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文化 >> 品读 >> 有一种阅读叫社交 >> 阅读

有一种阅读叫社交

2017-03-14 13:45 作者: 段菁菁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王静
分享到:

阅读和社交经常被看成是对立的,尤其是深阅读。阅读是静态的,要求保持专注力,认真思考;社交正相反,强调动态,你来我往、随机应变。

长久以来,阅读被认为应该是件“孤独”的事——独立的空间以及独特的标注、评语,体现的是个人的审美品味和生活情趣,其中颇有些是不愿被公之于众的。“唯甘于孤独者,始能读书。”很多人小心避开他人视线,静静读书,看护自己的阅读世界不受外来社交侵扰。

然而,在互联网快速迭代更新的当下,“孤独”的读书方式正在被打破,社交化阅读的出现,推着我们从“灯火纸窗修竹里”踏进“指尖上的大千世界”。

美国学者艾伦·雅各布斯在《消遣时代的阅读乐趣》一书中指出,读书就意味着向社交迈出第一步。“很多人在阅读时都会建立起深远的关联:书中人物会深深吸引我们,把他们想象成朋友、恋人或仇敌;我们也会想就角色、段落、情节或观点等和作者交流。”

传统阅读方式局限了交流的可能性和多样性。“你了解这本书的很多方面,了解它的特点,也了解它的作者,可它们并没有了解你的任何信息。”雅各布斯认为,这种交流是不对称的。

“一种以书等具体物体为媒介的人脉关系网”,这是2005年豆瓣网创立的初衷。创始人阿北说,在豆瓣上,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房间,不同时空的人们走进来,留下自己的“评星”、“书评”、“讨论”、“想读”,而其他人可以追寻这些痕迹进入他的房间。在那里,一个人的阅读趣味、阅读偏好、阅读感悟展露无疑。

社交化阅读不仅仅是通常所理解的社交。线上票务平台“西十区”创始人李明伟认为,现代社会过于功利,人际交往目的性过强;而社交化阅读是更有思想的碰撞,是一种思想启蒙,对文化、对人心的向善都有推动作用。

“豆瓣读书的互动与阅读心得的分享,摆脱了传统封闭式阅读的枯燥无味,把阅读变成一件更加充满趣味与挑战的事情。”10年资深豆友“树里妹妹”说。

在通过开发“运动功能”发掘身边的运动家之后,2015年,微信通过开发“读书功能”希望发掘身边的读书人——引入了微信关系链,你可以看到好友在读什么书,看到他们的书架、推荐和想法,向他们赠书或借书,甚至可以在每周阅读时长排行榜上看到朋友们的“嗜书指数”。

这个带有明显的“碎片阅读”标签的社交软件能否承载深阅读?参与探讨的用户感受不同。支持者说,好友关系中引入阅读这一维度,让我们分享在自拍、美食、旅行之外,也能窥见其隐秘的精神世界;质疑者说,无非是一个打着“社交阅读”的爆款应用、一个品位秀场。无论如何,至少我们第一次有了让身边的读书人浮出水面、彼此相认的可能性,在通讯录里找到一起谈论马尔克斯、普鲁斯特的朋友。

谈论至此,似乎互联网是最适合“社交阅读”的平台,但面对面交流有着永远无法被替代的功能和魅力,越来越多人发现,社交化阅读中,互联网只是降低了社交成本、扩大了社交半径,最终让兴趣相投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找到彼此。

在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里,一本名为《查令十字街84号》的书成为人与人情感沟通的驿站。电影中,男女主人公并不知道在和谁通信、与谁对话,甚至不知道在向谁倾诉生活和感情的种种,借助一本书成为彼此的灵魂知己。

在现实中,每天利用在地铁上下班时间读书的伦敦广告公司职员霍利·贝尔顿,在产生了“别人在读的都是些什么书呢?要是大家能相互分享就好了”的念头后,决定自己做第一个分享书籍的人——把书籍藏在地铁里,书中附上亲自手写的纸条,让大家像玩游戏般自己去寻找。通过线上的助推,这个名为“丢书大作战”的线下活动影响力越来越大,从让人们分享自己喜欢的书籍开始,逐渐变成人们在冰冷世界中互相温暖、情感交流的载体。

公众号“新世相”更是发起一个叫做“图书漂流”的活动,参与者以邮寄的方式每月获取4本书,读完寄回。图书在不同城市的不同人手中流动,在过去的半年中,漂流最多的一本书去过11个城市,跨越了1.4万公里路程,书中夹满了阅读者留下的读书笔记、信、卡片等。在陌生人社会,社交化阅读为冰冷的世界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

要分享,不要孤独,当社交化阅读一再被提起,一度让人焦虑的“现代人还需不需要读书”不再是现时代的话题,取而代之的是“为什么要一群人一起读书,我们又选择和谁一起读书”。当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慢慢融为一体,阅读逐渐有了新的面貌。(半月谈记者 段菁菁)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