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政策 >> 生态 >> “全域美丽乡村”重构希望的田野 >> 阅读

“全域美丽乡村”重构希望的田野

2016-11-29 15:29 作者:周楠 苏晓洲 阳建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常磊
分享到:

农村“空心”、农户“空巢”、农业“空壳”,是横亘在很多地方面前的一道难解之题。在湘赣边界,湖南省浏阳市却有另一番景象:绿水青山间散布的一栋栋农家小院,窗明几净、精美别致;洁净的沥青路延伸到家门前,房前屋后红花绿树环绕;摆几张木椅,乡邻坐在一起喝茶,爽朗的笑声四溢。近年来,浏阳市不搞大拆大建,“全域美丽乡村”建设让很多山乡面貌焕然一新。 

 
公共服务向农村腹地延伸
 
记者驱车出长沙东行,都市的喧嚣逐渐褪去,山水诗人笔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风情画卷次第展开。 
 
一进北盛镇亚洲湖村,就看到月牙湖波光闪动,湖水清澈见底。“过去亚洲湖可没这么漂亮。”亚洲湖村村支书罗新德说,前些年大家都忙着挣钱,对村里建设和管理不太上心。 
 
如今的亚洲湖村,有山有水,院落干净,道路整洁,宁静清雅的农家书屋,宽敞明亮的室内篮球场,现代化的自行车驿站,沿着村道绕村一圈,竟不见一片纸屑。 
 
亚洲湖村的景象,只是浏阳市创建“全域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2011年,浏阳启动“城乡统筹、环境同治”三年行动;2013年,又启动环境整治精品线路和“幸福屋场”创建。各乡镇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改革为动力,千方百计调动群众、园区企业积极性,推进村容整治、造绿行动、道路畅通、水系净化,垃圾处理设施、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实现全覆盖。 
 
除了硬件设施逐步改善,“全域美丽乡村”更助推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向城市看齐、城市管理向村组延伸:宽带实现“村村通”,安全饮水“村村有”,文体娱乐“村村动”。 
 
在官渡镇竹联村,记者偶遇两名“群众城管”,他们正挨家挨户检查卫生。老人独自在家的,他们还帮忙做点家务。竹联村村支书吴敬芳说,村里建成“幸福屋场”后,5位村民自愿成立“群众城管队”,分文不取,每天两次义务巡查,督促打扫卫生,禁止乱搭乱建,提供各种志愿服务。 
 
村容村貌好了、基础设施强了,久违的乡村群众文体活动“重出江湖”。在亚洲湖村,前不久举办了一场篮球赛。亚洲湖村等9个村组成立9支篮球队,分为A、B组打了24场比赛,每场比赛都人气爆棚。“座无虚席,连围墙上都站了人。”为篮球赛做文明劝导志愿者的村民苏小凡说。 
 
截至今年10月,浏阳市32个乡镇(街道)中,共有7个获评国家级生态镇,19个被评为长沙市环境卫生“十佳乡镇”。“我们要把美丽乡村从‘盆栽’变成‘风景’,3年内升级打造300个示范幸福屋场、100个示范村、10个示范乡镇,由点到面、全域覆盖,把浏阳城乡建设成全域花园、全域景区。”长沙市委常委、浏阳市委书记曹立军说。
 
“产村融合”促进农民安居乐业
 
在浏阳的“幸福屋场”,夜幕降临后,老人在广场上散步跳舞,年轻人在运动场上龙争虎斗,儿童在父母身边打闹嬉戏,山乡僻壤生机盎然,一扫过去“空心”旧貌。浏阳市农业局副局长廖上鉴说,农村发展跟浏阳的县域经济发展是离不开的,“产业基础好,农民才能就近就业。”
 
沿着浏东公路,记者来到桂园村,只见农副产品琳琅满目、亲子互动项目精彩纷呈,很多年轻父母带着孩子在制作果脯、泡菜、米糕、糖糍粑。走进田野,还可以采摘水果、钓鱼、喂鸡、种菜、户外拓展等。
 
在相隔不远的古港镇梅田湖村“松山屋场”,农庄经济发展起来后,吸引了大量村民返乡,留守问题迎刃而解。村民杨春华和丈夫已在外打工20多年,去年家里人给她打电话,说现在好多游客来村里,问她要不要回来做点小生意。她说,当时犹豫了很久,最后下定决心回家重拾祖传手艺,在村口做特色小吃。 
 
蜂拥而来的游客带火了生意,高峰期一天毛收入竟有3000元,一年下来,赚了10万多元,比外出务工收入还高。“挣钱、照顾老人和孩子两不误。”杨春华脸上笑开了花。 
 
以发展乡村旅游、园区工业、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等促进“产村融合”,让浏阳越来越多的“屋场人”实现了就业创业。廖上鉴说,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接待游客95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9.5亿元,分别增长20%和22%,并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随着经济实力增强,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也开始由“乡”向“城”转变,浏阳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城乡一体化路径。 
 
人人参与增强公共意识
 
随着生活环境的大改善,久违的淳朴民风正在回归。行走在一些村子,迎面走来的陌生村民面带微笑,跟记者像熟人一样打招呼。有的村民还聊上几句,热情招呼你到家坐一坐,拿出零食和茴香茶招待。
 
在很多“幸福屋场”,“博士榜”“孝子榜”“道德模范榜”是村里的标志性文化景观,有的还建立了志愿者服务站。服务站外墙成排挂着义工们捐献的自用自还公用雨伞,虽然使用频率很高,但很少丢失…… 
 
沿溪镇沙龙村村支书谭应梅拉着记者去参观村里的“学子榜”。“我们把考上大学的孩子都张榜公布,让子子孙孙都能看见,让一代代孩子有榜样。”他又带着记者去看村里的榜样栏,介绍村里淳化民风的秘诀。“现在村民很重视孝道之星、友善之星、诚信之星、学习之星、创业之星等的评选,不论你收入多高,只要道德不过关,大家都不会投你,越来越多人崇德向善。” 
 
记者发现,伴随着文化传承和弘扬淳朴民风,农民公共意识增强,使浏阳“全域美丽乡村”建设有了更深远的意义。 
 
有着700多年历史的沙市镇秧田村,在多年前的建设中,经历过办事人心不齐、集资难。这几年,村里修路、绿化、建广场、建运动场,除了财政奖补的200万元,村里没有借一分钱的债,全部由村民自主解决。 
 
党员企业家罗平第一个捐款,一下就捐了120万元。村民罗建购儿时患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靠着奋发努力经营织布生意挣了一些钱。他主动要求担任屋场建设负责人,不仅劳务分文不取,自己还捐款50万元。 
 
“我们的建设,不光有钱人积极,经济状况一般的村民也很积极。”走在秀美的村道上,秧田村村支书罗泽其指着村口一个大花坛说,这里是“人字形”路的交叉口,以前是村民罗洪平的菜地,听说这里要建绿化带,他二话不说,就把地无偿捐出来,还主动要求做维护绿化带的义务责任人。
 
在条件堪比市级运动场的室内篮球场,看着孩子们在运动追逐,罗泽其感叹建设过程中开的50多个会、流的许多汗水是值得的。“只要人心齐、民风好,每个人都愿意为村里发展出谋划策、出资出力,我们的美丽乡村就永远有希望、有前途!”罗泽其说。
 
浏阳市农业局局长黄永忠说,目前浏阳的“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初见成效,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了,村民自筹部分占总投入的80%以上。(记者 周楠 苏晓洲 阳建)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