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文化 >> 历史 >> “极苦极累”的黄兴,为何活得元 >> 阅读

“极苦极累”的黄兴,为何活得元气淋漓

2017-03-31 15:44 作者:关山远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王静
分享到:

“活得太累”,是当代人尤其是在大城市打拼的中青年人的共同感叹。很多人有时会有诸多困惑:为什么会活得这么累?这么累又有何意义?

由此话题,突然想起民国伟人黄兴来。用世俗的观点看,他选择了一个极苦极累的人生,但他活得很累吗?

1911年10月28日,急促的马蹄声在武汉三镇响起,骑士手擎一面大旗,上书“黄兴到”三字。所到之处,欢声雷动。

当时革命的一面“大旗”——黄兴,抵达武汉了。

这是辛亥革命开端武昌起义爆发第18日。应该说,这场最终终结了中国二千余年封建帝制的起义,事发突然:10月9日,革命党人孙武正在捣鼓炸弹,旁观者刘同叼着烟站一边看,居然把烟灰弹到炸药上了。轰然巨响后,事情败露,连锁反应,革命党人纷纷被抓,人人自危,潜伏在新军中的革命党人不得不仓促起义,在10日夜间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随后又攻占了汉口、汉阳,预期起义时间提前了5天。

那时炸药威力一般,刘武二人只是受伤,但躺在医院,无法指挥起义军。群龙无首,起义军推选黎元洪为都督,黎元洪在军中颇有威望,但并非革命党人。面对众人苦劝,他答道:你们不要抬举我啊,革命党孙、黄二杰并称,够资格的是他们。众人只能安慰他:您老放心!孙、黄二杰都快到了。

孙、黄,即孙中山、黄兴,当时最有名望的二位革命党领袖。武昌起义时,孙中山尚在美洲,黄兴则正从香港筹款返回上海。

黄兴堪称当时革命军中最懂军事者,深知武昌义军人数少,指挥人员更缺,立刻计划从上海赶到武汉,现场督战,稳定军心。他是清廷著名通缉犯,正好当时有一支“红十字救伤队”由沪启程前往武汉,他和夫人徐宗汉分别乔装扮成队员和护士,溯江直上。28日抵达后,来不及跟黎元洪见面,立刻来到战况最激烈的汉口前线,投入与清军的血战。

当时镇压起义的清军,系袁世凯麾下猛将冯国璋率领的北洋劲旅,战斗力很强。冯国璋深知这是为袁世凯出山争取资本之关键时刻,因此不惜与革命军硬拼。相比之下,革命军只是临时拼凑的一支队伍,凭一股劲气,各自为战,人少,武器也差。黄兴的到来,虽然极大鼓舞了士气,但在一线指挥血战三昼夜后,汉口还是在11月1日失陷了。

11月3日,黄兴出任战时总司令,并立即部署汉阳战事。这是黄兴生命中极其苦累的一段时间。史载,当时黄兴“短夹袄、扎裤腿、腰束大带,抹着满头大汗,在火线上奔驰指挥”。清军愈来愈多,而革命军愈发艰难,黄兴在战场上手刃溃兵,亦无法挽回士气。到当月27日,汉阳又失陷了,革命军转入武昌防御战。这一天,他辞职黯然离开了武汉。

人们往往总是因为结果而忽视过程,黄兴不得不放弃汉阳,免不了有人为此说是非,过了很久还诋毁他为“汉阳逃将”,却忘记了在武汉湿冷的冬天,临危受命的黄兴是如何挺过这血与火的一个月。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月,各地纷纷起事,清廷大势已去。历史学者高拜石这么评价:黄兴“坚守逾月,血战数次,心力交瘁,势孤失利,所谓非战之罪也!而其功绩则在于牵制清军,以促各省革命军的响应,巩固革命的基础,关系最巨。”

离开血战一个多月的武汉,黄兴心情颇为沉重,他在一首诗中曾写有这么一句:“愧我年来频败北,马前趋拜敢称雄。”

能够想象,沿苍茫大江东去,黯然回首武汉,黄兴又想到了半年前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同样是几经周折,一再改期,广州起义爆发。黄兴亲率林觉民、方声洞攻打总督衙门,激战中,黄兴右手二指被击断,忍住剧痛,用断指的第二节扳枪机继续射击。此役后,他因此得名“八指将军”。这场起义也失败了,后收殓殉难者,得尸体七十二具,合葬在黄花岗,世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一年后,黄兴主持公祭,虎目含泪,最后号啕痛哭。

黄兴一生,少有闲适时刻,也难免被强烈的挫败感困扰,但他很快就能摆脱。屡败屡战,愈挫愈勇。用高拜石的话来说,黄兴是个“敢作敢为、硬干苦干的人物,出生入死完全不当作一回事的”。

有人统计过,辛亥革命前十年之中,发生的革命运动计有16次,其中至少9次是黄兴参与策划和领导的,亲冒矢石,与清军殊死作战。

在1908年的钦州、廉州、上思起义中,黄兴率200人跟上万清军苦战40余日。16年后的1924年,孙中山对驻穗湘军发表演说还称赞道:“湖南老革命党,最著名的有黄克强。他有一次自安南入钦廉起义,当时到钦廉来抵抗革命党的清兵,有两万多人。黄克强带的革命军不过两百人,所有的武器不过两百支枪,用那样少的人,和那样多的清兵,打两个多月仗,到后来弹尽而援不至,还可安全退出。照这一次战事说,革命军就是用一个人去打一百个人。这样的战斗是非常的战斗,不可以常理论。”

史载,转战钦州、廉州、上思时,起义军常常要翻山越岭,黄兴体胖,走着走着就喘不过气来,仍然坚持前行。

“生命在于奋斗”——这句话对于黄兴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其实黄兴完全可以选择另外一种悠闲得多的活法。1874年10月25日,黄兴生于湖南长沙市郊的一个地主家庭,家里很有钱,他有足够理由和条件享受公子哥儿的优渥生活,或者像那个年代大多数人一样,专心读书考取功名。但他所处的,是一个波澜壮阔也波诡云谲的大时代,若要安逸,随波逐流是最佳选择,他却选择逆流而上,很苦很累,但无论再苦再累,他都坚持了下来,最终砥柱中流。

他书读得很好,因此被当时封疆大吏张之洞看中,得到去日本留学的机会。但他随后成为张之洞最头疼的人。

黄兴原名“轸”,字廑午。在日本留学时,读到梁启超一篇小说,讲一个姓黄名兴字克强的人,在中国主持维新。于是,他遂采为自己的名号。他逐渐觉醒,意识到自己的使命,维新是不够的,需要推翻这腐朽不堪的清帝国,他的理想,就是要把中国“造成世界第一”。

为筹措革命经费,他甚至将自家祖田和房屋变卖。30岁那年,他邀请同为湖南热血青年的陈天华、张继、刘揆一、宋教仁、章士钊等人,创立华兴会,出任会长。华兴会此后与兴中会、光复会合并成为中国同盟会,跟其他两家相比,以湖南人为班底的华兴会,人数众多,实力强大,且有组织起义的经验。

历史就是这么奇特: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等湖南籍的“中兴名臣”救活了清朝,半个世纪后,以黄兴、宋教仁等湖南人为首的一群革命党人,又推翻了清朝。

英雄,也常常要面对一地鸡毛、各种苟且。黄兴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不争”,不计名利,埋头苦干,最终能够超越一地鸡毛、各种苟且。

1911年12月15日,十七省代表决定以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规定在临时大总统未选定以前,以大元帅暂行其职务。并选定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副之。此时有人跳出来,指责黄兴为“汉阳逃将”,认为应该让黎元洪上。

黄兴力辞正职,并推黎元洪为大元帅。代表重选,黎元洪扶正,黄兴为副,并议决黎大元帅暂住武昌,由副元帅代行大元帅职权,组织临时政府。黄兴还是力辞,他说:“孙中山先生已启程回国,不久可到上海。孙先生是同盟会的总理,他未回国时我可代表同盟会,现在他已在回国途中,我若不等待他到沪,抢先一步到南京就职,将使他感到不快,并使党内同志发生猜疑。”

孙、黄二人1905年在日本相识,从此结下毕生真挚友谊。人跟人之间,不可能没有矛盾,孙、黄二人,亦不例外,但他从来都以大局为重,维护孙中山的一把手地位,自己甘当配角。

其实,黄兴完全能够胜任当时中国的“男一号”。他的历史地位,就如病逝后章太炎所献挽联概括那样:“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在外国人眼中,“中等身材,外表刚毅倔强,宽肩膀,体格强健有力,面貌丰腴,蓄黑髭”的黄兴,乃是“中国革命之拿破仑”。辛亥革命后,在孙中山回国前,黄兴从前线血战到后方统筹,主持处理了绝大多数军政、民政重要事务,赢得一片赞许。但他从来都不曾打算从孙中山手中夺取领袖地位,即使有一个又一个机会,摆在面前。

袁世凯遣人暗杀宋教仁后,大军南下,南北之战,已不可避免,孙中山拟亲自带兵讨袁,黄兴说,不妥,中山先生为全党领袖,不宜亲冒矢石,让我来吧。他亲自到南京,布置军事,誓师电中写道:“民贼一去,兴即解甲归田,国中政事,悉让贤者,如具权利之想,神明殛之……”

讨袁战争失败了,孙、黄避走日本,二人再次发生矛盾,僵持不下,最后黄兴决定暂时离开日本去美国。1914年6月,黄兴宴请孙中山以辞行,席间,孙中山写了一副对联送给黄兴:“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在旧金山,黄兴也接到一些拥护者的来信,希望他另行组党。黄兴回曰:“领袖惟有孙中山,其他不知也!”

同盟会不是没有党争,孙中山不是没有遭遇过“倒孙风波”,黄兴也不是没有脾气,但他始终以极大的耐心,维护着同盟会的团结,维护着孙中山的领袖地位。他曾说过,他不是为孙中山本人,是为了这个大局,太平天国就是因为内讧而垮掉的,不能重蹈覆辙。

在给同盟会元老胡汉民的一封信中,黄兴这么写道:“名不必自我成,功不必自我立,其次亦功成而不居。”他给他的家人和儿子留了四字家风就是“无我笃实”——何等大境界!

人活得累,是想得太多,要争的太多。关键的是,黄兴的“想”与“争”都是为国家为民族。

伟丈夫,奇男儿,当如斯也!

黄兴是一个元气淋漓生机蓬勃的传奇之人。

后人谁能想到,他还是一个武林高手?1905年,黄兴与湖南豪杰马福益商定起义,他与一同伴将枪械潜运回湘,船到湘西沅陵时,为沅陵厘卡搜获。湘西士卒彪悍,一共四个,扑上来要捉拿黄兴二人,不料冲在最前方的一人,被黄兴一声吆喝,一把倒提起来,向江中直插下去。另一人飞脚踢他,他一手捞住,另一手挥拳打过去,顿时打翻在地,动弹不得。他从小练习乌家拳,如今大显身手。其他二人见势不妙,主动跳水泅回报告。黄兴二人取了枪械,上岸疾走。追兵涌来,他俩开枪还击,且战且退,成功逃脱——黄兴在留学日本期间,还练成了一个神枪手。

民国武侠小说大家平江不肖生(向恺然)当年以《江湖奇侠传》著称,他也曾写过黄兴:“从小喜练拳脚,体格更生得强壮,两膀很有些气力,性情又异常勇猛,最喜欢寻着有名的拳教师比赛……”“有时自己高兴起来,也解衣袒出两条粗壮无伦的胳膊,和这些教师较量几手,输赢都不当做一回事。”

他很传奇,又是一个率直热诚之人。

在《黄兴苦战开共和——岳麓长留上将碑》一文中,高拜石这么描写38岁的黄兴:“正当强壮之年,身材魁伟,精神焕发,口说湖南腔官话,声若洪钟,穿上将服,望之俨然。”

黄兴绝非一介武夫,他的诗词书法俱佳,后人评价他的诗词“苍凉不让陆渭南,雄健不让辛稼轩”,评价他的书法“笔力雄健遒劲,气魄宏大。”广州一役,他成了“八指将军”,依然可以秉笔直书,力透纸背。

1913年,当上了大总统的袁世凯为笼络黄兴,给他封官授爵,派人将陆军上将的委任状与勋章、授勋令一起送到上海,还送来了几件礼物和两匹英国好马。黄兴把东西都退回,惟独留下了马。儿子黄一欧问为什么?他说:“因为将来我还要打仗的。”果然,袁世凯窃国乱政后,黄兴又重出江湖,组织讨袁。

1916年6月6日,称帝失败的袁世凯,在忧惧中死去。这一年的10月10日,黄兴因胃出血入院,10月31日,黄兴在上海病逝,年仅42岁。孙中山闻讯后悲痛欲绝,第二天即发函海内外哀告黄兴逝世的消息。过去讣告多由死者亲属发布,而黄兴逝世的讣告,则由孙中山单独署名发布。次年4月15日,黄兴灵柩国葬于长沙岳麓山云麓峰下小月亮坪,从此明月松林,长伴英魂。

湖南历史学者郑佳明曾写过一篇纪念黄兴的文章,叫作《向先贤寻求价值》,他说:“什么是价值?就是人为什么活着,他们是为什么活着呢?黄兴是为谁活着?为国家、为民族,他是活活累死的……”

这篇文章中写道:“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思想价值正在反思、嬗变、选择、重塑,对一些人来说是失落的时代,对一些人来说是迷茫的时代,对一些人来说是探索的时代。”他说,当代人最缺乏的是价值和信仰,今天纪念黄兴,是在进行一种价值的追寻,在向先贤寻找精神的力量。

黄兴这样的伟人,世所罕见,今人亦不会再重复他极苦极累的不平凡人生,但先贤的人生选择,却能给我们带来诸多精神价值精神力量。

黄兴人很累,但他的心,并不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