、物流园、田园和家园,由“省二类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变为了“省级生态县”。

这一转变并不容易,大田生态重建成功的背后,也留给我们许多警示。

“疯狂”的石头

大田矿产丰富,采矿业历史悠久,是全国首批百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福建省五大铁矿区之一,被誉为“闽中宝库”。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钢铁需求量也快速增加,矿石价格水涨船高,大田采矿业迎来大发展时期。

“村民、基层干部、外来的老板……大家都在挖。”大田县国土局地质环境股科员陈富光说,全县18个乡镇,最多时有138个矿山企业。

大田多数是露天矿山,机械采矿能把整个山头都挖掉。挖掘机挥开巨臂,树林不复存在,沙土裸露在外,风一吹尘土漫天,周边庄稼上都落了一层。

“早上起来,向窗外望去,山上这里一片黄,那里一片黄。”前坪乡矿业公司经理、山川回族村原村支书林生钟回忆,因为尘土太大,村民们成天“灰头土脸”,晴天在村里骑摩托车也不得不穿雨衣。

没过多久,村民们发现稻苗、菜苗大面积死亡,挖开一看,根都烂了。原因并不难找:企业用溪水清洗矿石,水中含有硫黄,浇到田里把苗都“烧死”了。

上游洗矿的废水排入了两条溪中,这使得一条溪充满硫化物和泥浆,浑浊不堪,村民称之为“黄河”;另一条溪重金属超标,颜色发暗,村民称之为“黑河”。

最吓人的是雨季。村子在山脚,露天矿山在山顶,像是在头上方悬了一把剑,每次大雨,对村庄而言都是一次生死考验。暴雨时,雨水夹杂着泥浆,从矿山咆哮着冲向村庄。

没水喝、种不了田、泥石流频发……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导致大田先后搬迁走了100多人。更多没有搬迁的人,只能忍受着这一切。

艰难的生态重建路

2011年卫星遥感图显示,大田县水土流失面积39.83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11.95%。从卫星遥感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大田矿区密密麻麻地布满了黄色的“水土流失斑”。“看起来就像满脸雀斑一样。”大田县水利局副局长林书设说。

生态重建,迫在眉睫!然而随着矿业低迷,当地财政捉襟见肘,拿什么来重建?在这样的背景下,2012年,福建省将大田县列为全省二类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国土资源部和省财政厅、水利厅在项目和资金上给予了重点倾斜。

大田县也下定了关停矿山的决心:如果企业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停止发放采矿许可证,现有的许可证到期后不再续期,土地恢复耕地和林地。

然而,恢复植被的艰难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因为适宜种植的土层已经很薄,撒上草籽儿,下点雨就冲没了;有的土里含硫,种子被烧死了;在坡地上,无论是种植还是修排水沟,都需要坡度在25°以下,但多数矿山坡度接近80°,像是被垂直劈开的一样。

“太艰难了。”陈富光说,有的地方条件太恶劣,树种了就死。

但困难没有挡住大田人治理矿区的决心:树种了死,死了再种。就这样反反复复,树苗一棵棵活了下来,矿山一点点绿了起来。

记者近日在太华镇万湖村走访看到,村民连祖江屋后一座已经停产的矿山上种上了油茶、板栗,山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绿装,尽管依然能看到裸露的黄土,但起风时已无尘土飞扬。

截至目前,大田已累计投入治理资金5.32亿元。2015年卫星遥感图显示,大田水土流失面积比2011年减少了4.7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0.1%。

痛定思痛,大田开始反思:在过去的20多年里,因为滥挖滥采,大田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太华镇副镇长乐成春感慨:“矿业的疯狂发展就像黄粱一梦。当时只顾着输出原材料赚钱,把环境破坏得一塌糊涂,到头来得不偿失。”

“虽然曾经要求企业边开采边治理,但几乎没有企业能够做到。”林书设说,企业在最好的时候把钱都赚走了,留下满目疮痍的矿区,政府只能加大投入进行治理,现在治理付出的代价远远超过当年拿到的税收。

创新模式锁住成效

要是矿石价格回暖了,大田还能坚持目前的生态重建之路吗?大田用“五园”模式的创新给出了答案。

每天傍晚,只要没事,林生钟都会到村边的“川石矿区公园”散散步。在这个面积22亩的公园里,种着茶花、竹柏、桂花、红叶石楠等名贵树种,并配备了六角亭等休闲设施。很难想象,3年前,这里还是寸草不生、尘土漫天的矿区排土场。

大田对矿山的治理,并非简单的植树种草。2013年,大田县投资315万元,将脏乱差的排土场建成了川石矿区公园,不仅促进了生态恢复,还为村民提供了游玩健身的好去处。

将矿山建成公园,这个新奇又务实的想法,是大田治理矿山的一种尝试。这仅仅是开始。为了将矿山真正治好,造福民众,大田开创了独特的“五园”治理模式。

其中,包括通过复垦、兴建农田水利工程等,将满是废渣的矿山矿区打造成“田园”。

在太华镇汤泉村,70多亩平整的土地上,种植着百香果、葡萄、火龙果、柠檬、油桃等。几年前,这里还是废弃的矿区,山体千疮百孔,岩石裸露,水土流失严重。

2012年以来,政府投资507万元,用于汤泉村116亩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土壤回填、改良,整治出耕地75亩,一部分由村合作社经营,一部分承包给村民,并制定了村规民约,不准弃耕抛荒。

除了公园、田园,大田县还根据地质条件、产权性质等,对矿山采取了另外几种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法: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打造集“采矿-选矿-冶炼-铸造”于一体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回填矿坑、平整土地,打造多金属矿产品交易物流园;通过填埋沟壑、种草植树等措施,拓展绿地,打造宜居的“家园”。

大田县委书记熊旭明说:“传统绿化模式是一刀切,我们则灵活采取各种措施,让治理点的治理效果最大化,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多赢。”(半月谈记者 林超)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